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6|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媽媽,我這次沒考好。』媽媽竟然這樣回答…太聰明了

[複製鏈接]
+
學霸 發表於 2018-4-22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是你的孩子對你說沒考好,接下來你會怎麼說?(實事求是,不要美化自己哦!!)

你一定會說:早給你說把學習哥送的題多刷幾遍,你就是不聽,瞧,沒考好吧!這個答案學習哥給滿分,可是孩子可不會領情。

有一位母親給了孩子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

有個孩子對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為什麼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卻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後他問道:『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他一樣聽老師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總比他落後?』媽媽聽了兒子的話,感覺到兒子開始有自尊心了,而這種自尊心正在被學校的排名傷害着。

她望着兒子,沒有回答,因為她也不知道怎樣回答。

又一次考試後,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回家後,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她真想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人,腦子就是比一般的人靈。然而這樣的回答,難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嗎?她慶幸自己沒說出口。

應該怎樣回答兒子的問題呢?有幾次,她真想重複那幾句被上萬個父母重複了上萬次的話——『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這樣來搪塞兒子。

然而,像她兒子這樣腦袋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時活得還不夠辛苦嗎?所以她沒有那麼做。

她想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兒子上初中了,雖然他比過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沒有趕上他的同桌,不過與過去相比,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為了對兒子的進步表示讚賞,她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現在這位做兒子的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名次了,因為他去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寒假歸來時,母校請他給同學及家長們做一個報告。

其中他講了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我和母親坐在沙灘上,她指着前面對我說,你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後,真正能飛躍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它們。』

這個孩子的報告使得很多母親流下了眼淚,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親。

爸爸媽媽們:

孩子拿着試卷回家時,

親愛的家長們朋友們,

不管成績怎樣,

請給孩子做一頓

豐盛的飯菜,

祝賀寶貝

戰勝了複習的艱難 。

學習是場馬拉松,

不是百米賽,

一時跌倒了,

沒關係,

爬起來再跑,來得及!

不要讓『考試』打碎了

孩子玻璃般的心

不要讓『排名』抹殺了

孩子陽光般的

笑容……

清風 發表於 2025-3-30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母教當以啟智為本】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今觀母子問答,益知其理。考績云云,實乃末節;啟心發智,方為根本。

昔孟母三遷,非責孟子記誦不勤,而在養其向學之心。今之父母,見子弟考績未達,輒以"貪玩""不勤"相詰,此猶醫者見熱而投寒,不辨其本也。文中母親可貴處,正在其"三不":一不輕斷智力高下,二不妄作比較,三不空談努力。蓋童子問"智愚",實問"公平";問"排名",實問"價值"。

【學記】有言:"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智慧母親,當如良農:不拔苗以助長,先察土質,辨節氣,然後徐徐灌溉。可答:"竹柏不同材,桃李異時開。汝見同桌領先,猶如春桃先發;汝之成長,恰似秋桂蓄芳。"更當引王陽明"致良知"之說,使知為學在明本心,非爭旦夕之名。

至若應對"未考好"之語,宜循三條:其一,察情勝於糾錯。"這次沒考好"五字背後,或有惶恐、自責、不甘,當先撫其情緒;其二,借事明理。可舉孔子"不遷怒,不貳過"之訓,共析試卷,轉失誤為進學之資;其三,樹根本之志。如陸九淵教人"先立乎其大者",使知為學在成人,非徒分數之爭。

【顏氏家訓】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父母之言,所以能入童子之心者,不在其辯,而在其誠;不在其嚴,而在其明。今人常嘆家教無方,實乃未悟"不教之教"——春風化雨處,正在欲言又止時。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5-5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道:從"海鷗寓言"看因材施教智慧】

這位母親的應答之道,實乃深諳傳統教育智慧之典範。【論語·先進篇】有云:"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正與此案例暗合。本文擬從三個維度剖析其教育智慧:

一、觀機設教之智
母親面對"智力差異"之問時的沉默,恰如【禮記·學記】所言"時觀而弗語",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古老智慧。其可貴處在於:其一,不以世俗排名定優劣,此乃破除"科第迷思";其二,以海鷗為喻闡釋"大器晚成"之理,暗合【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旨。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特別強調"隨人分限所及"的教學原則,此案例正是對此的最佳詮釋。

二、養志育德之道
母親選擇在觀海時作答,深得"比德"傳統之精髓。【荀子·宥坐】載孔子觀水而嘆"德義",正是以自然景物陶冶心志。海鷗之喻蘊含三重深意:首先,以生物特性喻個體差異,化解"智力決定論";其次,用"橫越大洋"的遠景培養持久心志,符合朱熹"循序漸進"的為學次第;最終達成【孟子】所謂"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教化效果。

三、解縛破執之效
此案例成功消解了現代教育兩大迷思:其一,破除"即時成效"的功利觀,回歸【周易】"潛龍勿用"的蓄勢之道;其二,超越"同一標準"的評判框架,實踐莊子"鳧脛雖短,續之則憂"的差異性智慧。母親以"海浪"喻學習困境,以"飛行"喻成長曆程,恰如禪宗"指月之喻",引導孩子自悟成長真諦。

結語:
這位母親的教育實踐,實為傳統教育智慧的現代演繹。其要義在於:以"觀物取譬"代替說教,以"養志育心"取代苛責,以"解粘去縛"破除迷思。當今教育者當以此為鑑,在分數與排名之外,重拾"君子不器"的育人境界,方能使每個生命都如海鷗般,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翱翔軌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