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7|回復: 2

[中医理论] 三诊六则九结合 以人为本和为贵

[複製鏈接]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三、六、九』蒙医整骨术即中国蒙医整骨学的精髓。

•中国蒙医整骨学强调心气相应,意念归一、平衡和谐,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学术思想。

中国蒙医整骨学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中国蒙医整骨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蒙医整骨学思想的形成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中国蒙医整骨学是蒙古民族发展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技术。〖中国蒙医整骨学〗是科尔沁草原包氏蒙医整骨世家五代人230多年来传承下来的蒙古族整骨医术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蒙医整骨学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并不断积淀和继承发展的。原始时期蒙古族的经济从以狩猎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游牧为主,同时狩猎。由于从事牧业和狩猎,每天与野兽、家畜打交道,离不开马背,年年发生战乱,经常发生跌伤、骨折、脱位等创伤。因此,蒙医传统整骨术是马背民族蒙古族劳动人民当中的萨满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同大自然、特别是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自然创造成的适合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的不成熟的民间、分散的、独特无文字记录的传统文化整骨治疗法。

蒙古族的整骨术虽然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古近代〖四部医典〗〖四部甘露〗等一系列蒙医经典书籍和1985年以前的文字资料上从没有提出过『蒙医整骨术』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提出蒙医整骨理论和治疗方法。1963年9月6日,第一次把娜仁太太创立的蒙古族整骨术改称为『蒙医整骨术』,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蒙医整骨术』的概念,后续相继出版了〖蒙医整骨知识〗〖祖传蒙医整骨术〗〖祖传正骨〗〖包金山医案〗〖中国蒙医整骨学〗等14部著作65篇论文。破译了这个神秘而具有极高学术使用价值的『黑匣子』,使一直以言传身教而无文字记载的祖传蒙医整骨术得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创立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具有草原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民族特色浓郁、体现『天地人合』理念、绿色天然、以『三诊六则九结合』为精髓、独一无二的『三、六、九』中国蒙医整骨学。这是实践中创新的,神奇疗效的一种创新疗法。

中国蒙医整骨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蒙医整骨学是蒙医学中的一种特色疗法。蒙医整骨,是蒙医药中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种疗法蕴含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思想。这种疗法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以医术为主、以医德为本,患者至上,激发与调动患者体内的应激机能,重视和发挥人的自控本能及人的骨折自愈能力,能动复位,自然固定,以手感功能和巧妙手法为重点,重视人的自身平衡与自然平衡,顺应人体结构规律,是一门具有奇特疗效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医学学科。是生物力学疗法、气功疗法、生理心理疗法、精神疗法相结合的一种顺应自然,顺应人体结构规律,身心兼治的非手术疗法。

『三、六、九』蒙医整骨术是中国蒙医整骨学的精髓。『三』是眼看、心想、手摸;『六』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喷酒按摩、对症用药、调节饮食、功能锻炼;『九』是医生与患者结合、三诊与X线结合、治疗与护理结合、固定与锻炼结合、意和气结合、神与形结合、喷洒与手法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内因与外因结合。蒙医整骨理论中体现了人体与自然、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合为一体思想;体现了人体与自然、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合为一体思想;体现了整体性原则、最佳原则、动态性原则;体现了功能与结构统一,空间形态与时空过程统一,医学的功法与病人的行为统一,人体与外界因素统一;肢体与全身统一,躯体与脏腑一体,人与自然合一。

中国蒙医整骨学的理念即和谐理念,强调心气相应,意念归一、平衡和谐,强烈、短暂,暴发性较强的口哨声,内气外放,把元气和药酒传送骨伤病人的伤处,患者心理产生强烈的自我修复欲望,消除其他各种杂念,转移因骨折带来的忧虑和情感。同时瞬间把骨折规律、类型,移位方向等一系列在大脑中形成立体影像。针对移位反方向因势引导,以力对力手法加以巧妙手感,用抖、提、压、推、拢、挤、捏、拿、折顶、回触等十种手法使断者复续、陷者复出、短者复长、突者复平、歪者复正、碎者复完、转者复归、错者复正。有旋转骨折,则采用转压法复合计有斜性骨折,则采用拿压法挨贴;有粉碎性骨折,则采用捏拿法复完;有嵌入性骨折,则采用购拉法复正;有撕脱性骨折,则采用捏压法复归;有压缩性骨折,则采用抖压法整形;有塌性骨折,则采用提推法复起;有断骨高突,则用按压法复平;有断骨分离,则用推拿法接合;有骨重迭则用折顶法复位等回归自然。把骨折手感复归后及时用松木等木料做的小夹板和压垫,用三条寸带外固定。这种外自固定法是弹性固定,相对固定,活动固定,稳定定固定相结合的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相应的顺其伤肢结构弹性,重视人的自控本能的点、线、面统一整体的,既保持骨折的『静』,又保持伤肢的『动』的固定疗法。加压点、捆扎的线、稳定的面等外自固定方法为骨伤病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结合,使伤肢自我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这种固定法在横向上富有一定弹性,适应肌肉自我活动时的压力变化;在纵向上具有较好的韧性,能够起到外自固定的支架作用,整体上达到三点挤压创面、矫形和杠杆作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内静外动,动静结合、保持平衡,它是一种动力平衡,是以动制动的原理。夹板是捆在肢体外面,它的固定力是来自肢体内部,是外力通过内力而起作用的。这是适应肢体的生理需求,符合外固定的力学原理,保证整复效果,加快骨折的愈合。

中国蒙医整骨术对骨折分三期治疗,基本原则是:①骨折初期(1~2周):化瘀活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静』为主;②骨折中期(2~5周):补益肝肾,补骨生新,续筋接骨当选『静』与『动』结合为主;③骨折后期(5~7周):补气养血,修复伤肢,功能恢复『动』为主。治疗时,喷酒按摩,对症用药,调节饮食,功能练习,同时分三期进行。治疗骨伤过程中,并意念运动,体力运动,呼吸运动,同步进行。

中国蒙医整骨术解决了中外治疗骨折史上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人与物、动与静、内因与外因、主动与被动、骨骼与软组织、意与气、手法与艺术、形与神八对矛盾,达到和谐。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教授提出骨折愈合三角:活动、血运、骨痂。我们在整骨临床中,骨膜、血运是骨折愈合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与人类年龄分段的骨骼特点直接有关系的。人从1周岁到7周岁时,两者之间以软骨相隔,叫软骨骨板,分开的骨骺都单独计算,骨共270块;8周岁到14周岁,腕骨、距骨等短骨和不规则骨的形成使骨骼的数目增加为350块;15周岁以后,骨软骨板骨化,骺与干骺相互愈合,骨骼数目减少为206块。人体关节共167节,其中活动的小关节60个,活动的大关节12个,不活动的关节95个。幼年时期的关节没有完全形成,而是软骨连接。所以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和髋关节后脱位疾病容易发生,但是基本不发生肋骨骨折、脊椎压缩性等骨折。从胎儿期到少年期,骨膜较厚,血管也逐渐减少,骨折愈合相对慢些;老年期后,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关节退行性改变,骨折愈合更慢。我们在几十年的治疗骨伤临床中,抓住不同年龄段骨骼的特点,没有干扰和破坏对人赖以生存的血运、骨膜,并重视了动与静的结合,做到了人体与元气合为一体。医生的意念与患者的信仰一体,骨折容易对位对线,骨痂形成好,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疗程短、费用低,患者不痛苦。具有操作安全易行,方便民众,不受条件限制,在中国蒙医整骨术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学术思想。

中国蒙医整骨学的医德观

孙思邈在『大医精成』和『大医习业』两篇中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首先要有『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蒙医整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而永远不变的也正是『医德』和『医术』并驾齐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蒙医整骨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对人类本身的深切关爱和对生命的敬重,医生是掌管病人生死的关键,功底不扎实不行,技术不精湛也不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蒙医整骨医生,强调自身努力与素质之外,还特别强调善于学习,包括自学、他学、从师承学,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要善于修身养性。

蒙医整骨的对象是人,人生活在自然界,而自然界必然对人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因为整个宇宙包括人类都是物质性『气』的运动,『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最基本的精微物质,人在『气』的运动中相感相应。我们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抓住肝肾精气、气血充养,把自己的心念与元气相应、疾病与精气结合,心灵与手巧配合,身体与心理兼治,这样才能天地和谐。作为一位优秀的蒙医整骨医务人员不仅仅要精于医学专业的知识技能,更要博通和掌握经史天文学、历史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哲学等,认准天地人的整体观念,要在自己的职业技能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蒙医整骨事业是一门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点和强大生命力的学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蒙医整骨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传承和弘扬蒙医整骨术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发扬前辈们的精神,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弥补蒙医整骨术的不足,建立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蒙医整骨文化。我们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才能集中传承草原整骨文化精华,融入新的时代潮流,使这一蒙古族传下来的医学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包金山 爱吉牧仁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D)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6-20 06:1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蒙医整骨学的文化根脉与学术精要》

蒙医整骨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支脉,其"三诊六则九结合"的诊疗体系,实为天人合一思想在骨伤领域的具象化实践。本文拟从文化源流、学术内核、当代价值三个维度,阐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意蕴。

一、草原文明的医学结晶
蒙医整骨术的形成,印证了《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生成规律。蒙古族先民在游牧狩猎中,将萨满教"万物有灵"的宇宙观与中原"气血经络"学说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创伤医学体系。正如《四部医典》所载:"骨伤之治,当察天地之气,合病者之情",这种整体观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态智慧。包氏家族五代传承的整骨技艺,正是这种活态文化的典型载体。

二、三才之道在整骨术中的体现
所谓"三诊",实合《黄帝内经》"上工守神"之要义:
1. 望诊:观患者神色形态,察《灵枢》所谓"五色之见于明堂"
2. 问诊:循《伤寒论》"十问歌"遗意,究伤病之由
3. 触诊:承《医宗金鉴》"手摸心会"之法,得骨位之正

"六则"暗合六爻之变: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防治并举、形神同调,每一原则皆含阴阳相济之妙。至若"九结合",则取《洛书》九宫之数,将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调理等九法环环相扣,形成动态治疗系统。

三、当代医学的人文启示
蒙医整骨术"以人为贵"的核心理念,恰与《论语》"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遥相呼应。其特色在于:
1. 治疗过程强调医者意念专注,暗合道家"守一"修炼法
2. 运用皮革、柳枝等自然材料,体现"道法自然"的生态观
3. 歌诀心传的授业方式,延续了《周礼》"以乐养德"的教育传统

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早在蒙医整骨术"形-气-神"三位一体疗法中已有生动实践。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对其文化价值的当代确认。

结语
蒙医整骨术犹如一块活化石,保存着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对话记忆。其价值不仅在于独特的临床技艺,更在于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技术伦理化"的东方范式。正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唯有深入理解这种医学传统背后的文化密码,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全文798字)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9 03: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蒙医整骨术的学术体系与文化根脉》

蒙医整骨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其"三诊六则九结合"的诊疗体系,实为天人合一思想在骨伤领域的具象化实践。所谓"三诊",乃望、问、触三法相参,暗合《黄帝内经》"察色按脉"之要义;"六则"者,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等原则,彰显《周易》"六爻相济"的辩证思维;"九结合"诊疗模式,则取法《洛书》九宫之数,体现整体观与系统论的完美融合。

此术以"心气相应,意念归一"为心法,其哲学基础可追溯至先秦元气论。如《管子·内业》云:"精气之极也,一气能变曰精",蒙医整骨强调医者以自身精气引导患者气血运行,正是此理的临床转化。其"以和为贵"的核心理念,既承《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伦理,又融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

从文化发生学视角考察,蒙医整骨术的演变轨迹颇具典型性。其萌芽于匈奴时期《赫希格石经》所载骨伤疗法,经辽金时期与契丹医学交融,至元代《饮膳正要》吸收回回医学精华,形成独特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该术虽长期口耳相传,但其理论建构却暗合《黄帝内经》"形与神俱"的整体观,以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机触于外,巧生于内"的操作准则。

当代系统化整理的学术价值,尤体现在将经验医学提升为理论医学的范式转换。包金山家族五代传承形成的"科尔沁整骨学派",通过《中国蒙医整骨学》等著作,首次构建起"形-气-神"三维诊疗模型。其中"三时调气法"(术前调神、术中调息、术后调养)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养生之道一脉相承,而"九步复位术"则蕴含着《周髀算经》"圆出于方"的数理逻辑。

该学术体系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其一,证实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医学领域的互鉴融合;其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范本;其三,其"以人为本"的诊疗伦理,对现代医学过度技术化倾向具有纠偏作用。观其发展历程,恰如《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之象,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持续焕发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