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47|回覆: 0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物是人非事事休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注釋

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

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國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宋賀鑄【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鸞腸易斷,寶勒空回。』

雙溪:水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有名的風光佳麗的遊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於金華城南,故曰『雙溪』。

也擬:也想、也打算。

輕舟:【匯選歷代名賢詞府】、清陸昶【歷朝名媛詩詞】作『扁舟』。

舴艋(zé měng)舟:小船,兩頭尖如蚱蜢。

譯文

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抬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物是人非,事事停歇,一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裡劃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賞析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鍊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里,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詞的下闋着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着『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裡,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裡,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跡。讀者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14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武陵春】詞境新詮:論李清照"愁"的美學建構與歷史縱深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一詞,歷來被視為婉約詞愁緒書寫的典範。然細究其文本肌理,可見易安居士實以精微的意象經營,建構起一個具有多重維度的"愁"的美學空間。此愁非止於閨怨閒愁,實為個體生命體驗與時代創傷記憶的複合體。

一、時空疊印中的物我關係
"風住塵香花已盡"七字蘊含三重時間維度:風雨摧花的往昔(動態)、香塵猶存的當下(靜態)、芳菲永逝的必然(永恆)。這種時空壓縮手法,與杜甫"感時花濺淚"異曲同工。詞人以"塵香"這一通感意象勾連視覺與嗅覺,使凋零之美獲得物質性存續,恰似【金石錄後序】中"翰墨猶新"的悼亡筆法。而"物是人非"之嘆,非僅指向趙明誠之歿,更暗含汴京繁華湮滅的集體記憶,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懷舊敘事形成互文。

二、愁緒的物質化呈現
"舴艋舟"意象的獨創性,在於將抽象愁思轉化為可稱量的物理存在。這種修辭策略可追溯至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但李清照通過"載不動"的動態阻遏,使愁緒獲得船體的密度與質量。值得注意的是,雙溪作為浙中勝景,在【元和郡縣圖志】中本為宴遊之地,詞人卻將其轉化為愁緒的測量場域,這種地理空間的語義反轉,實為對傳統山水審美範式的解構。

三、女性書寫的突破性
"日晚倦梳頭"的日常細節,超越溫庭筠"懶起畫蛾眉"的程式化描寫。梳篦在宋代女性生活中兼具實用與禮儀功能(見【東京夢華錄·娶婦】),詞人通過拒絕此日常儀式,宣告自我與社會期待的疏離。這種"反閨閣"書寫,比之朱淑真【斷腸詞】更為決絕,其精神內核近於屈原"首如飛蓬"的自我放逐姿態。

四、詞體結構的張力美學
全詞遵循"收-放-收"的情感節奏:上闋以"休"字作情感收束,下闋"也擬"陡然振起,終以"恐"字復歸壓抑。這種波浪式結構,暗合【文心雕龍·物色】"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的創作論。尤其"欲語淚先流"五字,以生理反應先於語言表達的倒置語法,創造出比李煜"無語凝噎"更具衝擊力的情感瞬間。

李清照此詞的價值,在於將個人喪偶之痛升華為存在層面的普遍困境。其愁緒既承李煜"一江春水"的喻象傳統,又啟辛棄疾"欲說還休"的沉鬱詞風,在詞史中構成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當代讀者若僅作傷春悲秋解,未免辜負易安熔鑄在"舴艋舟"中的歷史重量與生命沉思。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7-23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武陵春】詞心抉微:論李清照"物是人非"的悲情書寫與藝術超越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一詞,以"物是人非事事休"為詞眼,構建起宋代婉約詞中極具深度的情感空間。此詞作於紹興五年(1135)金華避亂時期,時值易安喪夫之痛未消,又逢家國動盪,其個人悲情與時代離亂交織,形成詞學史上獨特的"雙重創傷書寫"範式。

一、時空疊映中的物我關係
"風住塵香花已盡"七字,暗含三重時間維度:風雨摧花的往昔、香塵猶存的當下、百花凋盡的永恆。這種時間處理手法,較之李煜"林花謝了春紅"的直敘,更見曲折。塵土承香意象,源自【維摩詰經】"香積佛土"的佛教典故,卻反其道而用之,將神聖香土轉為塵世滄桑,此乃易安化用經典之妙。"日晚倦梳頭"非尋常閨怨,實為【詩經·伯兮】"誰適為容"的末世變奏,梳篦的棄置象徵着禮樂秩序的崩壞。

二、愁緒的物質化呈現
下闋"舴艋舟"意象值得深究。考【藝文類聚】引【荊州記】,舴艋舟本為楚地輕快漁舟,在易安筆下卻成為愁思的度量衡。這種將抽象情感具象化的手法,可比擬杜甫"憂端齊終南"的誇張,但更具女性特質。值得注意的是,雙溪作為金華名勝,在歐陽修【歸田錄】中本是宴遊之地,易安卻將其轉化為心理空間,這種對地理意象的重構,暗合宋人"以我觀物"的審美取向。

三、婉約詞派的突破性書寫
此詞表面承襲花間傳統,實則暗藏詩史精神。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其"沉痛語不以疾呼出之",確為的評。結句"載不動"三字,突破詞律常規,以散文句法入詞,與蘇軾"明月如霜"同顯宋詞破體創新之勢。而"欲語淚先流"的頓挫筆法,較之秦觀"執手相看淚眼",更顯情感蓄勢之妙,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李清照此詞,將個人喪偶之痛升華為普遍的生命體驗,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以尋常語度入音律"(張端義【貴耳集】評),更在於構建起宋型文化特有的"憂鬱美學"。詞中物我關係的處理,既承【楚辭】"目渺渺兮愁予"的傳統,又啟後來姜夔"念橋邊紅藥"的冷寂書寫,在詞史脈絡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關鍵意義。

今人讀此詞,當透過文字表象,體認易安在命運重壓下仍保持的藝術自覺——那葉"載不動"的舴艋舟,終究承載起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深邃的女性生命獨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