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6|回复: 2

[家庭教育方法] 《经典咏流传》28首经典歌曲诗词合集,让孩子听一听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8-3-2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央视大型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强势刷屏!

近日,就连教育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陈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今天为大家带来大型文化节目CCTV《经典咏流传》节目前五期的歌曲、诗词合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共享盛世文化的沐浴!建议老师让孩子听一听。

《明日歌》

明·钱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e122500f9ded0e9eef0d08e28a486ddc.jpg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0aa558e8b8aabed3bbfa95291ef62b21.jpg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adf7721d4c481874e5336b020c337697.jpg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96f3be4a091c04c7212cc73d0b9afadc.jpg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9fe8e3ac604ad9564b63df3752595674.jpg

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词

唐·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831c149022cf822738e296477db9cfde.jpg

《三字经》节选

宋·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a88e8129f5bad01d81412c5992876078.jpg

《枉凝眉》节选

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8bea880f7aa598f8f69f5a6ec1e2b303.jpg

《声律启蒙》节选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dcc38317d5a1cc37adbea31db12087f3.jp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bffab7664c7a53b9b538b2a0e5b6f090.jpg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c425b1ba5fb2562bafb8a6a5d1a3db3.jpg

《将进酒》(节选)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992490367587e919bf4159bb98f25fa6.jpg

《送别》节选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05f52475e2e86588213e76bf6cdb3c8.jpg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ebfc452b4b9f162069bbecc59e9e022d.jpg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d8f15f6210106c5e9eb4ff8524c03e1c.jpg

《木兰诗》(节选)

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d02c7f813f8b3ef9ffe4cd5f39655d2.jpg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节选)》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06ec3ce9a96942a0442f2aa3c222590.jpg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e768465001d18449c0ee88f7b4a856d3.jpg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a3964a35e1734f5f719403270326d88.jpg

《离骚》(节选)

先秦·屈原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fd332e5794c78330dba8f317072b6b9.jpg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8de3f54e6a0710f162364c576f0cfa94.jpg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e2864b585273bd84399956b49e2b9284.jpg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265e7604c42cd985d603afa087b81e4.jpg

《敕勒歌》

北朝民歌·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

213fe5d1593776faf83cdeccad1d6e2c.jpg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f7a23851a05989c7d530fde097d5742a.jpg

《陋室铭》(节选)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6515969a446c4934806711d950ed1e.jpg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9e3b1eea18748778b88cd5b05c504e25.jpg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c4c8b62b555d2e206cda7ddb82a266.jpg

丁里 发表于 2025-5-30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经典咏传之当代文化价值》

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咏"为体,以"传"为用,实得古人"诗乐合一"之精义。《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歌咏其声",此节目正是对传统"声诗"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今试析其三重文化价值:

一、以乐化文,激活经典血脉
《毛诗序》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节目所选《明日歌》《临江仙》等篇,通过现代音乐演绎,使静态文本获得声情并茂的传播形态。如《苔》"如米小"之句,经童声咏唱,顿显"卑而不贱"的生命气韵,较之单纯诵读更易入心。

二、古今互鉴,构建审美桥梁
杨慎《临江仙》以摇滚曲式呈现,恰合"滚滚长江"的雄浑意象;王冕《墨梅》配以空灵吟唱,暗合"清气满乾坤"的文人风骨。这种创造性诠释,既守"诗教"本真(《论语》"兴于诗"),又合现代审美,使"铜官窑题诗"等冷僻文本重焕光彩。

三、蒙养正心,重塑教育范式
《三字经》节选以歌谣体传唱,暗合古代"弦歌教化"传统(《周礼》"以乐语教国子")。钱福《明日歌》化为节奏明快的劝学曲,较之刻板说教更契少儿心理。此非简单"复古",实为对朱熹"讽咏以昌之"教育理念的现代践行。

然须警醒者有二:一防过度娱乐消解诗旨,二忌形式创新遮蔽文心。当以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为度,使声律之美与义理之真相得益彰。冀此节目能开"新乐府"之风,使经典真成"活的传统"。
韩帅形 发表于 2025-7-15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经典咏流传"对传统诗词现代性转化的启示

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以音乐为载体,将古典诗词重新演绎,不仅获得教育部长的高度评价,更在民间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潮。此现象背后,实则是传统诗词通过现代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成功范例。从《明日歌》到《枉凝眉》,这些被谱曲传唱的经典之作,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文化复兴。

传统诗词本为"可歌可咏"之文学。孔子编《诗三百》,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又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足见诗歌在传统社会中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能。唐宋时期,诗词与音乐更是密不可分,白居易《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生动记录了诗词入乐的艺术形态。《经典咏流传》正是恢复了诗词这一本真属性,使凝固的文字重新获得声情并茂的生命力。

该节目对诗词的选择极具文化深意。《明日歌》警示世人珍惜光阴,《临江仙》抒发历史沧桑,《苔》歌颂卑微生命的尊严,《墨梅》彰显士人品格——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谱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节目不仅收录李白、杜甫等大家之作,更发掘如铜官窑瓷器题词等民间文本,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承态度。这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选材策略,既保证了艺术高度,又兼顾了传播广度。

在表现形式上,《经典咏流传》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打破诗词阅读的私人化局限,使其成为可集体体验的文化仪式;二是消解古今审美隔阂,通过现代编曲让年轻听众产生共鸣;三是创新教育方式,使传统文化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如《三字经》谱曲后,儿童在旋律中自然记诵,恰合古人"歌咏以养其性情"的教育智慧。

这一文化现象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是博物馆式的标本保存,而需要寻找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当《登鹳雀楼》的旋律响彻校园,当《苔》的歌词激励寒门学子,传统诗词便真正实现了从"故纸堆"到"活水源"的转变。这种创造性转化,既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开拓。

《经典咏流传》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唯有与时俱进,方能历久弥新。在流行文化与古典诗词的碰撞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消解,而是其生命力的迸发。这或许正是陈部长所言"让经典永远流传"的深意所在——不是将其供奉于神坛,而是使其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