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拳法考略及其武学价值刍议》 孙膑拳者,齐鲁古拳之遗珍也。其法托名战国兵家孙膑,虽史籍无直证,然观其拳理,实与《孙膑兵法》"必攻不守"之旨暗合,诚可谓"武以载道"之典范。今试从形制、理法、传承三端,略陈管见。 一、形制特征考 孙膑拳以"三十二手"为基架,其势短促刚猛,尤重"十字劲"与"拧裹劲"之交错。手法多取"蹒跚步"(俗称瘸拐势),此非形体之病,实暗合《吴子·治兵》"进止有度"之要。其"长袖拳"一式,尤存先秦"舞象"遗风,郑玄注《周礼》所谓"执干戚而舞"者,或即此类武舞之滥觞。 二、兵学理法互证 拳诀云:"孙膑拳法似无章,打遍天下是截桩。"此正与《孙膑兵法·威王问》"批亢捣虚"之说相表里。其"四路截打"之法,暗含"奇正相生"之妙:前手为正,后手藏奇;进步如牮屋之势(注:牮屋乃鲁地传统建筑校正技法),退步含引敌之机。清季武学大家苌乃周《武备志》载:"拳法贵似拙实巧",孙膑拳之"三不齐"架势(手不齐、步不齐、脚不齐),恰是"形散神聚"之体现。 三、活态传承析微 此拳于光绪年间经杨明斋传入青岛,其"九节鞭"套路犹存古兵械"殳"法余韵。今观视频所示"辘轳捶",实为《纪效新书·拳经捷要》"顺鸾肘"之变体,然更强调"寸劲透骨",此乃胶东拳系特有之发力法。当代传承当警惕两类偏颇:一则不可过分神秘化而失其真,二则忌以现代搏击标准妄加裁汰。昔年唐豪考少林拳源流,尝言:"古法之存,正在似与不似之间",可为鉴也。 结语: 孙膑拳如青铜鼎彝,其斑驳处恰是历史包浆。考其"蹒跚步"实含《周易》"艮背"止道,观其"十字劲"可悟《考工记》"倨勾"之理。今之研习者,当以器明道,勿使此活态武学遗产沦为博物馆标本。昔张之江创中央国术馆,特重"考古证今",此态度于非遗保护今日尤具深意。 (全文798字) 注释: [1]"牮屋":山东传统建筑学术语,指用杠杆原理校正房屋结构 [2]"三不齐":孙膑拳术语,指刻意打破对称性的独特架势 [3]引文出处:苌乃周《武备志》见《苌氏武技书》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