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88|回復: 0

[中医养生] 针灸的神奇效果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4-6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32ea84df3090e177285abc2dab9d4088.jpg

今天我们来聊聊针灸是怎样治病的,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气在中医学中,除了代表呼吸的空气以外,更主要的是代表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比如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叫『正气』,把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不足叫『气虚』。比方说,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叫『胃气』,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叫『胃气虚』。

中医认为气与血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具体的说法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意思是说,人体的各个组织,都需要血液供给营养,才能产生各种功能,所以说『血为气之母』。

但是,血液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又需要心血管的动力,所以说『气为血之帅』。因此,一个人如果气血功能调和,他的身体就健康;如果气血功能失调,就要发生疾病。

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称为『调整作用』。所谓调整作用,就是指矫正机体功能偏盛或偏衰,使之保持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跟一般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

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昏迷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兴奋作用,叫做『醒神开窍』。当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病人狂躁或严重失眠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抑制作用,叫做『安神』。

0ed408eb6fdffd3803cdbcb6534a2d69.jpg

同是一个穴位,在两种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两种相反的作用。

又比如胃痉挛的时候,胃的紧张度增高,针刺足三里能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相反,当胃的紧张度降低的时候,比如胃下垂,针灸足三里,又能使胃的紧张度增加。

针灸的这种例子,真是多不胜举。所以人们认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双向调整』。

因为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以后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的变化,都在生理范围以内,比如在高血压情况下,针灸可以使血压降低,但是降到一定水平就不再降了;

低血压的时候,针灸以后血压可以升高,但是升到一定水平就不升了。因此,人们认为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

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是不是只能用来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呢?

实际上,大量临床实验证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的疾病,而且对组织的代谢过程和某些器质性的改变,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比如针灸能治溃疡病、慢性胃炎、子宫下垂等等。针灸的调整作用既可以表现在局部,也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生理功能系统。如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排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等,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比如针灸对消化功能的调整,它不仅对胃、小肠、胆囊、胆道、大肠的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胃液的分泌、小肠的消化、吸收,胆汁、胰液的分泌以及对粪便成分和肠道菌群也有影响。

因此,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针灸什么病都能治,比如针刺可以排除胆道结石;但是对较大的结石,针刺排石就困难了。

针灸时第二个作用是镇痛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因此,目前人们对痛觉生理以及镇痛作用原理的研究,都应当看作是初步的探讨。

那么针灸为什么能止痛呢?

中国古典医学认为,针灸所以能止痛,是因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气血在经脉里运行畅通无阻,没有疼痛的感觉。如果有什么原因造成经脉里的气血运行不够通畅,就会产生疼痛,叫做『不通则痛』。针灸能够止痛,是因为针灸能使经脉里的气血运行通畅,这叫做『通则不痛』。

但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很多,所以针灸在临床上治疗疼痛的方法也不一样。

比如风湿性疾病,这种病是由于风、寒、湿这些外邪侵犯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通畅,因此治疗的时候,就应该使用散风、祛寒、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又比如炎症性疼痛,这是由于体内蕴热、感受时邪,也就是某种细菌感染,造成气血壅滞,治疗这种疼痛,就应该采用清热消肿的方法。所以说,针灸镇痛,不是单纯的止痛,而是消除致病原因的结果。

针灸的这种『通经脉』的作用,在临床上不仅用于镇痛,还可用于治疗闭经、产后奶水不足、半身不遂、局部冻伤等病。

针灸的第三种作用是增强机体防卫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中医叫做『扶正祛邪』。

16d7f6e913bce637ad322012756de3c6.jpg

扶正,是扶助正气的意思,也就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邪,是驱除致病因素,也就是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意思等。

医生治疗疾病可以从『扶助正气』方面入手,也可以从『驱除病邪』方面入手。或者扶正和祛邪两种方法同时并用。比如,人们得了传染病或者炎症性疾病,医生给一些抗生素,这是从『祛邪』方面进行治疗。消灭了致病的细菌,就等于扶助了人体的正气,所以叫做『祛邪扶正』。

相反地,医生不给抗生素,而进行针灸,这是从扶正方面进行治疗。通过针灸来增强机体抵抗力,消灭致病的细菌,因此把这种作用叫做『扶正祛邪』。

针灸的这种『扶正祛邪』作用,已被大量实验研究所证实。

实验证明,针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性渗出物,使血管通透性降低。

还证明针刺不仅可以控制、缩小炎性坏死病灶,而且可延缓或防止坏死的发生,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增强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

3ed734828bb075e370141990c2895a0a.jpg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都证明,针刺具有退热作用。在针刺治疗某些传染病或炎症性疾病的时候,由于针刺以后症状的改善,体温也可以同时恢复正常。

实验还证明,针刺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比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后,白细胞对葡萄球菌的吞噬指数上升l~2倍,吞噬能力也相应提高。针刺后24小时达最高峰,72小时恢复正常。

总之,针灸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针灸的主要作用就是『良性双向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和『增强机体抵抗力』三种。这就是针灸所以能够治病的原因。

贾衣 發表於 2025-6-16 16:0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针灸的双向调节之道

针灸之术,诚如帖中所言,其要旨在于"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然此八字真言,实蕴含天地人三才之道,非浅尝辄止者所能尽窥其奥。余不揣浅陋,试为诸君详析之。

气血之说,实为中医理论之核心。《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然气血非独指有形之物质,实乃生命活动之总称。帖中论及"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此语出自《景岳全书》,道尽气血相生相成之理。然需知气血运行,必依经络为通道。经络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如江河之网络,灌溉全身。针灸之妙,正在于通过刺激特定腧穴,调节经络之气机,进而影响脏腑功能。

所谓双向调节,实为针灸最精微之处。以人中穴为例,其位于督脉,为阳经之海。昏迷者,阳气郁闭,刺之可开窍醒神;狂躁者,阳亢无制,刺之又能潜阳安神。此非穴位本身有双重性格,实乃人体阴阳自和之本能反应。正如《针灸大成》所言:"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灸师如同琴师,穴位如同琴弦,手法轻重缓急不同,则奏出之乐章自异。

至于足三里治胃疾,更显针灸调节之精妙。该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土经土穴,具健运中州之功。胃痉挛者,刺之可缓急止痛;胃下垂者,刺之又能升提中气。此中机理,非单纯刺激与抑制可尽述,实乃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恢复脾胃升降之常。现代研究亦证实,针灸能影响胃肠激素分泌,调节平滑肌张力,此即古贤所谓"调和脾胃"之科学依据。

针灸调节之良性特征,尤为可贵。其作用如水之就下,火之炎上,必归于平。高血压者,针后不致过低;低血压者,针后不至过高。此与药物之强制干预大异其趣,正合"以平为期"之治疗原则。《素问》有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针灸之道,尽在于此。

至于针灸应用范围,岂止于功能性疾病?历代医案记载,针灸可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甚至用于急症抢救。然需强调者,针灸乃整体调节之术,必须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同一疾病,因患者体质不同,取穴手法亦异。此即"同病异治"之精义。

今人研究针灸,多着眼于神经体液机制,此固有助于科学阐释,然若忽视其整体观念与辨证思维,则如盲人摸象,难得全貌。针灸之神奇,正在于其能调动人体自愈潜能,顺应自然之理。愿诸君研习针灸,既探现代科学之机理,更悟传统智慧之精髓,方不负岐黄之术。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6-21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针灸之道:气血调和与双向调节的医学智慧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所确立的经络学说与气血理论。所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实为针灸治疗之核心机理,这一理念历经两千余年临床验证,至今仍展现出独特的医学价值。

从中医理论体系观之,气血关系实为人体生理功能之根本。《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生命活动。针灸通过特定腧穴的刺激,能够调节气血运行状态,使偏盛者得抑,不足者得补,此即所谓"双向调节"之本质。如临床常见之人中穴应用,既能醒神开窍以治昏迷,又可安神定志以疗狂躁,同一穴位因机体状态不同而产生相异调节效应,此乃针灸"以平为期"治疗思想的生动体现。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的双向调节具有明显的生理自限性特征。以血压调节为例,针灸既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适度下降,又能令低血压者血压有所回升,但均保持在生理允许范围内,不会出现过度调节现象。这种"以平为期"的特性,与西药单向强效作用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中医"中和"思想在治疗学上的具体应用。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的调节同样遵循此理,无论胃痉挛或胃下垂,皆能使之趋向正常生理状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针灸疗法蕴含着深刻的系统论思想。不同于现代医学的靶向治疗,针灸通过经络系统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在解决局部症状的同时,兼顾全身功能的平衡协调。这种整体调节模式,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精髓所在。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功能性疾患、痛症及心身疾病等具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正在被现代科学逐步揭示,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等。

当代针灸学的发展,应当在坚持传统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科技成果。针灸的双向调节特性提示我们,医学治疗未必需要强力干预,适度调节机体自身平衡能力可能更为可贵。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一治疗理念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治疗方法,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整体观与平衡观,这正是当代医学值得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