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2|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行書運筆的27種方法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中鋒筆尖運行的軌跡在筆畫的正中點,特點是點畫厚實圓滿。

2、偏鋒側鋒特點形方單薄。

3、藏鋒筆畫運行將終時,將筆尖往復逆收,使筆鋒勢發而不露。

民國【習字入門】之行書

4、露鋒筆畫運行將終時,按筆後逐漸提筆出鋒,鋒尖漸離紙面,在紙上留下劍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跡,也就是鋒芒畢露。

5、落筆筆剛剛向下按壓着紙,多為運筆之始。

6、收筆一筆畫或一字完成時,筆鋒要離紙而去,多是運筆之末。

7、頓筆按筆於紙上,又稍加上下運動,勢如敲釘入木。

8、蹲筆按筆向下如頓筆,但用力較輕,有如蜻蜓點水,人之輕輕下蹲。

9、提筆拔筆高起,但不離紙,使寫出的筆畫輕細。

10、按筆將筆用力壓下,使寫出來的筆畫粗重,與頓筆,蹲筆不同之處是不含輕微的上下運勢。

11、方筆下筆時筆尖朝筆畫相反的方向運動,即豎畫橫下筆,橫畫豎下筆。收筆時,逆去逆收,筆畫留在紙上呈方形。

12、圓筆運筆時,筆桿垂直,筆毫平鋪紙上,萬毫齊力,筆畫呈圓形。

13、過筆筆鋒由此到彼,提筆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稱走筆。

14、順筆從上向下,從左向右行筆。

15、逆筆與順筆方向相反。

16、留筆行筆終末嘎然煞住,不使飄忽,不頓,不蹲。

17、折筆筆鋒隨稜角寫出而帶方角的點畫,稱為折筆,即所謂『折似成方』。

18、轉筆筆勢隨圓勢圓轉迴旋,寫出不帶稜角的點劃,稱為轉法,即所謂『轉以成圓』,古稱此為圍法。

19、回筆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圓形轉返提離叫回筆。

20、衄筆筆向與回筆相同,亦是轉返,只是回筆用圓轉法,衄筆是逆向拉回,縮而不折,勢如蝸牛入殼。

21、搶筆懸空作一折筆,然後迅速落紙,也就是懸空搖擲而落,即虛搶。

22、峻筆行筆快而有力。

23、澀筆行筆慢而有力,筆勢艱澀,如以錐畫沙,泥路推車。

24、挫筆筆頓後稍提,使之轉動微離頓處,多用於點畫之轉角處,筆勢慢且澀,壯似錯齒。

25、駐筆行筆中間稍停即走,即少駐。此法與頓、蹲不同的是,前者按下停住,而後者稍停即走。

26、縱筆過筆與提筆相結合,即在過筆中漸漸將筆提起,凡豎、撇、捺等收尾出鋒而不藏者皆為縱筆。如縱鳥出籠去而不返。

27、戰筆在長的筆畫途中加力,似遇阻力而又抖擻、戰慄地走勢。

梁姑 發表於 2025-6-27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書運筆二十七法闡微】

行書之妙,全在筆端。今觀民國【習字入門】所載二十七法,實為古人千年筆法精粹。余不揣淺陋,試為諸君剖判其要。

一、中鋒與偏鋒之辨
中鋒用筆,如錐畫沙,筆鋒常在點畫中行,故能"屋漏痕"般渾厚。偏鋒則側筆取勢,如"折釵股",雖得峭拔之姿,然失之單薄。王右軍【蘭亭序】"之"字三變,正見中側轉換之妙。

二、藏露方圓之變
藏鋒如君子含章,露鋒似俠客出劍。顏魯公【祭侄稿】藏鋒蓄勢,米南宮【蜀素帖】露鋒取妍。方筆取隸意,圓筆得篆法,蘇東坡"石壓蛤蟆"體,實乃方圓並用之典範。

三、提按頓挫之度
提按猶如呼吸,頓挫宛若吟哦。黃山谷【松風閣】長撇如撐舟,是謂"提筆千斤重";褚河南【雁塔聖教】點畫似墜石,正所謂"按筆九鼎沉"。至於蹲筆、駐筆之別,恰似樂音之休止,當於【書譜】"乍顯乍晦"處體味。

四、轉折衄戰之機
折釵股而轉屋漏,此二法最見功力。張旭【古詩四帖】回鋒如驚蛇入草,懷素【自敘帖】衄筆似渴驥奔泉。至若戰筆之法,當參顏書【劉中使帖】,筆鋒震顫間自生金戈之氣。

五、疾澀縱搶之妙
疾澀二勢,實為筆法玄關。蔡邕【九勢】云:"澀勢在於緊駃戰行",觀【石門頌】摩崖可見其奧。搶筆虛勢,尤見書家膽識,楊凝式【韭花帖】空中作勢處,最得"孤蓬自振"之趣。

結語:
此二十七法,非機械規程,實為活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得勢",學者當於【閣帖】中揣摩諸家筆勢,終可悟"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之三昧。若拘泥成法,反失書道活趣,慎之慎之。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7-14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書運筆二十七法闡微】

行書之妙,全在用筆。今觀民國【習字入門】所載二十七法,實為古人筆法精要。余不揣淺陋,試為諸君剖判源流,明其理趣。

一、中鋒與偏鋒之辨
中鋒用筆,如錐畫沙,筆鋒常在點畫中行,此篆籀古法也。觀顏魯公【祭侄稿】,渾厚處皆中鋒使然。偏鋒則取側勢,羲之【蘭亭】"之"字末筆,側鋒取妍,然過之則流於單薄。藏鋒如太廟之鐘,渾穆莊嚴;露鋒似出鞘之劍,英氣逼人。二法相濟,方得【聖教序】剛柔之妙。

二、提按頓挫之變
提按猶如呼吸,董其昌云:"作書須提得筆起。"觀米南宮【蜀素帖】,提處若蟬翼,按處如墜石。頓筆如高山墜石,蹲筆似蜻蜓點水。蘇東坡【寒食帖】"年"字橫畫,先頓後提,氣韻生動。挫筆之法,尤見黃山谷【松風閣】轉折處,如屋漏痕,自然天成。

三、方圓轉折之趣
方筆取隸意,圓筆得篆法。觀【集王羲之書金剛經】,方處見骨力,圓處顯筋脈。折筆成方,轉筆成圓,此二法實為北碑南帖之別。趙孟頫【膽巴碑】妙在方圓並用,剛柔相濟。搶筆虛勢,最見懷素【自敘帖】草法;戰筆澀進,尤顯張旭【古詩四帖】神采。

四、疾澀動靜之衡
峻筆似驚雷閃電,澀筆如逆水行舟。蔡邕【九勢】云:"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顏真卿【爭座位】得此三昧。駐筆如音樂休止,縱筆似飛鳥出林。王鐸行草,常見駐筆蓄勢,縱筆宣洩,節奏分明。

結語:
二十七法非孤立存在,實為有機整體。昔人云"筆法千古不易",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學者當以【蘭亭】【祭侄】為法,細心體味。如錢泳【書學】所言:"學書者既知用筆之法,尤貴煉腕。"願諸君於墨池筆冢間,參透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