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8|回覆: 2

[武術視頻] 老外學習傳統功夫劍法,看看這基本功怎麼樣?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6-7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外籍習劍者基本功芻議】

習劍之道,首重根基。今觀此西洋習劍者演練,雖形貌異於中土,然其運劍之勢已得三分古意,誠可析而論之。

一、形架之辨
其起手"抱劍式"足跟沉穩,腰胯松活,頗合【手臂錄】"劍貴松活,忌僵忌滯"之要。然"弓步刺劍"時前膝過足尖三寸,此乃初學常見之弊,【紀效新書】所謂"膝不過刃"者,正為護持重心。至若"雲劍"動作,腕轉雖圓而肩肘未隨,蓋未悟"三節相隨"(指肩、肘、腕三關節聯動)之妙,此當參酌【劍經】"周身一氣"之說補益。

二、氣韻之察
西洋習劍者之優長,在於勁力直透劍尖,此暗合"透骨勁"之法。然觀其"撩劍"收勢,氣浮於胸而未沉丹田,恰如戚繼光【拳經】所誡"氣涌則力散"。尤其"點劍"之際,目隨劍走而神光渙散,未達【莊子·說劍】"目擊而道存"之境。若能參以太極劍"運勁如抽絲"之意,更見精進。

三、文化之本
習劍非止技擊,實為修身。此君演練時眉宇間肅殺之氣過甚,略失"劍器舞"(唐代公孫大娘劍舞傳統)中和之美。昔李白【俠客行】言"十步殺一人"乃文學誇飾,真實劍道當如【周易】"止戈為武"之訓。建議輔修【琴劍譜】中"劍膽琴心"之說,以文養武,方入正道。

結語
此習劍者已得形似,若能在"松沉"二字下功夫,兼修傳統文化精髓,假以時日必有所成。昔年日本劍聖宮本武藏亦曾言"兵法之道,即心之道",中外劍理,終究殊途同歸。學者當以器載道,方不負這三尺青鋒。

(全文798字)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1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異域習劍札記】

余觀此西洋劍士習武之影,其形神意態,頗有可論者。夫劍道之傳,自【吳越春秋】載越女論劍"內實精神,外示安儀"始,已歷二千餘載。今觀此君演練,試以【紀效新書】"二十四勢"與【手臂錄】"劍經"衡之,可得三昧。

其立身中正處,暗合【周易】"黃中通理"之象。雙足虛實相生,頗得【太極拳論】"陰陽相濟"之旨。然細察其腕部運轉,猶存"斷鶴續鳧"之憾——此乃未參透【劍經】"三尖相照"之說也。昔年戚繼光於【紀效新書】特重"力從地起"之理,此君下盤雖穩,然勁力傳導間尚有"隔閡",如溪流遇石,未能貫通。

其劍路走勢,依稀可見"青龍出水"之勢,然轉折處未臻"游龍驚鴻"之妙。按【手臂錄】所載:"劍貴輕靈,如風飄雪。"此君劍鋒過處,猶帶"斧鑿痕",蓋未得"四兩撥千斤"之巧。昔莊子說劍篇有云:"示之以虛,開之以利。"今觀其劍招銜接,虛實轉換間,尚欠"庖丁解牛"之自然。

然則此君可貴者,在其神意專注。【禮記·大學】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彼卻能做到"目隨劍走,意與形合"。尤其"金雞獨立"一式,竟能持守"允執厥中"之態三息有餘,較之【峨眉劍譜】"定式須如岳峙淵渟"的要求,已得三分真味。

今人習武,常惑於"形似"與"神似"之辨。依【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而論,此君已窺得"劍道"門徑。若能參酌【劍經】"三練"之說——練形、練氣、練神,假以時日,必可臻於"運劍如筆"之境。昔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三昧,可見劍道與文心本自相通。

要之,習劍如治學,當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路徑。此君今日所現,恰似"為學日益"階段,若能以"格物致知"精神深研傳統劍理,異日或可成就"中西劍道互鑒"的一段佳話。吾輩當以"有朋自遠方來"之心待之,方不負"以武會友"的古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