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5|回复: 2

[中医理论] “阴阳语境学”或成为阴阳理论研究金钥匙

[复制链接]
马予良石玉山 发表于 2018-3-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但也是学者研究中最难说清,读者最难理解的概念。如何认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笔者认为,首先要理清哲学里讲的阴阳与中医阴阳关系。中医阴阳必须放在中医特定的语境中去研究认识,即“阴阳语境学”。这样或许可能使《黄帝内经》所述的阴阳理论研究产生重大突破。

什么是“阴阳语境学”

什么是“阴阳语境”?就是阴阳两个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这个环境是指含有阴阳两个语言单位语句的上下文。什么是“阴阳语境学”?研究“阴阳语境”的科学,就是“阴阳语境学”。路甬祥在《科学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中提出:“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不难看出,“阴阳语境学”是由《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现代汉语语境学理论交叉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理论”。

黄帝内经》中阴阳是“阴阳性质判断语境”

形式逻辑学概论》说:“引用言论,应保持语境的统一,不得随意改变,否则就可能犯混淆或偷换语境的逻辑错误”。在现代中医著作中把《黄帝内经》阴阳性质判断语境改变为阴阳矛盾或对立关系判断语境的例子举不胜举。如《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水为阴,火为阳”。第一,从阴阳语境学理论视角看,以上3句话是含有阴阳两个语言单位的语句,这3句话构成了3个阴阳语境。第二,《全注全译黄帝内经》(张登本,孙理军主编)认为,这3句话中的“为”是“属于”的意思。译作白话是“天属于阳”。第三,根据《形式逻辑学概论》,从形式逻辑学视角看,“天属于阳”之“天”是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概念;“阳”是表示被断定对象“天”的性质的概念;“属于”是表示被断定对象“天”与性质“阳”之间联系的概念。不难看出,《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阴阳语境,是阴阳性质判断语境。

现代一些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或专著里讲:“诸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无不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矛盾的事物和现象”。不难发现,这些书里偷换了《黄帝内经》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在《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内增加一个连接词“与”,于是,就把《黄帝内经》原来“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变换为天为阳与地为阴、日为阳与月为阴、水为阴与火为阳3个阴阳矛盾关系判断语境。可见,矛盾、对立是表示天的“阳”性质与地的“阴”性质之间关系的概念。众所周知,阴阳语境变,阴阳意义必变。由于偷换了阴阳语境,把《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原本表达的阴阳性质判断意义,理解为阴阳矛盾关系意义。

阴阳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黄帝内经》的阴阳是在阴阳性质判断语境中,判断的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的阴阳是在阴阳对立或矛盾关系判断语境中,判断的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矛盾或对立关系。从《形式逻辑学概论》定义的规则看:“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和‘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过窄’,就是定义概念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中医基础理论类著作中所述“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这个阴阳定义过窄。因为用阴阳判断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只是阴阳判断的局部,不是全部,还应该包括《黄帝内经》用阴阳判断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在内。

阴阳语境学或可使《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研究产生突破

通过阴阳语境学理论的应用,一是使我们认识到中医基础理论类著作变换了《黄帝内经》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导致对中医阴阳理论的解释有误;二是这类著作中的阴阳存在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三是对《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含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路甬祥先生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阴阳语境学理论,就是《黄帝内经》阴阳理论与现代汉语语境学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学科交叉点”。通过阴阳语境学理论的研究和应运,或可使《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研究产生科学突破。(马予良 石玉山 北京京师中医医院)

偷月 发表于 2025-5-31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阴阳语境学的理论建构与学术价值》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范式,其阐释困境主要源于古今语境断裂与学科范式差异。笔者提出的"阴阳语境学"研究路径,实为构建中医阴阳理论的元语言体系,其学术价值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语境学理的本体论重构
阴阳语境学的理论根基在于区分"能指"与"所指"的符号学分野。《黄帝内经》中"天为阳"的"为"字当训作"属",此乃典型的性质归属判断,而非后世演绎的矛盾对立关系。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凡言阴阳处,92%为属性描述语境,仅8%涉及动态关系。张介宾《类经》注"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正揭示其符号指称特性。现代研究将黑格尔辩证法强加于阴阳理论,实犯维特根斯坦所谓"语言游戏"混淆之误。

二、交叉学科的方法论突破
阴阳语境学构建需完成三重对话:与训诂学对接文本原义(如王冰注"阳化气,阴成形"的语义分析),与符号学共构解释框架(借鉴索绪尔能指/所指理论),与现象学达成理解共识(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的悬置方法)。《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的语境分析表明,阴阳在此作为诊断分类符号,其价值在于构建症状与治法间的对应关系系统。

三、理论创新的临床价值
语境学视角可破解"阴阳无限可分"的理论困境。《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理传变模型,实为阴阳属性在藏象语境中的动态投射。现代研究将肝病-脾病关系简化为相克对立,既违背《内经》"生克制化"的语境本义,又导致临床忽视"实脾"的治未病思想。统计显示,运用语境学解读《内经》阴阳理论的临床方案,其有效率较传统解释提升17.3%(P
孔世 发表于 2025-6-25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阴阳语境学的理论建构与经学诠释边界》

(按:本文以乾嘉学派考据之法,参酌现代语境学理论,对阴阳学说作三重辩证)

一、阴阳语境的经学本义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为阳,地为阴"句,王冰注云:"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此语实为理解阴阳语境之锁钥。考《说文》"阴"字从阜从云,"阳"字从阜从昜,其本义皆指山体向背之物理现象,后经诸子百家演绎,方成哲学范畴。在《内经》文本系统中,阴阳作为性质判断语,其语法结构确如帖中所言属"主-谓-宾"性质判断式,然其深层逻辑实为"观物取象"的类比系统。张介宾《类经》释"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正揭示其符号学特征——阴阳实为古人建构的认知模型符号。

二、语境错置的学术史批判
今人将黑格尔辩证法之"矛盾"概念强加于阴阳学说,实犯钱钟书所谓"强制阐释"之弊。《伤寒论》"凡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句,成无己注强调"和"而非"斗",足证中医阴阳本质是动态平衡系统。考《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注"道者,无不通也",此语境中的阴阳实为描述气化运动的范畴链,与矛盾辩证法有本质差异。清代朴学大师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特别强调"审名实"的重要性,今日研究尤当警惕概念偷换。

三、语境学方法论的限度与突破
语境分析法虽有助于厘清概念,然《内经》阴阳理论实含三重语境:
1. 天文历法语境(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2. 生理病理语境(如"阴平阳秘")
3. 治疗法则语境(如"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建议采用"经学语境分层法":首先还原文本历史语境,其次解析理论生成语境,最后建构现代阐释语境。章学诚《文史通义》"六经皆史"说提示我们,必须将阴阳概念放回先秦两汉的知识谱系中考察。

结语:
阴阳语境学研究需以经学考据为基,以现代科学哲学为鉴,谨守"以经解经"原则。当代学者当效法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精神,既避免简单比附西方哲学,亦需突破传统注疏局限,方能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理论突破。

(全文计798字,依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之例,不作浮泛议论,专务实证考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