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0|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一针见血·在中国,不努力考大学的孩子到底有多傻!孩子看完立刻去学习 ...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4-14 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少有容易二字。

可是从大概率上来讲,学习成绩的好坏,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吃得了学习的辛苦,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部分孩子,生活的苦头会少很多。

『现行的中高考教育制度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但是却有着基本的公平。应试教育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因材施教的时代迟早会到来。』

『对于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去羡慕英美的教育体系,而应该庆幸在中国。因为相比社会阶层已经非常分明的发达国家,跨越阶层要困难得多。而在中国,只要够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前段时间,韩寒在微博上发的这两条微博,确实让人颇感意外。

9ee6d81c40f4b786e70f7edafe62e928.jpg

老实说,这些话根本不算什么石破天惊之语,甚至已经可以说有些老生常谈。只不过这话从韩寒口中说出,却让人又有另一番感慨。

十几年前,韩寒被不少人奉为精神领袖,那时他的言论也很大胆:

『中国愚民教育体制下的题目,会想尽办法把人弄得很蠢,出来就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很多人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多少人在大学里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没有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上不上大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几年,韩寒成为了一种现象,他的书大卖特卖,一群在上初高中的孩子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韩寒的拥护和自己对教育体制的不屑。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时故意交了白卷。用双色笔答题并在试卷上留下很多自己的不满,用以反抗高考。

2007年,浏阳考生陈圣章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题,直接交白卷。

2008年,云南考生吉剑试图故意考零分。因为答题时『闲着无聊』,胡乱做了些题,最终总分168分。

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试卷写满自己对教育体制的控诉,故意交白卷……

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个曾经的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得主韩寒,开始从抨击教育体制,到反思当今教育制度的合理性。

只不过全中国只有一个退学,还能成功的韩寒。

曾经那些视中高考为无物,并同样猛烈抨击教育体制的学生们,却因为自己当初的举动,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独自咽下了生活的苦楚。

421bb1b1daef72a3be94a675ef880660.jpg

06年交白卷的蒋多多家境不好,但成绩不错。

在高考后她曾试图出门打工,但因为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发出『压力特别大,老觉得对不起父母。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

后来几经周折,蒋多多进入了一家技校就读。回忆高考,她坦言『现在我觉得有点可笑。』

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经历更丰富一些。

高考后,他做过药品推销、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营销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跳槽。

期间也自己做过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终,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给人开车来还债。后来成为了开货车运土方的司机。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08年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回想起最初几年的打工生活,吉剑泣不成声,认为自己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

同样是08年交白卷的徐孟南去年还上过微博热搜,因为他想重新高考,并四处劝现在的学生们,不要放弃高考。

他当年深受韩寒〖通稿2003〗影响,强烈反对应试教育,原本成绩也不错的他,在高考后生活同样被打工的『劳累』『辛苦』充斥着。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少有容易二字。绝大多数人在高考后的10年里,肯定也都经历过一段迷茫和辛苦的时期。

可是从大概率上来讲,学习成绩的好坏,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吃得了学习的辛苦,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部分孩子,生活的苦头会少很多。

不久前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这样一张照片,文字是『北京海淀某顶级小学奥数课的教室后部,你们感受一下』:

fc1afac0260a48b8c76b3c0911ceacbe.jpg

图片附加了解释,说这是奥数教室后面,家长都是跟着旁听的,笔记、摄像一个不落,回家提问孩子和复习巩固。

我想大家看完,心里肯定倍感压力。

在全国舆论都在说奥数无用,奥数坑人,奥数残害孩子的时候,中国教育资源最丰富,最强大,最顶尖的海淀区,父母们却拼着十几万一平的学区房,给孩子报着几百甚至上千块一节的奥数课,并且在后方这样尽心尽力地跟着。

是这些父母傻吗?

不是,仅仅就这一个海淀区,中国包括清华、北大、人大的8所985大学和26所211工程大学集中在这里。最好的小学、中学、高中,也集中在这里。父母们太知道让孩子进入一个好初中,一个好高中,一个好大学的重要性了。

仅仅在中小学阶段,好学校的学生们享受的资源就已经让人羡慕不已:

『当你去做实验的时候,推开教室的们,中科院的院士在对你微笑,人大附小五年级这个班,它所有的实验,所有的科技课程,直接辅导老师都是中科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考上这个班的小孩随便用。』

这批孩子们是不是都能拥有一个自己满意的人生,任谁也不会知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会体会到蒋多多、吉剑、徐孟南他们那种心酸。

肯努力,分数高,成绩好,适应性强,配以良好的教育资源,预测不了一个人发展的上限,却足矣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下限在哪里。

韩寒说:『我现在所接触到的富二代已经越来越强,普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经济条件更优越的家庭难道不会这么想吗?』

这话确实是很实在了。

501e668aaec0dadd39ac2403368d16cc.jpg

从〖爸爸去哪儿〗中的那些明星家里懂事乖巧的萌娃,到最近通过〖最强大脑〗被热议颇多的澳门赌王之子何猷君。

我们会发现『比你起点高的人,比你更努力这件事』,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如果让普通家庭的孩子跟这些占尽天时地利的孩子们,在中高考时还要拼素质、拼特长、拼某种专项技能,那相信远远不如拼应试来得公平。

这样说绝不是鼓吹普通人的努力看不到希望,恰恰是想表达抓住现有教育机会,才是普通孩子站稳脚跟最有利的捷径。

时代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是抱着『学习成绩无所谓』和『读书没有什么用』、『上不上大学没关系』这样的想法,便是让孩子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换句话说,学习的路上要付出很多辛苦,中高考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在所有可供选择的道路上,对普通人家里的普通孩子来说,学习极有可能是最平坦的路,中高考极有可能是最容易的挑战。

吃的了读书的苦,才能更从容更自信的面对生活的苦。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30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科举遗风与当代教育之辩证关系》

韩寒现象所引发的教育论争,实为科举制度千年遗绪在当代社会的投射。余以为,今日之高考制度,实乃传统科举与现代教育理念交融之产物,其利弊得失当以辩证眼光观之。

一、科举遗风与教育公平
中国自隋唐确立科举,至清末废止,凡一千三百年。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层流动功能,今犹见于高考制度。韩寒所言"冲破次元壁"之论,恰与《范进中举》所载"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精神暗合。观诸蒋多多等白卷考生之现状,恰证《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的古训。科举虽废,其"学而优则仕"的思维范式仍深刻影响着当代教育选择。

二、应试教育的文化基因
《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朱熹注曰"学之为言效也"。中国传统教育素重反复研习,此与今日应试训练实有相通之处。然《学记》早有警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此弊在今日题海战术中尤甚。韩寒早年批判教育异化,与明代李贽"童心说"反对思想禁锢颇有神似。然则完全否定考试制度,则如王阳明所言"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三、因材施教与制度弹性
孔子"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实为破解当前困局之钥。韩寒之转变,印证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观历代科举改革,从唐代分科取士到宋代经义策论并举,皆在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今日教育制度,当效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唐代科举"始重诗赋,后兼经术"的变通之道,在保持主渠道同时,为特殊才能者开辟新径。

四、现实启示与文化自觉
《荀子·劝学》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白卷考生们的现实困境,恰为后来者提供了明鉴。韩寒从反叛到回归的历程,暗合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转变。当代学子当记取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愿,既不囿于应试樊笼,亦不堕入虚无反抗,而要在制度框架内寻求自我实现之道。

结语:
教育之辩,实为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高考制度如青铜器,既有礼器之庄重,亦不免笨重之弊。然其保障社会公平之功,未可轻废。吾辈当以钱穆先生"温情与敬意"看待传统,以胡适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谋求改良,使教育既能"明明德",又可"新民",最终达至"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