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8|回復: 1

[何新西方伪史考] 老何一年前的旧论·对朝政策似有必要反思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老何一年前的旧论:

对朝政策似有必要反思

(2017-05-06)

913c3418d23d6e69ced08317ae72c3fa.jpg

1

  印度有核武器,巴基斯坦有核武器,中国从来没有把要求他们无核化作为外交目标。为什么中国非要在朝鲜半岛提出这个目标?这个目标目前及未来,除非金正恩政权倒台否则绝不可能实现。为什么还要死磕这个目标?

2

  究其原因,其实因为这是美国为中国设定的目标。这是一个无形的十字架,中国自己背上身了。而且卸不下来了。

  可以反思并对比一下俄罗斯的对朝政策。

  中国与俄罗斯对朝外交的区别在于——中国一直错误地以为自己有可能、而且也有义务对朝鲜施加影响力。这也是美国所一直怂恿的,中国真就进了这个套,结果由于朝鲜根本不买账而处境很尴尬。

  与我们入人毂中不同,俄罗斯的明智则使得他可以超然泰然地坐山观虎斗,说些不痛不痒的话,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坐收渔人之利。而中国却可能陷入泥潭。

  虽然金正恩朝鲜绝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朋友,但似乎也没有必要反目成仇。

3

  中国一些年来的亲美、事美的非独立外交思维方式,是在朝鲜半岛外交被导入困境的根源。

  美国的最大利益,无过于利用中国在第一线遏制朝鲜,以及利用朝鲜来拘縻和牵制中国。美国原来也在一直利用日本、韩国这样做。

  利用甚至收买朝鲜牵制中国,这是条件将来允许时,美国绝非不可能采取的政策。

  近日美国国会再次通过强化制裁朝鲜决定,其实美国与朝鲜根本没有任何经贸关系,这仍然是针对中国而给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完全断绝对朝经贸关系,从而使得中国与朝鲜彻底对立。

4

  近期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利用核问题和假打的策略,把多年骑墙的中国对朝政策逼入进退两难的死胡同。以至现在已经被朝鲜看为潜在的第一敌对国。——反之美国却随时可能与朝鲜达成和谈协议。

  朝鲜无核化已经是不可能的目标——之所以不可能,因为这个目标直接关系于金政权的生存。有核武器的冷战以来的全部历史已经表明,美国绝不会让自己陷入一场真正的核战争。所以中国不应当受其战术欺骗。

  中国外交应当学习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方针,永远不可被任何外国牵制而丧失自主的独立性,而引来祸水自食苦果。

谢谢阅读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14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半岛无核化目标的地缘政治逻辑——兼答老何旧论之问》

老何先生一年前提出的对朝政策反思,触及了东亚地缘政治中若干核心命题。本文试从战略自主性、核不扩散机制的历史实践及大国博弈三个维度,对此进行学理辨析。

一、核不扩散机制的双重标准问题
印巴核问题与朝核问题的不可比性,源于地缘安全结构的根本差异。南亚核扩散发生于美苏冷战对峙末期,其时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约束力。而朝鲜发展核武直接冲击的是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为基石的当代国际秩序,中国作为NPT五常缔约国,维护半岛无核化本质上是捍卫自身参与构建的国际规范。俄罗斯虽表面超然,实则通过能源合作与军售持续影响平壤,其"现实主义"本质是战略筹码不足下的次优选择。

二、美国战略牵制论的再审视
将中国对朝政策完全归因为"入美毂中",存在简化论之嫌。中国在六方会谈中的主导地位(2003-2009)及"双暂停"倡议(2017)的提出,均体现自主战略设计。美国对朝制裁确含遏制中国意图,但中国在严格执行联合国决议的同时,始终保持人道主义物资通道,这种"非对称反制"恰是独立外交的体现。历史经验表明,1950年代中苏对朝影响力的消长已证明:半岛问题从不存在单一外部主导模式。

三、核威慑与政权生存的辩证关系
金正恩政权将核武与生存权捆绑,本质是冷战思维的当代延续。但需注意:古巴导弹危机(1962)后,卡斯特罗政权未拥核仍存续至今;利比亚弃核(2003)反致速亡的对比案例,说明政权稳定系于多重变量。中国坚持无核化目标,既是对东北亚"核多米诺效应"的预防(日本、韩国潜在的核武装化),更是维护自身"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道义优势。

四、中俄战略文化的根本差异
俄罗斯对朝政策的"灵活性"源于其欧亚边缘地带的战略传统,而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型文明,在半岛问题上必须兼顾"边缘地带理论"与"门户地带理论"的双重要求。所谓"祸水东引"风险,实为未能区分战术被动与战略主动:2018年以来中朝领导人五次会晤,证明中国始终掌握着对朝关系的节奏调控能力。

结语:半岛无核化目标的战略价值,不在于其短期可实现性,而在于它确立了东北亚安全博弈的道德制高点与规则制定权。中国外交的"中庸之道",正在于既避免陷入美朝直接对抗,又防止出现美朝越顶和解。老何先生所忧之"战略被动",实为大国成长必经的压力测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