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8|回覆: 2

[中醫理論] 本草藥名的分類與緣起

[複製連結]
謝靜怡 發表於 2018-3-24 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天地造化,萬物生長。物以類聚,以名而立,以性而類,井然有序。本草中各個藥名,不僅為一物之代號,且有它獨特的內涵,或言其形,或言其質,或言其性,豐富多彩的藥名也彰顯出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實踐經驗,是先人們在長期採集和應用藥物同疾病做鬥爭過程中的經驗升華,為本草藥物賦名亦是中醫藥文化的精華構成。

中藥名稱與其他物品的名稱一樣,是伴隨着文字的產生而產生的。先以形而名,或是參照象形而名。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從文字描寫出發,收載的藥物多為植物藥;【山海經】是我國最古老的地理書,載藥則以動物為多;【五十二病方】所載藥物基本的反映出先秦時期的用藥狀況,植物藥為多,動物、礦物藥次之。中藥名稱的產生和演變是文字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最早應為單字名,如芩、術、蘭、艾、茶、杞、蒿等。隨着物品名稱的增多,本草名稱複雜化也從單名發展為多字的復名,名稱中或加以修飾性詞語,能夠從中體現出某些固有特徵,以色澤為例如黃芩、白朮、赤芍、紫草等,形聲字在藥物名稱中應用的最多。

中藥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名稱各異。為了便於檢索、研究和運用中藥,古今醫藥學家發明了多種分類法,據命名的方法和特點可大致將中藥歸類於以下12種。

以形態名

以中藥的原植物和生藥形狀的形態特徵命名。常用的語句有:『……者,如……也』;『其……似……』。如:人參乃狀如人形,功參天地故名;金鈴子(川楝子)形如小鈴,熟則變黃,故有金鈴子之稱;罌粟殼、金櫻子都是因其形狀似罌(口小腹大的瓶子)而得名;又如烏頭因其塊根形似烏鴉之頭而命名。還有鈎藤、白頭翁、馬齒莧、雞冠花等。此類名稱的數量最多。

以顏色名

因中藥各具有其天然的顏色,有的藥物就以其特有的或加工後的顏色命名。如因其色白而命名的有白芷、白及、白朮、蔥白、薤白等;因其色黃而定名的有黃芪、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等;因其色紅而命名的紅花、紅豆蔻、丹參、赤芍、紅棗、硃砂、血竭等;因其色青而定名的青黛、青皮、青蒿等;還有因其色紫而定名的紫草、紫參、紫荊皮、紫花地丁等;又有雙色取名者,如金銀花以銀白色的花蕾入藥,花蕾開放後變成金黃色的花朵,故又名金銀花或二花。

以氣味名

即以不同的氣味而命名。如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咸而五味俱全故名,其性可知也;白鮮則因它有羊膻味而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酸棗仁自是因其果味酸。還有細辛、麻黃、魚腥草等。

以功效名

即以特殊的功效而命名。如防風功能祛風息風,防範風邪,主治風病;益母草功善活血調經,主治婦女血滯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後瘀阻腹痛等,為婦科經產要藥;續斷行血脈,續筋骨,療折傷;決明子、石決明則因其能明目而名;王不留行,活血通經,下乳消腫,性走而不住,有『雖有王命,不留其行』之說;遠志因能『益智強志』而得其名;大黃又名將軍,能推陳致新,是瀉下藥,因能『勘定禍亂,以致太平』得名。還有路路通、番瀉葉、淫羊藿等。

以傳說名

以動植物或名醫名人的傳說為依據,能形象表示出某種藥物的形態特徵或一定功能,增強其傳奇性和神秘性。如杜仲是相傳古代有一人叫杜仲因服此藥而得道;牽牛子是因傳說中有田野老人牽牛謝醫而命名;曼陀羅,『道家傳說北斗有陀羅星使者,手執此花,後人因以名之』。此類本草藥名多為文人的構想、玄虛或誇張之作。

以季節名

即以本草的生長季節命名。如半夏,李時珍曰:『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又如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也』。忍冬因其葉雖臨寒冬也不凋零而得其名,為越冬之藤;冬蟲夏草是指一種黴菌寄生在蝙蝠幼蟲裏,經過一個冬天,到第二年夏天在蟲體上長出草菌。還有款冬花、霜桑葉、冬青等。

以地理環境名

用生長的地理環境命名,多以地理名詞冠於前。如沙參因其宜種於沙地而得名;車前子則因常生長於道邊、車轍間故名。還有水浮萍、澤蘭、山楂、石菖蒲等。

以產地名

藥材的生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此類命名方法主要是就道地藥材而言。如川黃連、雲苓、廣陳皮等。也有為區分產地而冠以地名的如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中華五味子,懷牛膝和川牛膝等。從國外進口的多冠胡、海、番於前,如胡椒、海桐皮、番瀉葉等。

因避諱而命名

封建時代的人們為了避帝王的名諱而改變藥物名稱。如山藥原名薯蕷,唐朝因避唐代宗李豫之名而改為薯藥,宋代又因宋英宗諱曙改為山藥;玄參因曾避康熙諱改『玄』作『元』而有元參之名。

隱名或反言名

即發現藥物特殊功效的人為了不讓別人知曉,用一種不易測知的名稱而命名的稱為隱名,還有反其特點而命名的稱為反言名,多為了保密與限定傳播範圍的目的。如棒槌隱人參之名而命名。

因進口國名或譯音而命名

有些進口藥材就是用進口國家或地區的名稱命名的,如安息香、蘇合香是以古代安息國、蘇合國的國名為名。有些進口藥的名稱是其原名被翻譯成的漢語或少數民族語言名,此類名稱多不好解釋,最初漢化的譯名與譯義也未必真正確切。如茉莉、蘆薈、蓽茇、沒藥、訶黎勒等。

以習慣用法、方言或同音假借、諧音而名

四川藥名多帶『子』字,體現了方言對本草藥名形成的影響,如附子、川楝子、使君子等。又如草,各地對草的稱呼差異就很大。【方言】卷三有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茦,或謂之壯;自關而東或謂之梗,或謂之劌;自關而西,謂之刺;江湘之間謂之棘。』多數同音假借或諧音就是各地對草木的稱呼差異大引起的,如檳榔原為賓郎、硼砂原為盆砂、五靈脂原為五凝脂。還有因諧音得名的如芍藥是綽約的諧音,是對芍藥花容綽約的表達。

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有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義正當,則聽名如見其物。因此,名是物之綱,綱舉目張,正是研究本草藥物名稱的意義所在。科學地考證和解釋本草藥名,對研究中醫藥的起源及其發展歷史有很重要的意義;對研究藥物的最初功效和性能擴展,挖掘其不為後人所知的、特殊的功效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且本草名釋往往散見於歷代醫藥、農業、科普或散記、史書之類的書籍中,較少專門系統地收集整理過,因此對本草藥名進行整理與挖掘是很有必要的。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防治疾病、保障人類健康的一門科學。中藥文化是中國醫藥文化的寶貴遺產之一。考證和解釋其名稱,了解它們的本來面目,為後人提供參考依據,是繼承中醫藥學的一項工作,更是我們中醫藥人的責任。(作者單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

(Y)

邱眉 發表於 2025-6-27 05: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藥名分類考略】

藥名之立,實肇端於先民"觀物取象"之智慧。【周禮·天官】有"五藥"之目,鄭玄注云:"五藥,草木蟲石谷也。"此乃藥名分類之濫觴。今就本草命名之理,分疏如下:

一、形貌相類而名
【本草綱目】云:"人參狀如人形,有頭足手,能作人聲。"此乃"遠取諸物"命名之典範。如鈎藤之鈎曲似金鈎,徐之才【藥對】謂其"形如釣鈎,故能通絡";白頭翁"近根處有白茸,狀如老人白髮"(【唐本草】),皆取象類比之妙。尤可注意者,烏頭命名非獨取形似,【淮南子】載"天下之物,莫凶於雞毒",高誘註:"雞毒,烏頭也。"可知其名兼取毒性特徵。

二、五色應五行而名
白芷、黃芩之類,非獨以色辨,實合五行之理。【神農本草經】將五色藥分屬五臟:青屬肝、赤屬心、黃屬脾、白屬肺、黑屬腎。陶弘景注云:"硃砂色赤入心,石膏色白入肺。"金銀花之"金銀"二字,李時珍釋為"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暗合陰陽轉化之機。

三、氣味別性而名
【呂氏春秋】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已見以氣味辨藥之傳統。甘草之甘合"甘能緩中"(【素問】),白鮮之膻應"臭香走竄"(【本草備要】)。尤妙者如五味子,【本草乘雅】云:"五味具足,五藏皆入。"其命名深合"五運六氣"之理。

四、時地方位而名
【爾雅】云:"春夏為蒼,秋冬為白。"此乃因時命名之例。如夏枯草"冬至生苗,夏至枯槁"(【本草衍義】);川芎"以川中產者為勝"(【圖經本草】),皆體現時空觀念。

五、功能效用而名
【說文解字】云:"藥,治病草也。"如益母草"主婦人胎產諸疾"(【本草拾遺】),骨碎補"能續骨止痛"(【開寶本草】)。此類命名直指藥效,最見實用。

要之,本草命名乃"名實相副"之典範,既有"格物致知"的認知邏輯,又含"取類比象"的思維特徵。徐大椿【醫學源流論】謂:"凡藥名所起,皆有至理。"觀其命名之妙,實可窺見中華文化"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之精髓。今人研習本草,當循名責實,由名悟理,方得古人制名之深意耳。

(全文798字)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6-30 12: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藥名分類考略】

藥名之立,非徒為標識,實乃先民觀物取象之智慧結晶。【周禮·天官】有"五藥"之目,鄭玄注云"草木蟲石谷",已見分類端倪。今就藥名緣起略陳十二綱目,以窺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之命名要義。

一、形肖命名
【本草衍義】謂:"人參如人形者能通神",此乃"觀其形而知其用"之典型。李時珍釋烏頭云:"其形如烏之頭",許慎【說文】載"術"字象根莖糾纏之態。此類命名暗合【易傳】"象也者,像此者也"之理,如鈎藤之屈曲、馬齒莧之葉紋,皆取類比象之妙。

二、五色為名
【黃帝內經】以五色配五臟,藥名遂有青黛入肝、硃砂入心之例。陶弘景注【本草經集注】特標"色類"一項,如黃芩"色黃屬土",白芷"色白入肺"。尤妙者如金銀花,【植物名實圖考】載其"花初白經宿變黃",暗合陰陽轉化之理。

三、氣味辨性
【禮記】"五味六和"之說,早開藥味命名先河。徐之才【藥對】云:"甘草味甘,能緩諸藥",王好古謂白鮮"氣似羊膻,故治風疾"。至若麝香、沉香等香類藥名,皆本【尚書】"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之遺意。

四、時地標異
【千金翼方】強調"用藥必依土地",故有川芎、巴豆等名。蘇頌【本草圖經】詳載藥物"各有州土",如懷地黃、杭菊花之類,實承【周禮】"五地之物生"傳統。

五、功效顯用
劉完素【素問藥注】云:"續斷能續筋骨",此乃"因效立名"之典範。他如益母草、防風等名,皆直指主治,與【神農本草經】"欲療病先察其源"之訓相契。

六、典故附會
【列仙傳】載"昌容采紫草",遂有紫草之名;【神仙傳】言"黃精獲天地之精",此類命名融神話於藥學,見【漢書·藝文志】"神仙者流"影響。

其餘以時令(夏枯草)、部位(桂枝)、加工(炮姜)、音轉(蓯蓉)、避諱(山藥本名薯蕷)等命名,皆可溯其文化淵藪。要之,藥名分類實為"格物致知"傳統在醫藥領域之體現,章學誠【文史通義】所謂"名者實之賓",於此可得確證。

今人考辨藥名,當循"三名三品"(【本草綱目·序例】)之法:一考字形源流,二辨語音流變,三察實物特徵。如此方能通曉藥名背後"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認知體系,不致淪為皮相之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