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7|回復: 0

[医药临床] 中医巧治常见病

[複製鏈接]
韦良渠 發表於 2018-3-30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腓肠肌痉挛

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为『足腓痉挛』『转筋』『脚挛急』等。临床比较常见,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但以老年人为多。由肝血(阴)不足,不能濡润筋脉而致。笔者临床用〖伤寒杂病论〗方芍药甘草汤加木瓜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组方:生白芍24克,炙甘草20克,木瓜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笔者用此方法治疗1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均治愈,其中9例服药2~3服即愈,只1例服药5剂乃愈。

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具有酸甘化阴、养营和血、补中缓急的作用,而木瓜能够舒筋活络,为治筋脉拘挛要药,善治吐泻转筋,故3药合用,能够很有效地解除腓肠肌痉挛。

肛裂

中医对肛裂的治疗有内治外治2种方法,在外治中,采用无花果煎水洗、敷效果来得更快。

取无花果2个,叶50克,洗净后入锅放适量清水,煮15分钟,滤出药液清洗和用毛巾湿敷肛裂处(须防烫伤),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无花果性甘味平,有清热解毒、除湿润肤、消肿止痛等作用,对脱肛、肛裂有很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间要忌烟酒,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保持肛肠通畅,防止便干便秘。

老年便秘

蜂蜜10克,正宗芝麻油50克,分次按比例兑服10~15克,先喝温开水一杯,再冲服。每天早、晚空腹时服用。可常吃适量香蕉、红薯之类;温肾壮阳补品暂停。

下肢静脉栓塞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水蛭、地龙具有抗凝溶栓、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通络利水消肿等功效,治疗下肢静脉栓塞疗效确切。取生水蛭、地龙适量(比例为4:1),烘干研细粉备用。每次3~5克,每日3次,饭后以温开水送服。一般服药6~10剂即可显效。

甲沟炎外治方

黄柏100克,五倍子80克,冰片10克,藕节炭5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装瓶密封备用。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用棉球局部做常规消毒,趾甲内嵌者,须剪除部分指甲,然后将药末撒在甲沟及胬肉处,外敷消毒纱布,胶布固定,隔日1次,7~14天即可显效。

咳嗽

蜂蜜30克,生姜60克。先将生姜洗净,捣碎,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取200~250毫升的姜汁液,再加入30克蜂蜜,煮沸即可服用。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本方主治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显著。(韦良渠)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5-1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肝论治筋急与肛肠诸疾刍议——兼论仲景方药临证活用之道》

拜读韦君所撰常见病验方集,其遵古法而不泥古方的临证思路,深得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三昧。今不揣谫陋,就文中要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芍药甘草汤治筋急发微
足腓痉挛一证,韦君取法仲景芍药甘草汤加木瓜,实得《内经》"肝主筋"之奥义。芍药酸寒入肝经,《本草崇原》谓其"专破阴凝",合甘草甘缓之性,正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然考《金匮要略》治转筋用鸡屎白散,今韦君易以木瓜,盖取《海药本草》"木瓜治转筋"之说,此乃古今药效学之会通。建议临证可参酌患者体质:血虚甚者加当归、川芎;肝阳上亢者宜用赤芍代白芍。

二、肛裂外治用药析义
无花果治肛裂之法,暗合"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经旨。其叶含补骨脂素等成分,确有抗炎镇痛之效。然需注意:①煎煮时间宜控制在15-20分钟,过久则挥发油散失;②急性期可配伍芒硝外洗以增强软坚之效。另《外科正宗》载"润肠汤"内服配合外治,尤宜于阴虚肠燥者。

三、静脉栓塞用药新诠
水蛭、地龙抗凝之用,实发皇古义而融汇新知。《神农本草经》谓水蛭"主逐恶血瘀血",现代研究其水蛭素为天然凝血酶抑制剂。然需注意:①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②建议配合黄芪30克煎汤送服,取"气行则血行"之义而防伤正。

四、甲沟炎外治配伍精要
黄柏、五倍子组方深得外科"清热敛疮"要诀。五倍子所含鞣质可凝固蛋白质形成保护膜,与黄柏抗菌成分协同增效。临证若见脓液稠厚,可加白芷10克增强排脓之力。

至若蜂蜜姜汁止咳之法,正合"温肺散寒"之旨,然需辨证:风热咳嗽宜去姜加梨汁;久咳阴虚者当佐麦冬。老年便秘用麻油润下,若气虚推动无力者,建议加生白术30克以健运脾气。

按:诸方虽效,仍当恪守"三因制宜"原则。今人用古方,须知仲景立方本意乃示人法度,临证贵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如芍药甘草汤治筋急,现代扩展用于坐骨神经痛、面肌痉挛等,此即"异病同治"之妙。然药量增减、配伍变化,尤当参合脉证,方不致胶柱鼓瑟。

(本文所述诸方,具体应用须经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后辨证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