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蛇拳之形神兼修与武道美学》
观此少女蛇拳演练,实得"形如游龙,目若闪电"之三昧。蛇拳作为象形拳术之翘楚,其技法渊源可溯至《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导引传统,至明清时期方形成完整体系。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形神相契的技法特征 蛇拳讲究"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少女演练中"白蛇吐信"一式,其掌指吞吐如灵蛇探穴,正合《拳经》"三尖相照"之要诀。肘关节的波浪式推进暗合《周易》"曲成万物"之理,而"金蛇缠柳"动作中脊柱的S形运动,恰是《黄帝内经》"筋柔骨正"养生之道的武学体现。尤其可贵者,其眼神随势流转,将《苌氏武技书》"目注毫芒,意透敌背"的心法展现无遗。
二、阴阳互济的武道哲学 少女起势时"蛇盘静守"如《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发动时"飞蛇穿林"则合《周易》"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之象。其节奏张弛分明,正是《太极拳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具现。视频中0'47"处突然变招为"毒蛇摆尾",恰印证了《孙子兵法》"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的战术思想。
三、武道美学的当代传承 此演练最难得处,在于既严守《纪效新书》"势势相承,节节贯串"的古训,又融入了符合现代审美的韵律感。如1'23"处的连续三个"灵蛇绕树",其旋转速度递减而劲力递增,暗合《乐记》"大乐必易"的美学原则。少女足尖点地的轻盈姿态,更与敦煌飞天壁画中的"S"形曲线遥相呼应。
昔年戚继光《纪效新书》云:"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今观此视频,可见传统武学"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真谛。若能在此基础上参酌《易筋经》"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法,则武道修养更可臻于化境。建议习者可细究《形意拳谱》中"起如风,落如箭,追风赶月不放松"之要诀,于刚柔转换处更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