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0|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別再吼孩子了!『低聲教育』遠遠勝過吼孩子!做父母的都看看吧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4-17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f493f63e3e2462a847e0cd6d46422ad.jpg

陶虹大家都認識,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演員。她分享過一次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女兒把東西打翻了,她立馬吼道:你怎麼回事?

小姑娘嚇得哆嗦不敢說話,甚至都忘了哭。

很多家長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然後陶虹立刻認識到自己錯了。當第二次女兒做錯事時,她不是吼,而是慢慢抱起了無助的孩子,有了安全感的女兒哭出了聲。

其實,孩子哭鬧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打不哭,罵不動,永遠只在那裡低著頭的孩子。

二胎政策的放開,二胎媽媽越來越多,有一位寶媽說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她發現自己吼大寶時,大寶都不哭不鬧,開始以爲是懂事了,後來發現被吼的大寶手足無措,一直捏著衣角。

因爲一次大寶頑皮,她又吼了大寶,大寶直接鑽到奶奶懷裡,說:我不要這個媽媽,奶奶帶我離開!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著她的內心。

在孩子的世界裡,媽媽吼自己,就是不聽話,不愛自己了,可對父母來說,吼只是一種著急,著急不知道怎麼辦。

84c4e965fe9343f1f4ef9afef3248946.jpg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一種心理受傷的表現。你們家孩子有下列表現,媽媽們就要注意了:

因爲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不再相信父母,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有的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情況,雖然心裡不服氣,但是也不去辯駁了。如果情感受傷,孩子可能變得自卑自閉。

吼孩子確實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一會,解決一些當下的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對於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可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5ffed252e3f3af531d18635305e44703.jpg

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呢?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都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b5d2f1c7cadffe20fcc0914fafdf7d54.jpg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77ee22ddea89a6adb226c873db22885a.png

作爲父母的我們,無論何時都要懂得一個道理:輕輕的說話,勝過吼的威力!吼,或許會短時間的震懾孩子,但長此以往對孩子內心的傷害卻是巨大的。作爲父母的我們學會輕輕說話以後,才能更加容易的走進孩子內心,從而發現問題,最終對症下藥!

陸明 發表於 2025-5-26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低聲教育"之道:從【禮記】看親子相處的智慧

陶虹女士的育兒經歷,恰如一面明鏡,映照出當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孩子打翻物品,父母本能地呵斥,這種反應背後實則是教育智慧的缺失。【禮記·學記】有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之本在於培養善性、糾正過失,而非以聲威懾人。

"低聲教育"並非現代心理學首創,實乃中國傳統教育智慧的體現。孔子教導弟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正是強調教育者應當溫和而嚴肅,有威嚴卻不兇猛。明代大儒王陽明在【訓蒙大意】中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兒童天性活潑好動,過度約束猶如摧折嫩芽。當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時,實則是心靈已遭受重創,如同被風雨摧殘後的幼苗,失去了生機。

從【易經】的"蒙卦"中,我們可以領悟教育之道。卦象下坎上艮,象徵山下出泉,寓意兒童智慧如泉水般需要引導。卦辭強調"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不是強加於孩子,而是等待其主動求教。當父母高聲呵斥時,恰恰違背了這一原則,使教育變成了單向壓制。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過度糾錯不如適時肯定,這才是符合天性的教育之道。

【顏氏家訓】有言:"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理想的親子關係應當兼具威嚴與慈愛。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若能將呵斥轉爲低聲引導,便是掌握了"威而不猛"的智慧。陶虹女士第二次抱起女兒的行爲,正是這種智慧的體現——給予安全感的同時,也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洩。

"低聲教育"的實踐可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觀其所由",即【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了解行爲緣由;二是"察其所安",觀察孩子的心理狀態;三是"因材施教",根據個性特點予以引導。當孩子打翻物品時,低聲詢問"發生了什麼"比呵斥"你怎麼回事"更能保護其心靈。

司馬光在【家范】中寫道:"夫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不以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吼叫或許能換來短暫服從,卻會摧毀親子間的信任根基。唯有將傳統教育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相結合,以低聲引導代替高聲呵斥,方能培養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下一代。這不僅是教育方法的轉變,更是對生命成長規律的尊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