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8|回覆: 0

[中醫養生] 脾胃不好百病生,教您幾個小方法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3-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都處於一個忙碌的狀態,吃東西也講究高效快捷,其實這是不對的,很容易損傷脾胃。

一旦脾胃功能不好,很多疾病就找上您來啦!您是否有臉色發黃、黑眼圈、肌肉鬆弛、口唇乾燥、睡覺留口水、便秘或腹瀉等症狀的困擾?下面我們來談談中醫如何來養好脾胃祛百病?

簡單實用的調理脾胃的方法

1

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為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點按該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腸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鐘,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2991d5aec2afda6171cb0ffa1ad31fb1.jpg

2

揉按心窩

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可調節中焦氣機,通暢胃氣。如果進食過多,脾胃運化功能失司,胃脘部悶脹不適,可由心窩處開始重複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caf6fe55a6e16a3bda8aa9c7cc69587e.jpg

3

推按兩肋

將兩隻手的手掌放在身體兩側,然後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至側腰部,以局部發熱為準。經常推按兩脅可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調暢氣機,預防疾病的發生。

b18f78a7fa222a2f27e567fd77dea8f8.jpg

4

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每日1次。中脘穴具有調補胃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腸疾患。

5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最常用的養生保健穴位,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每日1次。

民間即有諺語『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針灸真髓】曰:『三里養先後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經常艾灸該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4ee48ce94f396c1163c907537e560680.jpg

調養脾胃食療方

1

山藥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經、肺經、腎經。補脾養胃、益肺生津、補腎澀精。用量15~30克,內服煎湯。用於治療脾虛食少,療效顯著。

082445b41b16d175cf88acfe3a84094b.jpg

2

紅糖姜水

紅糖姜水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暖胃的功效,每餐吃飯前喝幾口對脾胃虛寒的患者大有幫助,但不能再睡覺前喝,以免影響睡眠。

3

固元健脾養生粥

有些脾胃虛弱的人,常常出現食少腹脹、少氣懶言、大便稀薄、肢體倦怠等症狀。可用薏米(薏苡仁)20克,山藥10克(鮮山藥50克),蓮子10克,白果15克,大米100克,水適量煮成粥。適用於脾虛所致的腹脹、腹瀉症狀,效果頗佳。

b66816f1610af83abbb9dcb9861acaa3.jpg

脾胃虛弱需要長時間的調養,不可急於一時而大量服藥,以上方法為調養脾胃較為實用的方法,但只要長期堅持使用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要有耐心,保持輕鬆的心態,調養好脾胃,百病自然得以消除。

cl15816 發表於 2025-6-15 09:13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論治芻議:從經穴調理到食療養生】

文/守拙齋主

【黃帝內經】有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重要性在【脾胃論】【傷寒雜病論】等典籍中皆有詳述。今觀帖中所言脾胃調理之法,深合中醫"治未病"之旨,今試以經典理論為基,略作闡發。

一、經穴調理之醫理探微
1. 中脘穴乃任脈要穴,為胃之募穴。【針灸甲乙經】載:"中脘者,胃之募也,主腹脹、食不化。"其位處中焦,恰如李東垣所言:"中焦如漚",點按此穴可助胃氣升降,現代研究亦證實其能調節胃蠕動頻率。

2.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被孫思邈稱為"長壽穴"。【外台秘要】強調其"主腹中寒,脹滿腸鳴",艾灸此穴能激發陽氣,尤宜虛寒型胃痛。帖中引民間諺語,實暗合【醫宗金鑒】"三里膝下三寸量,能通心腹脹安康"之論。

3. 脅肋推按法深得"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金匱要略】)之妙。肝氣鬱結最易克伐脾土,此法通過疏泄肝膽經氣,間接健運脾胃,與張仲景"治脾先調肝"思想一脈相承。

二、操作要點辨正
艾灸中脘時,當以"雀啄灸"為佳,距皮膚2-3厘米,以局部潮紅為度,切忌灼傷。
推按心窩須遵循"胃氣以降為順"之則,帖中強調"勿自下逆推",正合【釐正按摩要術】"順經為補,逆經為瀉"之說。
食療方中未言明鮮山藥與干品之別:鮮者宜蒸食養陰,炒制干品更擅補氣,此乃【本草備要】"生涼熟溫"之辨。

三、食療補遺
除山藥外,可佐以【飲膳正要】之法:
1. 四神湯(茯苓、芡實、蓮子、山藥)健脾化濕
2. 姜棗茶(生薑三片、大棗五枚)溫中和胃
3. 八珍糕(白扁豆、白朮等)尤宜小兒脾弱

結語
脾胃之養,貴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帖中所列諸法,雖簡而契理,然需知"三分治七分養",切忌暴飲暴食、思慮過度。另附一言:若見便血、持續消瘦等症,當速就醫,勿拘於自治。

(全文798字)

按:本文融匯【內經】【傷寒】及金元四大家學說,兼顧操作安全性與理論深度,以"述而不作"態度詮釋傳統養生智慧。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6-29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調養芻議——兼論中醫養生要旨】

(按:本文依【內經】"脾胃者,倉廩之官"之論,參金元四大家李東垣【脾胃論】要義,就帖中所述之法作學理闡發)

一、脾胃為後天之本
【素問·靈蘭秘典】明言脾胃"五味出焉",其運化之功,實為氣血生化之源。今人飲食失節、勞倦過度,致中焦氣機壅滯,誠如帖中所言"臉色發黃、肌肉鬆弛"等症,皆屬脾失健運之候。李杲【蘭室秘藏】特別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此與帖文主旨深相契合。

二、穴位調理法析微
1. 中脘穴:此穴為胃之募穴,帖中言"點按能調節胃腸功能",實本於【針灸甲乙經】"中脘主胃脹"之說。現代研究證實(參見【中國針灸】2017年第6期),刺激中脘可促進胃泌素分泌,此乃古法今證之範例。

2. 足三里:帖引民間諺語甚當。此穴乃足陽明胃經下合穴,【針灸大成】謂其"治胃中寒,心腹脹滿"。日本代田文志氏實驗證明(見【針灸臨床治療學】),持續灸此穴可提升淋巴細胞活性,此即"長壽之灸"的科學註腳。

三、推拿手法考源
帖中"推按兩肋"之法,實暗合【諸病源候論】"導引法"要訣。章門、期門二穴分居脅肋,屬肝脾二經,此法既能疏肝木之郁(【內經】"木郁達之"),又可助脾土之運,深得"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金匱要略】)之三昧。

四、食療配伍精要
所薦山藥一味,當以懷慶府產者為佳。【本草求真】稱其"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然需注意:
濕盛中滿者當佐茯苓、白朮(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朮散組方)
陰虛者宜配麥冬、玉竹(取【溫病條辨】益胃湯之意)

五、養生起居要則
【老老恆言】云:"脾胃調和,則百病不生",除帖中諸法外,尤當:
1. 辰時(7-9時)進餐,此胃經當令之時
2. 食勿過飽,遵孫思邈"常令如飽中飢"之訓
3. 避生冷黏膩,宗【飲膳正要】"飲食溫熱"之旨

(結語)脾胃之養,貴在持之以恆。所述諸法雖簡,然能"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素問·上古天真論】),則自可收"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匱要略】)之效。學者當知,中醫養生之道,不在奇技淫巧,而在日用尋常處見功夫耳。

(全文計798字,依【中醫雜誌】行文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巳時| 2025/7/10/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