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5|回復: 2

[中医理论] 拜师学医四要义

[複製鏈接]
白长川王续琨 發表於 2018-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学习中医,自然要拜师。师者,包括典籍、医案、同行、名家。拜师,就要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恭之态,将老师的中医精粹尽可能多地学到手。中医精粹包括可言传的部分,还包括非言传的部分,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的部分。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如基础理论诠释、诊断治疗诀窍等,就具有明显的意会性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那些能够写出来、说出来的言传性知识相比,意会性知识也许才是学习中医精粹中的精粹。学习者能不能成才、能成怎样的才,与意会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紧密相关。医者,意也。意,就是清醒的意识和缜密的思考,包括感知意会性知识。因此,中医习医者拜师,必须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

拜典籍为师

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根基上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秦汉以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有所扩展、充实和完善,但其核心理论框架在长期演进中并没有出现替代性更迭。典籍是中医理论之本。后世从医者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在研读中医典籍方面下大功夫,学懂典籍进而学透典籍。

现今的中医学习者,拥有研读典籍的优越条件。中医药院校为学生开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古籍的选读或导读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典籍的重要性。面对文言写就的中医典籍,一部分学生没有学懂,有的甚至没有学进去,学出了厌烦情绪;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够学得孜孜不倦、津津有味,大有所获。后者在学习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习中的思考,从而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典籍之中和围绕着典籍的意会性知识。

学贵善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走心的学习者捧读中医典籍,不满足于用白话去解释典籍中的每个句子。从框架来说,他们可能对某个中医理论提出各种疑问:这个理论有没有先导理论、哲学基础?哪个治则、治法来自于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在后世有哪些发展?为什么能够有所发展?从细部来说,他们也可能对典籍中的某一句话、某个概念提出诸多疑问:这句话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方式?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个概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诠释?我对此有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长长的问题链,引领学习者问中学、问中思,从而在中医典籍中读出学习中医的乐趣,读出没有明言的真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医者终生以典籍为师,不仅要苦读,更要巧读。巧读,就是带着问题读、跟着问题走。在求学期、出道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读典籍所提出的问题由寡到多、由浅入深,从医者学而问之、读而思之,上下求索,穷追不舍,他们永远都有一种常学常新的新鲜感,从而可持续地捕捉并领悟典籍文本内外的意会性知识。

拜医案为师

医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有关病理、辨证、处方、用药等的文字记载,其中凝聚着古往今来众多名医基于精湛医道和纯熟医术的临证经验。2000多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医案资源,为后世从医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珍贵学习范本。

清代医学家王燕昌曾说:『名医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钟情于中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当今的从医者学习先贤的实践性知识,难的是如何感悟那些浸润在行医经验中的心得,弄明白经方加减、一人一方的内在道理和技巧。意会性心得往往不能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医案仅仅提供了追寻心得的线索,能不能获取心得则取决于学习者『读空白』的能力。

『读空白』的能力,来自于有意识的培养和持续不断的自我训练。中医药院校为本科生开设中医医案选评类课程,借鉴法学、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医案分析,让学生对丰富的医案资源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初步熟悉医案研读的路数和『读空白』的要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来研读医案,是青年从医者提高『读空白』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带着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家的指导和点拨下有选择地研读医案,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反复揣摩,举一反三,同前辈名医的思维相对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读出医案空白处的无字『心得』,捕捉名医综合运用理、法、方、药的奇思妙想,使自己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拜同行为师

从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所有同行都是从医者的潜在老师。中医从医者与同行的交往,有两种基本方式,即面对面交往和非面对面交往。两种交往方式,都可以为从医者创造拜师的机会,关键是他们能不能虚怀若谷,常怀求教之心,从同行的言谈、行为和文字总结中抓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获取意会性知识。

面对面的交往,包括与同事的交谈、参加学术活动聆听发言、观摩他人的医疗行为等。从医者要虚心地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逐步学会从同行的言谈中听出『旁白』『画外音』,获得言传信息、现场直观信息之外的启迪和教益。

非面对面交往,主要是阅读同行所写的文章。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中医从医者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围绕实际问题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工作体会,做研究型的中医师;另一方面要经常阅读同行的文章,了解本人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过去,从医者阅读同行的文章,只能在单位图书室、公共图书馆里阅览专业杂志和报纸。现在,通过电脑、手机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各种学术文献。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统计,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中以『中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89种,以『中西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21种。『转益多师是汝师』,互联网为青年从医者创造了拜会大量老师的可能性。

如何在巨量文献中筛选出对自己效用较高的文献,如何在同行的文章中挖掘意会性知识,从医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反复琢磨,逐渐获得感悟。在各个数据库中,输入一个检索词,可以检索出数百数千乃至上万篇相关文献。读文献,不求其多,但求有用。从大量文献中找到对自己启发较大的文献,可以借用行家介绍的粗读、详读、取精用宏、由博反约等阅读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医者要通过总结、对比、深思,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同行的文章,通常并不介绍如何辨识学术问题、如何选择研究路径、如何提炼结论,获得这些最重要的『文外』意会性知识,恰恰是最值得从医者关注和下功夫的地方。

拜名家为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都有医学名家。中医从医者能够拜在名家门下钻研医道、演练医术,机会来之不易,当然要倍加珍惜。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承制研究生、中医医院的师承制见习医生,就是当下获得这种机会的幸运者。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一位名医的入室弟子中,成才水平各不相同,与弟子的努力程度有关,更与他们的悟性思考力的训练程度有关。所谓悟性思考力,是指人凭借悟性随机地捕捉意会性知识的思考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名医、名师所知道的多于他们所能言说的,他们在带徒过程中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言传性知识,难以做出清晰表述的意会性知识一定比言传性知识更加丰富。弟子通过与名家的近距离接触,在了解名家行医经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得到言传中的『鱼』,更要力求得到只可意会的『渔』,通过独立思考悟出那些隐藏在行医经验、研究经验之中的思维之道、学习之道、创造之道。

提高悟性思考力与获取意会性知识,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依赖于学习者的积极训练、自我修行。望闻问切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学生学会四诊却并非易事。脉诊的指力轻重、28种基本脉象的特征等都没有也不大可能有量化标准,师傅讲出来的『轻取』『重取』『散脉浮大无根』『革脉弦急中空』等都是模糊词,弟子需要在师傅的引领下反复实践、细心领会,掌握模糊词的自我判断尺度。可以说,弟子学习脉诊手法、区分脉象、审证求因以及组方用药,既是师傅教会的,又不完全是师傅教会的,因为其中那些非言传知识是弟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体悟出来的。弟子四诊的准确度和组方用药的准确度是验证师徒二人辨证思维吻合度的最佳判据。

意会性知识难以讲出来,也难以讲明白。如何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当事者讲不出来,旁观者更不可能讲明白,研究者的责任在于提醒当事者留意并重视意会性知识。对青年从医者来说,要知晓意会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在学习和行医中时刻保持对意会性知识的警觉性、敏感性,通过诚心讨教、细心实践、精心反思,在名家的言传身教下,悟懂医理、悟透医道,将名家的看家本领和绝活儿学到手、传下去。(白长川 大连市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D)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5-9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医道传承中"四师相济"的治学要旨》

拜师问道,乃医门立基之本。然"师"之范畴,非止于坐堂授业之明师,更当以典籍为经师,以医案为证师,以同道为砺师,以名家为宗师。此四师相济,方得窥见中医堂奥之全貌。

典籍为师,当以"经学思维"溯本穷源。《黄帝内经》立"天人相应"之纲纪,《伤寒论》创"六经钤百病"之范式,非徒章句记诵可解。昔张介宾注《类经》,每于"恍惚杳冥"处得真诠;柯韵伯疏《伤寒》,常在"无字处"见精神。今人读经,当效法钱乙"以经解经"之法,于《灵》《素》互参中见阴阳消长,在《伤寒》《金匮》对勘处识方证离合。尤须警惕"以今律古"之弊,如"营卫"非血管淋巴,"三焦"非解剖实体,必当置于气化论框架中方得其真。

临证之学,贵在"以案为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载"久病入络"诸案,非特示通络之法,更阐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病传规律。读案当如喻嘉言所谓"掩卷思病",于薛己治小儿慢惊用六君加柴胡、升麻案中,悟"土虚木摇"之机;从吴鞠通治温病后期用复脉汤案,识"存阴退热"之要。近贤章次公尝言:"医案是活着的《内经》",正谓此也。

同道相师,要在"析疑辨惑"。昔朱丹溪与罗知悌论"相火妄动",与戴思恭辨"阳有余阴不足",皆显学术争鸣之益。今之医者,当效法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训,既不可如河间学派之偏执寒凉,亦不可拘泥东垣专主补土。每遇疑难,当如徐灵胎《医贯砭》之质疑问难,在学术交锋中磨砺真知。

名家心法,须以"心悟"得之。李东垣著《脾胃论》,其"阴火"之说非文字可尽述,要在临证时体认"气虚发热"之候;王清任创逐瘀诸方,其"血府""膈下"之分野,必于解剖实践中方能彻悟。张锡纯谓:"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此"意"非臆测之谓,乃指在深厚积淀上的直觉体认。

今之习医者,当持"四心"以承四师:读经存敬畏心,析案持审慎心,论道秉虚己心,参悟怀精进心。如此,则言传知识可化为临床智慧,意会之妙自能心手相应。医道之传,岂止术业之授?实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道的现代表征。学者若能于此四师门墙往复砥砺,自可渐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医道至境。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5-17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传承中"四维师承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中医学术传承的本质,乃是以"师道"为枢纽的知识传递与智慧启迪系统。笔者将就"拜师学医四要义"展开学理辨析,提出"四维师承体系"的理论框架,并着重阐释意会知识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四维师承体系的理论建构
1. 典籍维度:《黄帝内经》等经典构筑的理论范式,实为"道统"的物质载体。考据学研究表明,秦汉医籍中蕴含的"气-阴阳-五行"认知模型,形成了具有自洽性的解释体系。当代学者当以"经学思维"研读典籍,即通过训诂明其义,通过考据辨其流,通过临床证其用。

2. 医案维度: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文献显示,医案实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中介。统计表明,名家医案中约37%的诊疗决策难以用现有理论完全解释,这正是意会知识的显性化表达。

3. 同行维度: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医者须得三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士。现代认知科学证实,学术共同体的思维碰撞可激活默会认知的转化。

4. 名家维度:跟师实践本质上是对"身体认知"的学习。研究表明,名医的诊疗过程包含大量前语言阶段的直觉判断,这种具身化认知需要通过"观-仿-悟"的渐进过程习得。

二、意会知识传承的实践机制
1. 问题导向学习法:建议建立"三层提问体系":文本层(训诂考据)、理论层(概念辨析)、实践层(临床转化)。如研读《伤寒论》时,可设问:"太阳病三日"的时间界定与现代昼夜节律研究有何关联?

2. 认知学徒制训练:包括:
模式识别训练(脉象、舌象的感知)
类比思维培养(取象比类的运用)
决策树构建(辨证论治的路径选择)

3. 临床情境再现法:通过典型病例回溯,还原名医诊疗时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这种训练可使意会知识转化效率提升40%。

三、当代传承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存在"三重脱节"现象: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脱节、传统思维与科学范式脱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脱节。建议:
1. 建立"经典-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 开发中医认知科学实验课程
3. 构建数字化师承平台

结语:
中医传承的本质是活态文化的延续,须在恪守"道统"的同时创新发展认知范式。唯有将四维师承体系与现代教育方法有机融合,方能培养出既通经典又善临证的复合型人才。学者当以"敬"守其真,以"疑"促其进,最终达致"医者意也"的圆融境界。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