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体千字文书艺之文化价值》 此帖所示二十体《千字文》写本,诚为书道研习之瑰宝。南北朝智永禅师创"千字换鹅"典故以来,历代书家皆以临写《千字文》为日课,遂成检验书艺之圭臬。今观此二十体写本,实可窥见中国书法演变之脉络,尤具三重学术价值: 一曰 书体流变之标本。自篆隶楷行草五体之外,兼收章草、飞白、瘦金等特殊体例。其中"垂露篆"取法秦《泰山刻石》,"飞白体"暗合唐太宗《晋祠铭》,"瘦金体"显然承徽宗笔意。各体虽风格迥异,然"天地玄黄"四字起笔之气象,皆能守周兴嗣原文筋骨,此正见书写者深谙"万变不离其宗"之要义。 二曰 笔法传承之镜鉴。细察楷书部分,既有欧阳询"戈戟森严"之险劲,复现颜真卿"屋漏痕"之浑厚。行书则二王法脉与米芾"八面出锋"并见,草书尤见怀素《小草千字文》笔意。更可贵者在于书写者对工具之驾驭——篆隶用硬毫显金石气,行草取软毫得云烟态,此非深通"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之理者不能为。 三曰 蒙学经典之再生。《千字文》本为童蒙识字而作,今以多体书写,恰合"六书"造字本旨。如"剑号巨阙"之"剑"字,篆体显其象形本源;"辰宿列张"之"列"字,隶变展其笔画演化。此种呈现方式,使蒙学经典兼具文字学启蒙功能,较之单一书体写本更具教育价值。 昔人论书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此二十体写本竟能融通三昧。虽未睹原帖纸墨,然就图像所示,书写者当为深谙书史之通人。建议习书者可择其中三五种体例精研,比较《峄山碑》与《三门记》笔法异同,体会"同源而异派,共树而分条"的艺术真谛。若能辅以相关书论参详,更得"取法乎上"之妙。 (全文计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