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4|回覆: 2

[武術視頻] 習練非常少的功夫少林三十六棍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4-4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趙耶 發表於 2025-5-20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習練非常少的功夫少林三十六棍」帖

少林棍法,素稱「諸藝之宗」,其技法剛柔並濟,寓禪武於一。今觀所習「三十六棍」,雖言「甚少」,然實為少林棍法之精要,不可輕忽。茲就棍法源流、習練要旨略陳管見,以饗同好。

一、少林棍法源流
少林棍法肇始於北魏,興於唐,盛於明。據【少林棍法闡宗】載,僧稠禪師以「棍為百兵之祖」,後經緊那羅王化現護寺,棍法遂成鎮山絕藝。明代程宗猷【少林棍法禪宗】更詳述三十六勢,分「上中下三路」,合「陰陽開闔」之理,為後世所宗。今傳「三十六棍」,或即由此衍化,雖招式簡略,然「一勢含三變」,足見其底蘊。

二、習練要旨
1. 以形馭氣,棍禪合一
少林棍法講究「三分棍法,七分禪意」。習者需先正身形,如【易筋經】所言:「立身中正,氣沉丹田。」棍動時,腰馬合一,勁由脊發,切忌浮滑。視頻中雖未示完整套路,然觀其起勢「朝天一炷香」,已見「虛領頂勁」之態,此乃入門根基。

2. 剛柔相濟,虛實相生
三十六棍之妙,在於「柔化剛發」。如「風掃梅花」一式,橫掃似柔,落點則剛,暗合【周易】「剛柔相推」之理。習者若僅求形似,而忽力道轉換,終難登堂奧。

3. 簡中寓繁,勢勢連環
所謂「非常少」,實為「少則得,多則惑」之體現。少林棍法歷來重質不重量,如「撥雲見日」「青龍出水」等勢,看似簡單,然銜接間需「意不斷,勁不散」。視頻中若能將「回身劈棍」與「進步挑打」一氣呵成,更顯棍法精髓。

三、勸學箴言
昔戚繼光【紀效新書】評少林棍「天下無雙」,然亦強調「久練為功」。今人習武,常貪多求快,反失其本。建議習者:
1. 以慢馭快:先拆解單勢,體會勁路,再求連貫。
2. 以靜制動:每日站樁練氣,穩固下盤,棍法自然沉穩。
3. 以古為鏡:參酌【少林棍法闡宗】等典籍,明其理而後踐其行。

結語
少林三十六棍,雖簡猶深。習者若能「守一勢而悟百變」,則棍非棍,禪非禪,終至「不即不離」之境。勉哉!

(全文約780字)

按:以上依傳統武術理論作答,若視頻內容有特異處,可再具體析論。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24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少林三十六棍法微義探賾】

觀此視頻所示"少林三十六棍"習練片段,雖招式簡略,然已得棍法三昧。棍為百兵之祖,少林棍法尤重"三分槍法七分棍"之要訣,今試析其精義如次:

一、 棍法源流正脈
少林棍法肇始於隋末僧兵護寺,至明代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始成體系。視頻所演"三十六棍"實為"小夜叉棍"支脈,其"劈、掃、戳、挑"四式,暗合【紀效新書】"一打一揭,遍身着力"之旨。觀其馬步轉弓步之際,足跟外碾如磨盤,正是南派棍法"轉樁如擰繩"之真傳。

二、 器械形神之要
棍分"把位三節"(梢、中、把),視頻中演練者雖動作簡省,然"中平槍"式出棍時梢把相濟,已得"棍如游龍"之意。昔年俞大猷【劍經】云"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片中"左右掃棍"之發勁,正顯此陰陽相濟之理。

三、 少練多悟之道
昔年妙興大師有言:"棍法不在多,在精;不在力,在巧。"視頻雖僅示數式,然"提撩花棍"轉折處腕花如環,已見"三尖相照"(鼻尖、棍尖、足尖)之規。學者當知,少林武學講究"一勢含三變",即如簡單"劈棍",亦含"高劈破槍、中劈斷棍、低劈掃腿"三層用法。

四、 禪武合一之境
片中演練雖未及禪法,然棍風起落間節奏分明,暗合"呼吸如抽絲,發力似雷霆"之要。達摩【易筋經】云:"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此套棍法若能配合"哼哈"二氣,則更得少林"聲催五嶽"之秘。

結語:
此視頻雖為片段,然"滴水可觀滄海"。學者當以"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為念,即使簡式亦須參究:棍路是否走"中門正道"?勁力可達"三節貫通"?存此精進之心,方不負"棍禪一味"之真諦。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