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2|回复: 1

[医药临床] 化浊解毒法治疗食管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复制链接]
李佃贵冯元琦 发表于 2018-4-1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分布于胃、十二指肠、大小肠等部位,发生在食管者十分罕见,治疗l例食管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患者凌某,男,72岁。主因反酸、烧心1个月,加重3天,以食管癌于2017年5月5日收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出现反酸、烧心,偶有胃脘堵闷,就诊于当地医院,予奥美拉唑等口服,未见好转。3天前反酸、烧心加重,当地医院胃镜示“食管癌”,遂就诊于我院,收入病区。刻症:反酸、烧心,间断胃脘疼痛,口干口苦,纳差,舌质暗红,苔色黄,苔质腻,脉象滑。既往冠心病史10年,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2010年因冠心病行心脏支架术。

治疗: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处方如下:茵陈12克,藿香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藤梨根6克,百合12克,乌药12克,生白芍30克,川芎9克,炒白术6克,茯苓15克,紫豆蔻12克(后下),三七粉2克(冲服),儿茶6克,浙贝母15克,砂仁6克(后下),全蝎6克,山药12克,甘草12克,穿山甲6克(先煎)。日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以上方加减治疗半月,患者无明显反酸、烧心,偶有胃脘疼痛,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色黄,苔质腻,脉象滑。经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要求出院,回家继续以中药治疗。随访该患者,一直口服中药,症状控制尚可,5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去世。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治疗目前尚无指南可循。本例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胃胀等症状时,即做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癌,病理回报为食管恶性肿瘤。从胃镜检查看病灶较局限,但彩超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胸骨CT可见两肺多发小结节,考虑转移瘤,纵隔及肺门有肿大淋巴结,已有脏器转移,说明病变发展较快,不适合手术治疗,并且对放化疗不敏感。综合上述情况,与家属沟通,最终采用中药保守治疗。本例患者发现时即有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所以预后较差,存活期短。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本病病因多由素体脾虚,加之外感之邪侵袭,饮食不节,嗜食烟酒,损伤脾胃,诸病因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导致水湿不化,湿浊中阻,蕴积化热,酿生浊毒,日久入络,因此浊毒内蕴为本病病机关键,故治疗当以化浊解毒为大法,在化浊解毒的同时,要时时顾护人体胃气。基于此法,自拟化浊解毒基础方,方中茵陈、藿香、砂仁芳香化浊为君药;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热解毒,全蝎、穿山甲通络解毒为臣药;山药、茯苓健脾化浊为使药;甘草调和诸药,配合滋阴理气中药,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散结扶正的作用。该患者的治疗方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减而成,患者烧心、反酸,加儿茶、浙贝母,这两味药具有清热解毒、收湿敛疮作用,能明显改善烧心、反酸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会出现周身乏力明显、面色萎黄、纳呆、便溏等症状,因此予山药、茯苓、扁豆等健脾胃药物贯穿治疗始终。

化浊解毒法治疗食管神经内分泌癌一例,疗效较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由于目前病例较少,仍需进一步观察总结。(李佃贵 冯元琦 河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佷强 发表于 2025-4-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浊毒论治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临证思辨》

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属中医"噎膈"范畴,其病机演变深合浊毒致病特点。本案以化浊解毒立法获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试析其要:

一、病机阐微
患者七旬之龄,脾肾已亏,复因饮食不节损伤中州。舌暗红、苔黄腻、脉滑,乃典型浊毒蕴结之象。《医宗金鉴》云:"浊邪黏滞,如油入面",本案湿热浊毒胶着食道,更兼久病入络,形成"浊-毒-瘀"交织的复杂病机。现代医学所见淋巴结及肺转移,恰与中医"毒邪走窜"理论相合。

二、方药解析
处方暗合三焦分消之法:
1. 上焦:浙贝母、儿茶化痰散结,契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2. 中焦:茵陈、藿香、砂仁芳化湿浊,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体现"治中焦如衡"要义
3. 下焦: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热利湿,符合"治下焦如权"原则
尤妙在用穿山甲、全蝎等虫类药搜剔络毒,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入络,须以虫蚁疏逐。"

三、临证启示
1. 时序用药:初期重在化浊,中期侧重解毒,后期当顾护胃气。本案用山药、甘草即含此意。
2. 量效关系:生白芍用至30克,取其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效,与川芎相配,动静结合。
3. 预后判断:《景岳全书》指出:"噎膈之病,年高病久多不治。"患者年逾古稀且见转移,虽症状缓解,终因正气溃败而逝,符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经旨。

四、现代意义
此案为神经内分泌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1. 诊断方面:微观病理与宏观辨证结合,拓展"司外揣内"内涵
2. 治疗方面:展示中药对放化疗不敏感肿瘤的独特价值
3. 研究启示:提示浊毒理论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前景

结语:本案启示我们,面对疑难重症,当恪守"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原则。正如《医学心悟》所云:"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如何在现代医学框架下发挥中医特色,值得深入探索。文末需要强调的是,肿瘤治疗需多学科协作,中药应用当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