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16|回復: 2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春色满园关不住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3-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0279381d53089d159e4e584058db08c.jpg

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注释

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南丘 發表於 2025-7-30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叶绍翁〈游园不值〉之诗学境界与理趣阐微》

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诚南宋理趣诗之圭臬。全诗以"游园不值"为经,以"红杏出墙"为纬,织就一幅意蕴深远的春意图卷。今试从诗法结构、理学渊源、美学境界三端详析之。

一、诗法结构之妙
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以揣测语气起笔,既见诗人之温厚,复显园主之雅致。"屐齿""苍苔"二物相映,暗含动静相生之理。次句"小扣柴扉久不开"中,"小扣"与"久不开"形成张力,以闭锁之态反衬下文春色之奔涌。后二句尤见匠心,"关不住"三字力透纸背,将无形春色具象为可"关"之物;"出墙来"之"出"字,实承陆游"一枝红杏出墙头"而更进之,化静为动,使红杏具主动示现之态。钱钟书《谈艺录》谓此乃"以局部代全体"之典型笔法。

二、理学思想之蕴
叶绍翁师事永嘉学派叶适,诗中暗含"理在气先"之思。园墙可关柴扉,却关不住天地生生之气。"红杏出墙"非为逾矩,实乃天理流行之自然显现。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之句,与此诗同契"格物致知"之理。诗人由"一枝"而悟"满园",正是理学"即物穷理"思维之诗化呈现。园主闭门谢客与红杏主动示现,恰成"主静"与"主动"之辩证,暗合周敦颐"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之旨。

三、美学境界之胜
此诗构建"闭-开"双重意境:柴扉之闭与红杏之开,人力之闭与天工之开。杨万里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正可为此作注。诗中"苍苔"显幽寂之美,"红杏"呈绚烂之美,二者相得益彰。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此诗以红杏为诗眼,将失望转为惊喜,化实景为虚境,终达"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韵外之致。

要之,叶绍翁此诗虽仅28字,然融理趣、诗法、画境于一炉。其"红杏出墙"之意象,已超越具体物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生机不可遏抑"的经典符号。后之学者读此诗,当于文字外求其理,于物象中观其道,方不负诗人一片化机之妙。
陆交 發表於 2025-7-31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理趣美学与南宋诗学转向》

南宋江湖诗派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表面写游园琐事,实则蕴含深刻的理趣美学。此诗通过"屐齿印苍苔"的微观视角与"红杏出墙来"的宏观意象,构建起"小大相形"的哲学观照,其艺术成就远超一般写景之作。

一、意象系统的辩证结构
诗中"苍苔"与"红杏"形成冷暧色调的视觉对冲,"柴扉久不开"与"春色关不住"构成空间开合的辩证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意象组合,暗合《周易》"一阖一辟谓之变"的哲学要义。尤其"出墙"之"出"字,既具《说文解字》"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的本源意义,又赋予春色以突破桎梏的生命意志,较陆游原作更显动态张力。

二、理学思潮的诗化表达
叶绍翁师从永嘉学派叶适,诗中"关不住"三字实为理学家"理一分殊"思想的文学转译。园墙象征人为规范,红杏则喻示天理流行,这与朱熹"万理具于一理"的命题形成诗学与哲学的互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以"应怜"起笔,将理学"格物致知"转化为审美移情,体现了南宋诗学"以情证理"的转向。

三、江湖诗派的审美突破
相较于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的实写,叶诗"一枝红杏"的虚写更具象征意味。这种"以少总多"的手法,既承袭杨万里"诚斋体"的活法精神,又开创"即小见大"的新范式。末句"出墙来"三字,突破唐诗"终南阴岭秀"的静态描写,形成"画外有画"的审美张力,为后来"神韵说"埋下伏笔。

要言之,此诗之妙不在绘景而在明理,其价值在于将理学思辨转化为诗性智慧。钱钟书《谈艺录》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叶绍翁正是以红杏一枝,酿就了这杯滋味隽永的理趣之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