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27|回復: 3

[家庭教育方法] 读书与不读书的孩子差距有多大?40年语文老师用亲身经历证明了 ...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3-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想必家长们都有发现孩子偷偷看漫画书、青春文学、网络小说,被发现后批评『专心学习,少看闲书』的经历吧。

  

新教材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却有不同的看法:

  

让孩子读『闲书』,以此促进阅读兴趣,形成读书习惯,将大为获益。

6fd7fa73ac2400647319daa9f9488011.png

在初中任教30余年的语文老师杜君英也认同这个观点,并举出了班里两个孩子的学习状况作为例子:

一个正上初三,数理化英都还可以,唯独语文拉后腿,其作文更摸不着门道。通过熟人介绍,家长找到了我。

家长一直在介绍,那孩子文文静静,不问不说,就那么稳稳地在沙发上做着。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孩子处于被动状态。

我问:孩子喜欢读书吗?

妈妈:哪有时间啊!细说了解到,孩子只小时候读过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王子〗,后来直到小升初、初中,就再也没有读过课外书了。

这不,光做题还考不好呢!妈妈满脸愁容地感叹。

我耐心地解释以后,具体接触了孩子的心理动态,说实话,写出的作文大失水准。

另一个在读初二。她是一个一看就有灵气的孩子,在我讲课的时候,她那透过眼镜传达给我的眼神清澈而专注,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她分明在接受,更是在分辨你讲授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或者,是否适合于她,也许是在融合、升华。

通过她和她父母的介绍,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读书,起源要上溯到她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从那时起,妈妈就给她朗读唐诗宋词(她的妈妈很喜欢诗词)。

她本人告诉我,她读书很容易着迷,有时,捧起书可一直到黎明。为此,家长怕她耽误第二天的功课,甚至都规定了她看书的时间。

如今,她读过的书的数量远远超过同龄人,因而,看起来也比同龄人更有灵气。

这一点,可以从她的作文中处处表现出来。在题目为『一个关于书的记忆』的作文里,她写道:

『每本书的灵魂都是截然不同的,但对于我来说,都是无法言说的美好。读得再多,我也不会忘记其中的任何一本,她在我心里,总有一席之地,就好像在浩瀚的大海中,总藏有无数的秘密无人知晓,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现在,我最喜欢的是白若梅的书;最爱却又不敢直视的,是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给我人生感悟最深的是朱自清;最美好的是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让人唏嘘的是张爱玲的书;最渴望的是〖八十天环游世界〗等等。

『我最美好的记忆都停留在书里,因为书不会背叛你。她们把洁净、美丽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灵魂赠与我,是我的荣幸;我把我最美好的灵魂附于她们,是我的幸福。

『和她们在一起,我可以抛开那些纠缠不清繁枝褥节,步入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在我的记忆中,也只有那里,才是我最流连、最余味无穷的精神家园。

『我对书的情也正如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的情,不过,更美好。同时,又如张爱玲所说:

『我是一朵长在高处的花,只是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

面对这篇作文,我甚至写不出评语,手握红笔好一阵啧啧称赞。同时,一个意识更加坚定地浮现在脑海:

闲书』不闲!不读『闲书』的孩子,最终会沦落为学困生;而真正大量阅读『闲书』的孩子,必才思灵动,文笔飞扬!

北大教授曾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

第一,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

第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都比较难,视野窄,思路不太开展。

  

第二类学生占有相当比例,往往是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下,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ab34d7c8a697b0e236f76914427c9809.png

学校里许多老师以及为数不少的家长,头脑里普遍存在着一个意识,他们把除了为考试而用的课本及其辅导资料以外的所有书籍,统称为『闲书』。

在他们看来,就单科语文而言,只有背课文、写生字、背诗词、记注释、背翻译、做辅导资料和写作文为正业,除此以外,统统于考试无益,当然也就在杜绝之列。

诚然,对于一周后就要进行的月考来说,孩子手头正在阅读的〖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小王子〗等确实没有多大的帮助,因为,考试的内容只涉及近期老师讲授的课本,与上述著作无关。

实际上,一周六节语文课,就复习那么几首诗词、几篇文言、几个作家作品。理论上说,就那点内容还掌握不了,怎么还能分散精力呢?实际上,即使再延长一倍的时间,也不可能考出满分,甚至连接近满分也不容易,因为,那些考题,有的,就与真正的语文素养相去甚远。而睁大了眼光只盯着最近的考试,虽说可以理解,但也太功力、显得目光短浅了。

1.『闲书』真的是闲书吗?非也!

如果说〖红楼梦〗是闲书,那我们课本里有『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闲书,那我们课本里有『杨修之死』;

如果说〖水浒传〗是闲书,那我们课本里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

如果说〖西游记〗是闲书,那我们课本里有『小圣示威降大圣』,这该作何解释呢?

其实,每一篇经典课文的后面,都有其他有关作品的介绍:学冰心的〖荷叶 母亲〗,提到的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

学安徒生〖皇帝的新衣〗,提到的优秀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提到的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不一而足。编者的意图,很显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记住篇目名称,是要将相关原文原著拿来阅读的。

看看初中阶段的课本,每一册也就二百来页,其中几十页还属于『附录』,是只作为了解的。就是这一百多页的内容,要学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少说也有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学习一百多页,无论如何也显得太少。

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就是再精华,也不至于这一点。所以,我曾专门撰文〖缺少课外阅读的语文一定营养不良〗。我们姑且把课本比作餐桌上的红烧肉,仅仅有它而没有蔬菜、水果、米饭和馒头,缺少牛奶,其营养一定是不全面的。而所谓的『闲书』,就是蔬菜、水果、米饭、馒头和牛奶。

2.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着实让我心头一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终于知道,编写〖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那些人不是吃干饭的了,人家对于语文本质的理解准确而深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明了概括。好个『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对于在语文道路上懵懂前行的人,如醍醐灌顶,有恍然大悟之感。

有本书叫〖埋下头来数星星〗,是由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曹文轩主编,由历届北大、清华高考状元选编撰写,两所名校历届高考状元第一次将他们私人读书经验撰写成书,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状元们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出身于干部家庭,有的父母就是工人、农民,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中小学阶段,他们都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书,是几乎等身的课外书(『闲书』)成就了他们辉煌。

他们的经历是那么清楚地告诉我们:对于语文,乃至文科,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等到高考的时候,定会捉襟见肘;反之,则游刃有余。

让孩子多读些闲书吧,终有一天你能感受到这样做的无限益处。

沙坡 發表於 2025-3-2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闲书"之于语文素养的奠基作用》

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异,实为精神格局的分野。杜君英老师所举二例,恰印证了《文心雕龙》"积学以储宝"之理。前者困于题海而文思枯竭,后者因博览而气韵生动,二者之差非智力高下,实乃阅读积淀使然。

考诸传统,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强调多元涉猎,张潮《幽梦影》更直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须以兴趣为导引。今之所谓"闲书",实为古人"杂学"之流亚。漫画可悟叙事节奏,网络小说亦藏世情百态,关键在师长善加引导。王阳明《传习录》有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强制禁锢反损天机,不如因势利导。

语文素养如园圃育苗,需三类养分:教材为根基,经典为枝干,"闲书"乃雨露。杜老师所见灵气少女,必是三者得兼。观其眼神灵动,正是《世说新语》所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阅读者气象。而困于题海者,纵能强记套路,终难达《论语》"文质彬彬"之境。

建议家长效法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之教:
1. 以《小王子》类经典为桥,渐次引入《聊斋》《镜花缘》等传统"闲书"
2. 每周设"家庭围炉"时段,共读金庸或《太平广记》选篇
3. 将网络文学与《唐宋传奇集》对比讨论,培养批判思维

陆游晚年教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此中真意,今尤当思。
风扇跳舞 發表於 2025-5-11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读书与不读书的孩子差距有多大?——从国学视角看阅读对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读书与不读书的孩子之间的差距,绝非仅体现在语文成绩或作文水平上,而是关乎整个人格塑造、思维品质与生命境界的深层差异。作为浸润国学数十载的学者,我以为这种差距恰如《礼记·学记》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阅读实为心灵雕琢之过程,其影响之深远,往往超乎常人想象。

从国学传统观之,读书首先关乎"养气"。《文心雕龙》有云:"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那位初二女生眼中透出的灵气,正是长期阅读所养成的"书卷气"。古人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非朝夕可成,乃经典文字与生命长期交融之结果。反观那位初三学生,其作文之枯涩,实为心灵缺乏滋养之症候。程颐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阅读恰是拓展生命维度,培养"与物同体"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读书关乎思维格局之建构。朱熹在《读书法》中强调:"读书须是虚心切己,反复玩味。"那位沉迷阅读至黎明的学生,其文字中展现的思辨能力与情感深度,正是践行此道的明证。她对不同作家风格的细腻把握,暗合《文心雕龙》"观千剑而后识器"的为文之道。而不读书的孩子,其思维往往囿于应试框架,如陆九渊所批评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难以形成独立判断与创造性思维。

更深层而言,读书关乎生命境界之提升。王阳明《传习录》云:"读书所以调摄此心。"那位学生笔下"每本书的灵魂"之感悟,已超越知识积累层面,进入以书养心的境界。张载言"为天地立心",阅读恰是通过与古今贤者对话,培育"天地之心"的过程。不读书者,则可能如顾炎武所叹"目不见丘山,心不存四海",生命格局难免狭隘。

温儒敏教授提倡读"闲书"之见,实与古代教育智慧相通。孔子教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陶冶先于知识灌输。清代张潮《幽梦影》更直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阅读兴趣的培养,远比强制学习更为根本。

当代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阅读,恰如颜元所批评的"纸上加纸",使学习沦为机械训练。反观那位初二学生,其阅读历程始于胎教诗词,恰印证了《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的古训。父母对其阅读时间的限制,虽出于关爱,却可能打断"思接千载"的阅读体验,此中分寸,值得深思。

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终将体现为两种生命形态:一是如阳明所言"心外无物"的丰盈存在,一是困于表象世界的单薄生存。作为教育者,我们当引导学子体会"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境界,使阅读成为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而非应试工具。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广阔胸襟的完整人格。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6-2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闲书"与语文素养之辩证关系——从温儒敏教授观点谈起》

温儒敏教授提倡以"闲书"培养阅读兴趣之论,实得教育三昧。笔者执教杏坛四十载,观历代学子之成长轨迹,深感此论实为语文教育之要义。今就帖中所述二生案例,试析读书与不读书之差异,兼论"闲书"于语文素养培育之价值。

一、阅读积淀与思维格局之差异
帖中所述初三学子,囿于应试窠臼,仅读《小王子》一册便辍读,其文思枯竭实非偶然。昔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陆游谓"功夫在诗外",皆道破阅读广度与思维深度之关联。该生作文"摸不着门道",恰如王夫之所言"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其思维格局受限于教科书单薄语境,纵使题海沉浮,终难臻"神与物游"之境。反观那位初二女生,自胎教即浸淫诗书,其文思泉涌正如苏轼《稼说》所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作文中展露的文本互涉能力与隐喻思维,正是钱钟书所谓"连类取譬"的阅读积淀使然。

二、"闲书"作为文化启蒙之阶
杜君英老师所见二生差异,印证了张岱"读书养气"之说。所谓"闲书",实为传统文化中"杂学"之现代延续。帖中女生所读白若梅、张小娴等作品,虽非经典,然其情感体验与语言感知,恰似古人以《世说新语》《虞初新志》启蒙。袁枚《随园诗话》有言:"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当代青春文学之于学子,犹如唐人传奇之于韩柳,皆为滋养文心之资粮。笔者曾见一学子因痴迷金庸武侠而通读《资治通鉴》,恰印证章学诚"道寓于器"之论。

三、阅读生态构建之要义
温教授主张之可贵,在于把握了语文教育"由趣入理"的规律。朱熹《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而强制割裂"正书"与"闲书",实违教育本真。帖中母亲"哪有时间读书"之叹,恰暴露当代教育"以术害道"之弊。笔者建议家长当如帖中女生父母,构建"三味书屋"式阅读生态:以经典为经,以闲书为纬,使学子如鱼游春水,自然得之。清人张潮《幽梦影》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读书之益,正在其潜移默化之功。

结语:
读书与不读书之差距,非唯分数高低,实乃生命质量之别。昔黄宗羲谓"学贵自得",帖中二生案例,恰为"读书养气"与"不读滞思"之生动注脚。愿家长能解"闲书不闲"之真谛,使学子得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境界。如此,则语文教育可复归"文以载道"之本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