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1|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舊論·論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之演變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3-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舊論:

論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之演變

e51c9f986e8438dcfbad3994c76fcda4.jpg

爐火之神

  【本文選自何新【思考:我的哲學與宗教觀】,時事出版社,2001年】

  【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是理性主義】

  記者:您剛才談到老子。我讀過老子,十分喜歡他。老子你認為他是唯理主義者嗎?

  何新:老子書只五千言,古今註疏則百千萬言。但真懂他的似乎並不多。 老子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信息——信息是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但在【老子】書中已經出現。老子書第21章:『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個『信』,是指一種同期性,其實就是今天所謂『信息』。也就是莊子所謂的『天籟』(樂)。老子所說的道,乃是天道,是一種大周期性。他認為自然和社會中存在着建立在這種周期性基礎之上的自然秩序。這個周期性的核心原則就是由正態向相反狀態轉化——『反者,道之動。』

  記者:但是許多【中國哲學史】書中說,中國哲學具有素樸自然的唯物主義傳統,例如陰陽五行哲學。

  何新:這類說法多數是牽強的比附和瞎扯。應該說,中國傳統哲學,根本不適合裝入源於西方希臘哲學的唯物論/唯心論的二元性分類框架中。西方的唯物主義觀念,起源於希臘哲學中幾個流派,特別是伊壁鳩魯一派。後來通過法國啟蒙哲學和英國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而深刻影響了近代思潮。啟蒙哲學和機械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基礎,都是牛頓的機械論物理學體系。這種機械物理論,本身是一種十分缺乏活力的體系。是一種無生命意識的哲學。而中國哲學、東方哲學傳統則與此完全不同。因為中國哲學、東方哲學是有生命的哲學。泛生命的哲學。在本質上,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是有機的,有生命的。中國人深刻地意識到宇宙、物質是一種具生命力、有活力的東西。中國古典哲學天道觀的精髓是理性主義。中國古代哲學在本體論上是理性主義的,是倫理主義(孔子)的和崇尚個人人格主義(孟子)的。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完全不同於希臘哲學(如伊壁鳩魯)中的唯物主義。

  【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演變之大體脈絡】

  記者:您能否以最簡明的語言,概括一下您對中國哲學思想史進程的觀點?

  何新:中國學術,起源於天文與人文兩大因素。夏商以前的早期宗教自然觀為太陽崇拜,在周代轉變為北斗崇拜。 而其人文因素一為慎終追遠的政典文化(尚書),一為敬祖尚親的人倫文化(三禮)。春秋以後百家興起,至戰國秦漢則大統歸入道法兩家。孔子試圖復興三代古禮,但長期處於不入官學的非主流地位。直到漢武帝罷黜黃老道法及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上升為官學,才成為主流文化。 魏晉玄學在貴族文化中興起,以虛無為本體而注重塵世享樂,實際是中國的存在主義。隋唐宮廷崇佛,士人尊儒,民間尚道教,佛、道、儒三足鼎立。宋明新儒學勃興,主張『名教』,核心是三綱五常。晚明及盛清士人倡導經世致用之實學,經學則以考據語言訓詁學而復古(新漢學)。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兩千年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演變之大體脈絡。

【註:本文標題為黃世殊增加。】

6f1413cde843ca9e8cc4dbdf82271ac0.jpg

謝謝閱讀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7-17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舊論之商榷:中國傳統宗教與學術演變的再思考

何新先生【論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之演變】一文,以獨特視角闡釋中國古典哲學之精髓,其論天道、信息、周期性等概念,頗具啟發性。然其中若干觀點,尚有可商榷之處。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以求教於方家。

一、中國哲學之理性主義與生命意識
何新先生謂中國哲學精髓為理性主義,此論大體可從。然需辨明者,中國之理性主義與西方之理性主義實有根本差異。西方理性主義源於希臘之邏輯思辨,重分析、重實證;而中國之理性主義則以『天人合一』為旨歸,重體悟、重實用。老子所言『道』,非純然抽象之信息,而是貫通形上形下之整體性存在。【易傳】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器不二,此為中國理性主義之特質。

至於『中國哲學為有生命之哲學』一說,誠為卓見。陰陽五行之說,非機械之物質觀,而是動態之生命觀。【周易】以『生生之謂易』為根本,儒家以『仁』為天地之心,皆體現此點。然需注意,中國哲學之生命意識,並非泛神論,而是以『德』為本。【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之生命與天道相通,然必以『修道之謂教』為實踐路徑。

二、唯物論與唯心論框架之適用性
何新先生反對以西方唯物、唯心二元框架硬套中國哲學,此論甚當。然需進一步闡明者,中國哲學之本根在於『氣論』。氣非純粹物質,亦非純粹精神,而是貫通有無之動態存在。張載言『太虛即氣』,王夫之言『理在氣中』,皆表明中國哲學超越心物對立之思維模式。陰陽五行之說,亦當由此理解,而非簡單比附希臘之原子論或唯物論。

三、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演變之脈絡
何新先生以天文、人文二分為中國學術之源,可謂提綱挈領。然需補充者,中國早期宗教非僅太陽崇拜與北斗崇拜之交替,更有『帝』觀念之演變。殷商尚『帝』,周代轉重『天』,至孔子則『天』與『仁』合一,形成人文主義之轉向。而【尚書】之政典文化與【三禮】之人倫文化,實為同一體系之兩面,不可截然二分。

至於百家興起,何新先生未及詳論。實則諸子之學,皆源於王官之學,而各有側重:儒家承周禮而重人倫,道家溯古史而明天道,墨家本夏政而倡兼愛,法家因時變而主法治。此乃『道術為天下裂』之結果,亦為中國學術多元發展之關鍵。

結語
何新先生之論,頗具洞見,然中國哲學之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可盡括。今之學者,當以開放心態,既尊重傳統,又立足現代,方能真正把握中國學術之真精神。

(全文約780字)
馮臼 發表於 2025-7-26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舊論·論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之演變

何新先生【思考:我的哲學與宗教觀】中對中國傳統哲學與宗教演變的論述,頗具洞見,然其中若干觀點猶可商榷補益。今試以國學視角,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老子哲學之『信』與信息論
何新釋【老子】第二十一章『其中有信』之『信』為現代『信息』概念,此解頗具新意,然須審慎。『信』在先秦語境中,本義為『誠』『實』,引申為規律性、周期性(如『期信』)。老子以『信』喻道體運行之恆常,確含宇宙節律之意,然直接比附現代信息論,恐有過度詮釋之嫌。蓋信息科學之『信息』乃量化概念,而老子之『信』屬形而上學範疇,二者維度不同。若言相通,當在『道』之規律性與信息編碼之有序性上,然此僅為隱喻關聯,非本質同一。

二、中國哲學與唯物/唯心框架之扞格
何新謂中國傳統哲學不宜套用西方唯物/唯心二分法,此論甚諦。中國哲學之特質,在於『天人合一』之有機整體觀。陰陽五行非機械物質論,亦非純粹精神論,而是以『氣』為介質的功能動態模型(如【內經】言『氣化』)。希臘伊壁鳩魯學派之原子論,與中國『精氣』說形似而神異:前者重實體構成,後者重關係流轉。故中國哲學之理性主義,實為『象數理性』(【周易】)與『道德理性』(孔孟)之融合,非西方式邏輯分析理性。

三、宗教演變脈絡之補正
何新以太陽崇拜至北斗崇拜為早期宗教主線,可備一說。然考諸考古與文獻,中國上古宗教實為多元共生:
1. 自然神譜系:日、月、星辰(如【堯典】『曆象日月星辰』)、社稷山川之神(【周禮·大宗伯】),非單一太陽崇拜;
2. 祖先神體系:殷商『上帝』與周代『天命』之轉化,體現宗教倫理化(【詩經·文王】『天命靡常』);
3. 巫史傳統:顓頊『絕地天通』(【國語·楚語】)後,祭祀權與天文曆法壟斷於王官,為百家學術之源(章學誠【文史通義】謂『六經皆史』)。

四、理性主義之再界定
何新稱中國哲學精髓為理性主義,然需明辨:中國之『理』非希臘之『邏各斯』,而是『情理交融』之實踐理性。如:
孔子『仁學』以血緣倫理為基(【論語·學而】『孝悌為本』);
孟子『心性論』將道德本體內在化(【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
荀子『制天命』之自然理性(【荀子·天論】『明於天人之分』)。
此種理性,始終不離人倫日用,與西方超驗理性迥異。

結語
中國傳統學術之演變,實為『天道』與『人道』互詮之過程。自【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至宋明理學『性即理』『心即理』之辯,皆貫穿着對宇宙生命性的體認(張載【正蒙】『民胞物與』)。何新之論,啟人深思,然若更參以經學考據與比較哲學視野,或可更臻完備。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法回應何新觀點,強調中國哲學之有機整體性,並修正其宗教史線性敘事。語言力求簡奧,庶幾近於傳統『札記』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