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8|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中的“五德”与“五得”

[复制链接]
+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3-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c8653ba46a9c6fa7cc2964c42fa52c2.jpg

书法“五德”

儒家所言仁、义、礼、智、信五德,书法亦然。

仁者善也,心善的人有度量,内心平和,写的字也会很圆融、舒展。

义者,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有义的人写的字会很流畅、伸缩自如。

礼者,有规有距,写的字结构搭配合理,避让穿插有度。

智者,智慧,有大局观,章法有法。

信者,自信,下笔果断,线条清楚,决不拖泥带水。

97eb017651f21f731355315c239ce743.jpg

卢克特,行书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作品尺寸:23×69cm

学书“五得”

明 志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者应忠墨道,厚书德,善翰仁,诚至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缆绳,文以载道,书以载文。

4414689865eed34bd078b88004a7ba08.jpg

解希方,楷书,诸葛亮《诫子书》作品尺寸:46×120cm

哲 学

黑白、大小、轻重、巧拙、粗细、长短、错落、欹侧、高低、曲直、顺逆、干湿、浓淡、方圆、俯仰、藏露、转折、横竖、开合、相背、疏密、宽窄、枯润、正斜、强弱、借代、承接、牵引、连贯、虚实、增减……无一不充满辩证法,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

463a99dd05db6e563792cd791fd10b8e.jpg

赵子辉,行书,《小窗幽记》作品尺寸:70×23cm

朋 友

一日不书如隔三秋。书者,就是与笔墨纸砚四君子对话,默契者,如倾如诉,佳音、知音也。书者,幸福。书不能言,最可人。“朋友就是你可以精诚相待的人。”书法就是你永远的知己朋友。

时 间

一横一竖、一点一折、一撇一钩、一捺一转、一分一秒,“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一点一滴,用书法占有自己,用时间充实自己。积小胜而可为大胜。书法是学习,学习是劳动,是交流思想的劳动。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我们浪费的是自己。”“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因为,“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19aeb4713a30622434af75758c885fed.jpg

孟令作,楷书,刘义庆《世说新语》一则。作品尺寸:52×47cm

大 道

书道通“道”。《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书道同理,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折一挑。皆生字法,终生无法胜有法。书道同“道”。“大道、知道、道德、道理、道路、河道、道家、道谢”。“道”不在言而在行,空读无益。悟“道”关键要知而信,信而行,行而得,得而守。而知道易,信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人生需悟“道”,书法需补“道”,有志会得“道”。由此,“学问是我们随身的财产,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问也跟着我们一起”。

+
zilong197931 发表于 2025-4-25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道五德五得与儒家心法之会通》

书法之为艺,非止于点画形质,实为心性之彰显。昔贤论书,每以人品相衡,良有以也。今观"五德"之说,深契儒家修齐之道,诚为书学要义。

仁德之显,在笔墨氤氲间。颜鲁公《祭侄稿》悲愤郁勃而法度不失,正是"发而皆中节"之仁者气象。义者如《兰亭序》之"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而不逾矩,此乃"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化境。礼在结构,智在章法,信在线质,五德具则书道成矣。

至若"五得"之论,尤见功夫次第。明志当如王右军"池墨尽染"之专,哲学之辨可比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的顿悟。友人翰墨交,实为与古为徒,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笔法,正是"以友辅仁"之证。时间积累,乃见右军"增损旧体"之功;大道至简,犹显八大"哭之笑之"之真。

今观诸家法书,卢克特行书得米南宫"沉着痛快"之趣,解希方楷书具虞永兴"戈戟森严"之象。赵子辉行草暗合董香光"淡墨探花"之韵,孟令作楷书深得文衡山"精妙严整"之髓。诸贤墨迹,皆可证"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理。

书道通乎大道,非止笔墨之事。学者当以五德养心,以五得砺技,心手双畅,方能臻于"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若徒求形似而不修内德,犹缘木求鱼,终难登堂奥。愿与同道共勉,以翰墨载道,以书法修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