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習劍現象芻議:論武學傳承之無界與有根】 頃見東瀛武者演練中國劍法之視頻,其招式嚴謹、勁力通透,頗得形神之妙,令人慨然。此現象非孤例,近歲扶桑習中華武藝者日眾,實堪為傳統文化傳播之佳話。然此中深意,當以"器""道"二端析之。 一、技藝無界:武學作為人類共有的身體文化 【莊子·說劍】有云:"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劍道精髓本不在國界。日本習武者能得中國劍法三昧,恰證武學乃人類共通的肢體語言。考諸歷史,唐刀東傳演化日本刀法,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亦吸收倭刀技法,可見武學交流自古雙向。今之現象,實為千年武道對話之延續。日本習武者嚴謹的"守、破、離"修習態度,恰與【禮記·學記】"敬業樂群"之訓暗合,此其所以能登堂入室。 二、道統有根:文化基因的自覺傳承 然【周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外邦習得劍招易,體悟劍道難。中國劍法承載"止戈為武"的哲學,劍器之"中正安舒"暗合儒家修身,劍路之"虛實相生"貫通易理變化。昔年程子觀劍,謂"觀其容而知其德",此中文化密碼,非浸淫華夏文明者難窺堂奧。故東瀛習劍熱潮中,吾輩當警惕"買櫝還珠"之失,慎防武學淪為表演性"身體技術"。 三、當代啟示:傳統武學的活化之道 此現象予我三點啟示:其一,當效法日本"保存活態傳承"之策,建立武學數字檔案與認證體系;其二,宜參照【周禮·保氏】"六藝"教化傳統,將武學納入青少年人格教育;其三,需深研【吳越春秋】越女論劍"內實精神,外示安儀"之旨,在競技化浪潮中守護武學本真。 昔人云:"禮失而求諸野。"東瀛習劍之盛,恰映照本土傳承之困。然若因此激發文化自覺,使武學重歸"以武止戈,以劍載道"的本源,則今日之現象,未嘗非中華文化復興之先聲也。學者當以此為契機,深研武學典籍,重建傳承體系,方不負"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真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