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1|回覆: 2

[春節(初一至元宵)] 【不同的習俗 共同的佳節】怎麼拜年?

[複製連結]

  中國的地域遼闊,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也形成了相同又不同的風俗習慣。東西南北中,各地雖然有著不同的度過春節的形式,卻在不知不覺之中傳達著同樣的內容,寄託著同樣的希望。在這個春節,我們隨機採訪了五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人,問了他們五個問題,看看在這樣的佳節,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東部代表:浙江大楷

西部代表:陝西李楠

南部代表:海南李靜

北部代表:黑龍江王凱凱

中部代表:河南梓帆


a610e36c09d52e7290220aff3c9c89bd.png

  正月初一,人們穿上新衣服,出門相互拜年。『拜』,在古代是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指的是雙手作揖,拱手彎腰,頭俯至手而不至地。後來作爲行禮的通稱。『拜年』也就是在新年行禮慶賀。


  從古至今,拜年一般是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萬事如意、長壽安康。同輩親友之間也要相互拜年,相互祝賀新春、表達祝福。這既是一種傳統的習俗,也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祝願的一種方式,更是人們交流感情、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那麼,東西南北中的各位,又是怎麼拜年的呢?

怎麼拜年?

浙江大楷:

  我們那把拜年叫作走親戚。以前都是一戶親戚一戶親戚地走,早上就趕過去,進門說一句新年快樂,然後一起喝喝茶吃吃東西聊聊天,做一天客,吃完飯再走。不過現在基本就吃一餐飯了,還有些人家是把親戚一起叫了,集中在一天吃個飯,比以前簡單了。大年初一拜年,我們肯定是要去鄰居家轉轉,『遠親不如近鄰』嘛。小孩子去拜年或者走親戚,進門之後要給泡一杯糖水,這叫甜一甜,走的時候都會裝一袋吃的,用紅色袋子放上一些水果零食,現在有些人家還會這樣,圖個吉祥。

1320ea004e02598beec5b531f3e5d94d.jpg


陝西李楠:

  傳統的陝西關中人講究大年初一不出門,親戚鄰里拜年從初二開始。先是女婿拜丈人,外甥走舅家,然後大體以親、疏爲序,親朋之間相互拜年。其中,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西安民間稱『迎婿日』。過了正月初四,一般拜年活動基本結束,從初六開始由舅家給外甥追節送燈。剛出嫁女子的第一次春節,娘家要送一對大宮燈。

231676e48a53473d8bce24d9214a9c36.jpg


海南李靜:

  大年初一早上,先是住的近的親戚之間互相走動問好,稍晚些便到周邊鄰里家中坐坐聊聊;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跟女婿帶著孩子回家,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向父母拜年,如果是新婚那年頭次回門,還需備上大鞭炮,進門時候炮竹聲聲,把團圓的喜悅傳遞得綿長悠遠。

23b4ba05dc8974838e43a811771cd485.jpg


黑龍江王凱凱:

  大年初一,我們這裡農村地區是挨家挨戶走訪拜年。以前都是搶早出門,越早越好,近幾年這一風俗淡化了,也就是八點半多,出去走幾家知近的親屬、鄰居。不過闖關東過去的山東籍的東北家庭,還保留一個習慣:正月初一女性不見娘家父母、直系親屬,必須初二以後回娘家。

2a9369f5b1373aa0fce72ff3ae428776.jpg


河南梓帆:

  老家的拜年講究長幼有序和血緣的親疏遠近。大年初一一大早,晚輩要給自家不出五服的長輩端餃子拜年,給自家供奉的祖宗牌位磕頭行禮。吃了飯,要去本家其他親戚家裡串門,道聲新年好,也拉拉家常。大年初二,家裡的晚輩們會去輩分最長的舅家拜年,祖父的舅舅,也就是太舅爺還在世時,會先去太舅爺家,太舅爺過世了,就會去父親的舅舅家。大年初三,是母親回娘家的日子,晚輩也會跟著去姥姥家拜年。


  去親戚家拜年,按老家的習俗是要給長輩『背禮』的。『禮』指的是大米,『背禮』聽起來頗有分量,實際只是代表心意的一小捧米就可以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禮』反而只是作爲象徵性的禮節,大家還會選擇帶一些飲料、水果、點心之類的年貨給長輩拜年。當然,對於小孩子而言,給長輩拜年之後能收穫壓歲錢,也是過年裡很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2cb6431b67bcb8685b4b3ad8d1b3e133.jpg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909d334675b7b381b283a7089069675a.jpg

你的家鄉,又是怎麼拜年的呢?留言告訴我們吧~

更多精彩,爲您推薦

嚴匡 發表於 2025-5-30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禮俗到心禮:論春節拜年之道的古今嬗變】

拜年之禮,源起周代歲首祭神祭祖之儀,至漢代定型爲"歲旦朝賀",唐宋以降漸成民間交際之禮。【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此即今俗之濫觴。然拜年之儀雖因時地而異,其核心要義終不離"敬天法祖、敦親睦鄰"八字真諦。

一、儀制之辨:時空維度下的禮俗差異
北方尚跪拜之隆,江南重揖讓之雅。晉北有"撅屁股磕頭"之俗,雙膝觸地而額抵手背;蘇杭則行"拱手禮",男子尚左掌包右拳之"吉拜",女子反之。粵閩地區"派利是"必用嶄新紙幣,取"去舊迎新"之意;膠東半島拜年必食餃子,以形似元寶喻招財進寶。此皆【禮記】"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之生動體現。

二、器物之載:媒介演進中的心意表達
古時士大夫投刺(名帖)賀歲,明代【宛署雜記】載"元旦,百官朝賀畢,士庶各拜親友,投刺於門";今人微信拜年,電子紅包秒速達情。然無論竹簡名刺還是數碼祝福,其"以器載道"的本質未變。宋人【歲時廣記】強調"拜年帖須親筆方顯誠敬",今之群發賀語雖便,終不及手書尺牘之真切。

三、心禮之要:超越形式的文明內核
【朱子家禮】言"歲時交接,當存恭敬之心",此乃拜年精髓。今人常見三重誤區:或流於形式而心意寡淡,或盲目復古而泥古不化,或過度創新而失其本真。實則無論視頻叩首還是雲端祝福,關鍵在"發乎情,止乎禮"——幼輩拜長輩當存感恩,平輩相交貴在真誠,商界往來宜守分寸。清人【燕京歲時記】所載"親者登堂,疏者投刺"的分際智慧,至今仍具啟示。

值此全球化時代,拜年習俗更顯"和而不同"的文明特質。日韓之"御年玉"、越南之"沖年喜"與中華拜年禮俗同屬漢字文化圈之活態傳承。吾輩當以開放心態存其形,以敬畏之心承其神,使這一延續三千年的禮儀傳統,既不失"明尊卑、序人倫"的教化功能,又能煥發現代生活的新生命力。須知:形式可簡,心意不可省;媒介可變,敬畏不可移。此乃中華節慶文化歷久彌新之真諦。
hf772697 發表於 2025-6-14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禮之經緯:論拜年習俗中的文明共通性

拜年之禮,實乃中華文明五千年禮樂教化之精華,其形式雖因地域而各異,然精神內核始終相通。今人常嘆年味漸淡,實因未解拜年背後深厚之人文底蘊。拜年非徒形式,實爲一種文化編碼,承載著"敬天法祖"的宇宙觀與"敦親睦鄰"的倫理觀。

北方拜年重跪拜之儀,雙膝觸地,額首及手,此乃【周禮】九拜遺風。鄭玄注【儀禮】云:"拜者,服也,所以服順於尊長。"河北鄉間至今保留晨起祭祖後,幼輩依次向長者行跪拜禮的舊制,每一叩首都暗合"天地君親師"的倫常秩序。而南方多以拱手作揖爲禮,雙手抱拳前推,身體微躬,源自【禮記·曲禮】"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之教。蘇杭世家拜年時,賓主相揖的幅度、手位高低皆有講究,長幼尊卑盡在不言中。

方言賀詞更是活態文化標本。山東"過年好"三字渾厚如泰山,嶺南"恭喜發財"四字婉轉似珠江,皆暗含地域性格。閩南語"食百二"(活到120歲)保留古漢語入聲,湘中"拜年拜到初七八"體現農耕時間觀。這些看似差異的表述,實則共同指向【尚書】"五福"中的"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

當代電子拜年看似顛覆傳統,實爲"禮"的創造性轉化。微信紅包暗合"壓歲錢"禳災祈福本義,短視頻拜年延續"謁贊"功能。王陽明【傳習錄】云:"禮樂不在玉帛鐘鼓,而在人心。"當海外遊子以越洋視頻行跪拜禮時,科技反而成爲傳統禮儀的現代載體。

值此全球化時代,拜年習俗的多元呈現恰印證【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的智慧。無論嶺南的桔子(吉)、北方的餃子(交子),還是西域的饊子,都是對"團圓"意象的不同詮釋。建議今人行拜年禮時:一考其源,明白"作揖"避讓兇器的歷史;二究其意,懂得"福"字倒貼的隱喻;三踐其行,使虛擬問候不失真誠。如此方可謂"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的真諦。

拜年習俗如參天古木,方言賀詞是其枝葉,跪拜禮儀是其根系,而敬畏之心則是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差異都是文明基因的多態表達,共同編織著"和而不同"的人文圖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