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4|回覆: 1

[中醫理論] 從【脾胃論】看『陰火』與『風藥』

[複製連結]
張洋 發表於 2018-3-23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東垣繼承【黃帝內經】中『內傷』的理論淵源,創立了『內傷病證』的學術思想,後世有『外感效仲景,內傷法東垣』的說法,稱他為『補土派』的創始人。李東垣於晚年成書【脾胃論】,強調『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後世將其治療內傷發熱的法門總結為甘溫除熱,並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方。筆者仔細研讀【脾胃論】,試以陰火、風藥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何為『陰火』

李東垣『陰火』理論來源於【黃帝內經】『陰虛生內熱』之說,李東垣在著作中多處提及陰火,『陰火』在其【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等著作中共出現40餘處。其中,描述『陰火』為腎火者5處,為脾火者3處,為心火者2處,為肝火、肺火、胃火者各1處,為經脈之火者6處,為五志化火者2處,為實火者1處,為虛火者6處。如【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提及:『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指出脾胃氣衰是陰火產生的根源,因此筆者認為陰火即建立在脾胃氣衰基礎上的內傷之火。由於此處論及心火。因此後世一些醫家認定此火邪即為心火。筆者認為這實在是對東垣的誤解,此處心火僅僅是舉例而言,因心、三焦、胞絡其性屬火,故東垣先生常將陰火附於其上,但並不是僅在心、三焦、胞絡,陰火具有廣泛性。有人認為陰火是指脾胃氣虛,元氣虛衰而引起的全身性的虛熱症候群。但脾胃氣虛是本,外邪是標,與外感病截然不同。且陰火也可由外邪誘發,是內傷與外感的共同結果。有人則進一步闡釋認為陰火實則是失生發之性的閉藏之火。

何為風藥

李東垣對風藥的應用具有極大的臨床價值,但卻遠沒有『甘溫除熱法』被大家所熟知。

李東垣對風藥的認識源於其師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羌活,氣微溫,味甘苦,治肢節疼痛,手足太陽經風藥也;藁本,氣溫,味大辛,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鬱結於本經,治頭痛、腦痛、齒痛。』首次提出風藥之名。並收載有『風生升』一類藥物如防風、羌活、獨活、升麻、柴胡、葛根、細辛等 20味。李東垣繼承其師張元素『風升生』的學術觀點擅用風藥,並加以發揮,在很多方劑中用到風藥,廣泛用於治療外感病及內傷病,療效顯著,但並未對其概念、功效等給予定論。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多處提及風藥,如『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風者,春也,木也,升發之氣。』『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等。東垣用藥『皆以氣味為主』,風藥多指氣味輕薄的一類藥物。現代中藥學中,中藥多以功效定義分類,大抵所載解表藥謂之風藥,而實際上東垣所謂風藥並不單單有解表功效,現代風藥的涵義已與東垣初衷有別,這種以藥物功效定義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風藥的應用範圍。

李東垣主要學術著作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記載風藥相關特性的論述較多,如【脾胃論·隨時加減用藥法】曰:『清氣在陰者,乃人之脾胃氣衰,本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因元氣上升。』【脾胃論·脾胃勝衰論】曰:『瀉陰火,以諸風藥』『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脾胃論·君臣佐使法】曰:『風藥昇陽以發火郁,則脈數峻退矣』『如鼻流清涕、惡風,或項、背、脊強痛,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芪加倍,臨臥服之』,【脾胃論·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曰:『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等。可見,風藥主要有昇陽舉陷、昇陽散火、昇陽勝濕、解表祛邪、疏肝開郁、引經報使等功效。 歷代醫家對風藥的功效有自己的見解,有人提出提出風藥具有發散祛邪、開郁暢氣、辛溫通陽、燥濕化痰、通絡開竅、活血化瘀、昇陽補氣等功效。有人認為風藥有調暢氣機、開發鬱結、祛邪外出、引經報使、配伍增效的功效,創造性地提出『風藥增效論』,如健脾益氣、補腎益精、清熱瀉火、利水除濕、活血化瘀之效等。有人提出風藥的功效主要是升發脾陽、發散鬱火、昇陽勝濕、升發膽氣、引經等。有人認為風藥在治療內傷脾胃所致諸病中其作用亦主要體現在昇陽舉陷、昇陽除濕、昇陽散火、行經袪邪、疏肝開郁等方面。有人提出風藥具有升發清陽、芳化濕濁、發越鬱火、扶正祛表的作用。

李東垣『師古不泥古』,大膽創新,積極探索,論治脾胃內傷,創內傷熱病的學術思想,提出『甘溫除熱法』,並創代表方補中益氣湯。提出脾胃虛弱為內傷熱病的病理因素,陰火為內傷熱病的病機關鍵,注重升發氣機,重視風藥的使用,大大拓展了風藥的應用範圍。(張洋 湖北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無端 發表於 2025-4-22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論】陰火與風藥發微——兼論東垣學術精要

(一)陰火本質考辨
李東垣所論陰火,實為中醫理論體系中最具思辨性的病理概念。考【脾胃論】原文,陰火具有三個核心特徵:其一,必以"脾胃氣虛"為前提,所謂"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其二,具有"下流於腎,乘其土位"的動態傳變特性;其三,呈現"火與元氣不兩立"的病理格局。細究其源,當溯及【內經】"陽氣者,煩勞則張"之論,乃氣虛陽浮之變局。

今人釋陰火為"虛熱症候群"實未盡其義。東垣所言陰火,既非單純虛火,亦非實火,而是"氣虛-氣陷-鬱火"的三階病理:中氣下陷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郁而化火。此火可現於三焦任何部位,故【蘭室秘藏】載其或現口瘡、或為目赤、或成淋濁,皆因氣機升降失常所致。

(二)風藥運用樞機
風藥之用,實為東垣學術最精妙處。其要義有三:
1. 升發之性:柴胡、升麻等非為解表而設,乃取"春氣升則萬物生"之理,助清陽出上竅。如補中益氣湯用柴胡,正如【醫學發明】所言:"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
2. 勝濕之功:風藥多辛香燥烈,恰合"土病濕郁"之機。觀昇陽益胃湯用羌活、獨活,非治外風,實為"風能勝濕"之妙用。
3. 流通之效:東垣風藥常與補藥相伍,取"補而不滯"之義。如調中益氣湯佐陳皮,暗合"升降相因"之旨。

(三)臨證啟示錄
1. 陰火辨治當分三候:初候氣虛發熱,甘溫可除;中候氣陷鬱火,需佐升提;末候陰火灼絡,必兼涼潤。三者皆不離"補中氣"根本。
2. 風藥配伍有度:升麻用量不過三分,柴胡宜醋制,皆防升散太過。現代治胃下垂、久瀉等症,尤當注意"量病用藥"原則。
3. 現代拓展應用:研究發現風藥可調節胃腸激素分泌,此與東垣"昇陽"理論暗合。治代謝綜合症、疲勞綜合症等,風藥與補脾藥配伍尤顯奇效。

要之,東垣學術精髓在於把握"氣火關係"與"升降樞機"。陰火理論揭示內傷熱病的特殊本質,風藥運用展現中醫調控氣機的獨特智慧。今人研習【脾胃論】,當透過文字求其神髓,方能在臨床中靈活運用,不落窠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