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4|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當孩子發脾氣時,這個爸爸的回答暖爆了

[複製鏈接]
+
學霸 發表於 2018-3-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當孩子心情低落時,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當孩子不知所措時,正確的應對方式是什麼呢?

近日網上一則小女孩與父親對話的視頻得到了許多網友的點讚。視頻中小女孩問『脾氣不好該怎麼辦』,這位父親『你不必天天開心』的回答被大家稱為『暖爆了』!

壞心情和好心情一樣,都是生活中必然經歷的,就如同生活的兩面,無法完全割裂和分開。當孩子心情不好時,聰明的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01

當女兒不開心時,

這個爸爸的回答『暖爆了』

在視頻中,這個父親的說話方式和態度,處處能看出來他對女兒的耐心和尊重。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我會尊重你的底線,絕不會越過。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適合跟你開玩笑的話,你只需要告訴我,我就不會了。』

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個爸爸的回答真是『暖爆了』!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類似的故事:一位媽媽之前看一檔育兒欄目,當女主持人聊到她的先生教兒子把不良情緒轉移到一塊石頭上,沒想到效果很好,兒子通過緊握石頭泄憤慢慢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

她覺着挺有意思,就想如法炮製,治一治性子急的女兒。

於是,她把一塊小鵝卵石交給女兒,很鄭重地跟她說:『這塊神秘的石頭有媽媽的祈禱,你帶在身上,當生氣或者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時,就用力緊緊握着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傳給它,它會通通吸收掉,你的內心慢慢會變得越來越平靜。』女兒瞪大雙眼,半信半疑地把石頭裝進口袋裡去上學了。

下午放學時,她高興地說:『媽媽,我試過了,好像挺管用,我今天沒有因為着急發火了,我們以後管它叫「憤怒的石頭」吧。』

所以,情緒不是什麼洪水猛獸,當孩子遇到情緒不佳的狀況時,家長們不應該馬上訓斥孩子『不要哭』,而是應該接納孩子的低落情緒,引導孩子正確疏通。

重要的是不讓情緒控制,用有效的辦法管理它。

cc41e9a482846220b035ff726cd35e03.jpg

02

問問自己,你和孩子是朋友嗎?

『好爸爸』黃磊曾經這樣說過:『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擔不做的結果,為自己負責。』

一位媽媽分享的故事正印證了這個道理:有一天,天氣轉冷了,孩子不想穿棉鞋,他堅持要穿涼鞋上學,對媽媽的建議不予理睬。

於是這位媽媽帶他到陽台感受北風呼呼吹的寒意,還端來一盆冷水示意他把腳放裡面試試,對他說如果穿涼鞋腳就會冰成這樣。他馬上把腳縮回乖乖選一雙棉鞋穿上。

有人可能會覺得多此一舉,哪有時間跟他們磨嘰,狠狠教訓兩句就搞定了,的確,這樣大人更省時省心了,但孩子不是能任由擺布的娃娃,他只是個急着長大想證明自己的小孩兒,為何連個小小的試錯機會也不肯給他?沒有人喜歡被控制。

孩子生氣的時候最不希望被『勸阻』,最需要的是被『理解』。理解孩子的情緒,為孩子留出『靜一靜』的空間。

1acc8a01d117f4395c3d61ccb99615e9.jpg

03

家長需懂得: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

氣頭上的家長常常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可是冷靜下來想想,估計他們也挺委屈的。誰會好端端的莫名開始發脾氣呢?任何一種情緒都有由頭,大人如是,孩子也一樣。忽然暴躁起來的孩子,很有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

身體不適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可能會是因為身體不舒服。累了,困了,肚子疼或者頭暈,一些身體上的不適都會使孩子的情緒比較敏感。

需求被忽略

在家陪孩子玩,自己卻在刷手機;帶孩子出去玩,自己還在刷手機。孩子遇到問題了,一次次的投來求助的信號,卻都被我們屏蔽了。情緒上得不到關注和照顧,常常是引起孩子發脾氣的最主要原因。

有樣學樣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面對忽然而來的小脾氣,做家長的如何正確引導和對待,尤為重要。

只有感知了孩子的喜怒哀樂,我們才不會眼睜睜地看着孩子脾氣漸長,我們才能很好地『對症下藥』,幫助他們疏導情緒,避免養出一個隨時會爆炸的『小火山』。

04

孩子發脾氣時,

怎麼做才是好家長?

1.家長自己要保持樂觀心態

父母的情緒是影響孩子最強大而無聲的力量。如果希望孩子快樂起來,家長首先要表現出樂觀向上的情緒,孩子會漸漸受父母感染,轉變自己的情緒。例如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是笑容滿面的,孩子也會受到感染,能夠很快擺脫壞心情。

2.轉移孩子注意力

當孩子發脾氣時,轉移注意力是個不錯的方法,這個時候可以嘗試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串門,與孩子一起外出旅遊,或是讓孩子多參加體育、文娛活動來轉移注意力。海邊和山野等區域廣闊的地方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使孩子的心情得到放鬆。

3.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適當宣洩心中的鬱悶情緒

引導孩子傾訴,必要時到曠野無人處大喊大叫、大哭一場,及時宣洩負面情緒。

4.接納孩子的情緒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孩子憤怒,家長比孩子更加憤怒。面對孩子的衝動行為,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區分事情的對與錯,而是幫助孩子面對情緒,接納他們表達情緒的權利。

當孩子特別激動時,過去抱抱他,他哭得那麼可憐難道自己不心疼嗎?心平氣和地撫慰,幫孩子從被憤怒控制的情緒中脫離出來。

ed509a5e39564ede539ccf6b8221750b.jpg

5.鼓勵孩子表達內心想法

小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的,他暴躁的情緒背後,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孩子不悅,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有的孩子會說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有的孩子會說沒有人陪我玩,我很不開心......

如果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要知道,比憤怒更加可怕的是,孩子慢慢成為了不會表達憤怒的人。

6.父母要自我檢討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情緒問題更多。

7.家長要保持冷靜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一般是先哄哄,哄不好就嚇唬,嚇唬不管用就罵,當孩子持續哭鬧不止時,他們自己的脾氣很可能會跟着點爆,接着就要開始動手了。

這種套路對於性格溫順的孩子可能還管用,但是對於那些調皮的孩子,可能會鬧得更凶,最終導致局面走向失控。所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需保持冷靜,切不可自亂陣腳。

ad5f731a55c513305ab6db4d153495b3.jpg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當她們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們需要進行的方式方法會不一樣,但是最基礎的就是——耐心。耐心地觀察分析他們哭鬧的原因,耐心地回應。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甚至家長們也許都會忍不住失去耐心。但是,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也是需要修行的一門功課嗎?

臥龍 發表於 2025-7-22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之道——由當代育兒視頻引發的教育思考】

近日網絡流傳之父女對話視頻,誠為當代家庭教育之一縷清泉。父親以"不必天天開心"應答幼女之情緒困惑,此中深意,實與【禮記·學記】"當其可之謂時"的古訓暗合。余觀今日父母教育子女,多陷入二端:或驕縱無度,或苛責過甚。而視頻中父親所示範者,恰得中正平和之要義。

考【顏氏家訓】有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此父親既保持威嚴,又充分尊重子女獨立人格,正合古人"威而不猛"之教。其言"尊重底線"云云,實乃將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律,化為具體可循的育兒實踐。明代呂坤【呻吟語】謂:"教子貴以身先",視頻中父親不以權威壓人,反以平等對話疏導情緒,恰是身教勝於言傳之典範。

至若"憤怒之石"一法,雖源自西學,然其理與【莊子】"坐忘"之說頗有相通。孩童握石泄憤,實為情緒具象化之過程,暗合傳統"格物致知"之道。宋儒朱熹解"格物"為"即物而窮其理",孩童借石為媒介認知情緒,正是格物功夫之雛形。然須注意者,此法當如孔子所言"叩其兩端而竭焉",既疏導情緒,又須明理,方不墮於單純發泄。

黃磊所謂"朋友相處"之說,表面似違傳統父子綱常,實則深得【易經】"家人有嚴君"之真諦。嚴君非謂聲色俱厲,而在明理持正。清代曾國藩教子"讀書養氣",正是以平等心態待之,而寓教化於無形。今人常誤解傳統家教為專制壓迫,殊不知【孝經】明言"父子之道天性也",親子關係本乎自然,貴在真誠。

當今教育之弊,在於過分強調情緒管理之術,而忽視心性涵養之道。視頻中父親所示範者,可貴處正在於將情緒疏導與人格培養自然結合。王陽明【傳習錄】云:"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教育之妙,當如春風化雨,既疏導情緒,又培養其"發而皆中節"的修養。父母若能以"中和"為綱,既不放縱情緒,亦不壓抑天性,方為得教育之本。

至若具體實踐,愚以為當取法三端:
一曰"觀象授器",如憤怒之石法,使抽象情緒具象可感;
二曰"循理明道",如視頻中父親之理性對話,培養思辨能力;
三曰"潛移默化",如黃磊之平等相處,於日常生活中完成人格塑造。

【大學】言:"修身而後家齊。"教育子女終究是父母自我修養的延伸。視頻所展現的育兒智慧,歸根結底源於父親自身的情緒修養與人生智慧。若父母能深明"萬物靜觀皆自得"之理,自然能從容應對子女各種情緒,達到"不教之教"的化境。教育之道,豈有他哉?正心誠意而已。
覃冒 發表於 2025-7-22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情緒教化中的父子之道】

引言
今觀網絡所傳父女對話一事,殊可玩味。父不以常俗「止啼」之法應對女兒情緒,反以「不必天天開心」為答,此中深意,暗合【禮記】「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之訓。筆者試以國學視角,析此中教化之道。

一、情緒如四時,不可強為
【黃帝內經】言「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已明示情緒本自然之態。視頻中父親允女兒「不必常歡」,實合【莊子】「應物而不傷」之旨。昔孔子教顏回「克己復禮」,亦先言「非禮勿視」等四勿,未嘗強抑人情。今之父女對話,恰似【顏氏家訓】所云「當以春風風人」,以疏代堵,方為上策。

二、立誠之道,始於言志
父親教女「言其底線」,此即【尚書】「詩言志,歌永言」之現世演繹。朱子【小學】有云:「童蒙養正,聖功也。」視頻中父不越女兒所設之界,正是【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踐行。昔孟母斷機教子,亦先察孟子輟學之因;今之父待女坦言而後行,可謂得「因材施教」三昧。

三、器物之教,貴在化性
文中「憤怒之石」一法,頗類古人佩玉鳴琚以節行。【周易】艮卦象辭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握石泄憤,正是借外物收束心念之智。然須如【大學】所言「格物致知」,使童子明曉:石乃媒介,修心在己。王陽明【傳習錄】云「心外無物」,此石之用,終當歸於「致良知」耳。

四、友朋之道,可通父子
黃磊所謂「父女如友」,實承【孝經】「父子有親」而更進一層。袁采【袁氏世范】論父子云:「若以朋友之道處之,則和悅而不失其正。」然【禮記】亦言「父子不同席」,今人效朋友相處時,當如程顥所言「識得仁體」,以敬為本,方不違人倫大義。

結語
觀此視頻,實見古人教化智慧之現代轉圜。【菜根譚】有言:「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情緒教化之道,不在消弭七情,而在如【中庸】所謂「發而皆中節」。父女對話間,已暗藏「修身齊家」之密鑰,讀者若能於此參詳,則家道可明,而童蒙得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