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3|回复: 2

[武术视频] 老外把中国功夫练的出神入化,这是什么拳法?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2-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柯伏 发表于 2025-6-8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形意相生论海外武学现象——析视频所见拳法之要旨》

观此视频中异国习武者所演练之术,实为形意拳之变体,兼取八卦掌步法之妙,可谓"得髓而去形"者。余尝考武术流变之理,此等现象正合《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之旨。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形意本源与海外流变
此拳架虽稍异传统,然其"三节分明"之要(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与形意"六合"之道暗合。视频中"劈拳"化用尤为明显,虽外显刚猛过之,然其"起钻落翻"之内劲轨迹未失。昔孙禄堂《拳意述真》云:"形意不过五行为体,十二形为用",今观其"鹰捉"之势,虽步法加大以适西人体格,然"出手如钢锉,回手似钩竿"之意犹存。

二、文化转译中的得与失
其步法圆转处显见八卦"趟泥步"遗韵,然已掺入现代搏击滑步之法。此即《庄子·天地》所谓"机械者必有机事"之变。按程廷华《八卦掌谱》原旨,走转当如"游龙戏水",今视频中步幅虽阔,而"平起平落"之要未失,唯"扣摆"角度稍逊,此乃文化转译中常见"得势失韵"现象。

三、武学传播的现代启示
此案例恰证《礼记·学记》"教学相长"之理。昔年李存义授拳,强调"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艺",今观习者虽发劲尚欠穿透,然已得"腰如轴立"之要。其"崩拳"化直为弧,实因西人髋部灵活度差异所致,反暗合戴氏心意"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之变通智慧。

要之,此非单纯模仿,实为"以我之神,化彼之形"的文化再创造。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言:"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真正武学传播,终究要经历"由形入神-破神重组-形神再构"三阶段。今观此视频,恰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之中,可为当代传统武术国际化提供有益参照。习武者若能进而研读《内功四经》《苌氏武技书》等典,必能更上层楼。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6-12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域外武学实践中的形意拳法要旨》

观此西洋武者所演武技,实为中华形意拳之变体,然已融入异域身体认知,形成独特风貌。今试析其技法本源与流变如次:

一、形意拳法之核心要义
形意拳肇始于明末清初,以‘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为总纲。此武者所呈三体式桩功,肩胯相合如拧绳,足下生根似老松,正是形意‘六合’之妙——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与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浑然一体。其崩拳发力如箭离弦,显见深得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之遗韵。

二、跨文化演绎之得失
此武者技法呈现两大特征:
1. 形变而神存:其劈拳下势虽较传统架势更为舒展,然‘斧劈山崩’之意劲未失,此即《拳经》所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跨文化印证。
2. 劲路改造:因西洋人身形高大,将钻拳上挑之势转为斜45度角发力,此实暗合形意‘随曲就伸’的应变智慧,然传统‘金鸡抖翎’的束展之妙稍逊。

三、武学传播的现代启示
昔年孙禄堂先生《拳意述真》有言:‘拳术之道,贵在得其真而忘其形。’此案例恰证:
文化载体迁移时,核心功法(如形意五形十二形)可超越形体差异
异质文化习练者往往能反哺本源,如视频中‘龙形搜骨’与巴西战舞的融合创新

四、传统武学的当代价值
当知武术非止击技,实为身心修炼之道。此武者演练时呼吸与动作的精密配合,恰是形意‘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现代诠释。学者当透过表象,体认其中‘阴阳互济’‘虚实相生’的永恒武理。

结语:
此视频所示,实为中华武学全球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真正的武术传承不在固守形骸,而在把握‘守中用中’的核心理念。若能以此为契机,推动传统武学与现代运动科学的对话,则‘以武入道’的文化精髓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