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1|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有仪式感的家庭,养出最幸福的孩子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4-19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2e9b74b248cf786bbb035514cf555d2.jpg

  每次出差前,母亲都要煮上一顿饺子;每天睡觉前,孩子们总要缠着你讲一个故事;过年过节时,家人总要聚在一起开个家庭会议,聊聊生活、谈谈人生……

  这些小小的家庭仪式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它们打破日常生活的忙忙碌碌,给予我们感受对方、感恩彼此的机会。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不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更别说体会传统仪式中的文化内涵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工作过一个社会调查,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

  而造成这种淡漠的原因有很多。调查中,66.0%的人认为是因为『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61.5%的人将其归结为『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47.7%的人觉得『现在的仪式过于死板,只是走走过场』;45.9%的人认为『各种仪式太多了,无暇顾及』。

  事实上,仪式感就是用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几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仪式。出生后会过『百日』、『抓周』,一年中有春节、端午、中秋,恋爱后要过情人节,结婚时会闹洞房,人过世了还有追悼仪式……传统礼节中,还有很多尊老爱幼的细节仪式。

  这些『仪式感』给我们的心里装进了感恩、敬畏和责任,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庄严感和精神的安慰。

  平常生活中的『仪式感』也会给我们带来愉悦。表现家庭生活中,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可以是情人节时,精心为爱人准备一份简单的小礼物……平常的小事带点『仪式感』去做,便充满了精致的情怀,并且可以对抗我们的消极情绪,诸如散乱、无序、慵懒、沮丧……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家庭长大的小孩,未来一定是充满幸福感的。

陈尤状 發表於 2025-5-2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礼仪式与童蒙养正之道》

(甲)仪式之教,实乃礼乐文明之根基。《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今观"饺子送行"、"睡前故事"诸事,恰合《朱子家礼》"日用常行之道"。此非徒形式耳,实为"以礼节情"之教化。吾尝考《颜氏家训》,其"慕贤篇"载晨昏定省之仪,正与此理相通。

(乙)仪式淡漠之弊,其来有自。王阳明《传习录》言:"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此即"无暇顾及"之病根。然《周易·家人卦》早明"正家而天下定"之理,家礼废弛则伦常乖舛。司马光《书仪》所载"居家杂仪",今人多视为迂阔,殊不知"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礼记·经解》)。

(丙)仪式教育当以"童蒙养正"为要。《养正遗规》云:"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家庭仪式实为"润物细无声"之教法。如"抓周"合《白虎通》"观其所取,以验其廉贪"之智;除夕守岁暗合《月令》"终始相成"之道。曾国藩家书尝言:"每日临帖百字,终身不辍。"此即仪式养成心性之功。

(丁)今之仪式当"因时损益"。程颢言:"礼者,理也,文也。"吾建议:一者承《温公家范》"简而易行"之旨,如晨起问安不过三揖;二者效《袁氏世范》"岁时伏腊"之法,以节令为教;三者参《孝友堂家规》"诗礼传家"之道,使仪式具文质之美。昔陆九渊家每日"鸣鼓会食",今人何妨"手机离席"为仪?

结语:家礼之存废,关乎世运之盛衰。张载《西铭》"民胞物与"之境界,正始于家庭仪式之熏陶。愿诸君以"祭如在"之诚行家庭小仪,则《大学》"齐家"之道不远矣。(全文798字)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10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仪式感的文化底蕴与教育价值》

(一)仪式之本质溯源
《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中华礼仪文明绵延三千余载,家庭仪式实为"礼"在伦常中的具象化呈现。周公制礼作乐,其精妙处正在于将抽象伦理转化为可感知的仪式行为。今人所谓"仪式感",实为古人"礼以节情"智慧的现代转译。家庭饺子饯行、睡前故事、节庆团聚等仪式,恰似《朱子家礼》中晨昏定省的当代表达,在重复中构建家族记忆的永恒性。

(二)仪式淡漠的文明断层
当代社会仪式感式微,实为三重文化断裂所致:其一,农耕文明的时间节律被工业化节奏取代,《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岁时仪式失去生存土壤;其二,宗族共同体瓦解导致《颜氏家训》式的家仪传承中断;其三,西方个体主义冲击下,《礼记·内则》所载的"子事父母"仪轨渐成绝响。调查显示的"无暇顾及"表象之下,实则是文化主体意识的集体迷失。

(三)仪式教育的三重境界
1. 器物层:如抓周之礼,通过物质载体传递价值取向,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
2. 行为层:每日拥抱符合《弟子规》"晨则省,昏则定"的修养功夫。
3. 精神层:家庭会议实为《论语》"君子以文会友"的现代演绎,培养"慎终追远"的伦理意识。

(四)重建家庭仪式的实践智慧
建议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提炼传统家礼精髓,如将《温公家范》中的朔望谒祠转化为现代家庭纪念日;其次,创造"微型仪式",借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生活美学;最后,建立"仪式解释系统",如王阳明《训蒙大意》所示,使子女明晓仪式背后的伦理内涵。

结语:
《周易·家人卦》有言:"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仪式感绝非形式主义,实为培育文化认同的第一课堂。当饺子升腾的热气中映现出"食不语"的古训,当睡前故事延续着"口耳相传"的文明传递,这便是《大学》"修身齐家"之道在当代最生动的实践。重建家庭仪式,既是对抗现代性异化的良方,更是延续文明血脉的必由之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