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3|回覆: 1

[家庭教育引導] 家長的選擇和引導都很重要!

[複製連結]


很多家長都會說,要讓我們寶寶去學國學還要背書,枯燥無味,寶寶也不喜歡。有些家長喜歡讓她家寶寶去練舞蹈,說是寶寶喜歡。

82c6462b90ceda9fdc2e648a5afb6dfd.jpg

4918985fc5951f254148459d95960632.jpg

看看這些孩子壓腿和彎腰的動作,她們做一次,要堅持多久?孩子真的喜歡嗎?真的快樂嗎?孩子這樣像小動物一樣卷著身體,憋著不難受嗎?每次重複練這些動作,不也是很枯燥無味嗎?讓成人去試試?

2b8b7a5c4f317e4453e8db9c650915b3.jpg

孩子喜不喜歡,還是在於家長的選擇。孩子在年幼時,很多的興趣愛好,也都是靠家長引導和培養。

總結一句話,你想讓孩子學有所成,都要付出和堅持!

e2208ce1bf0e7985b08ddcfd389f19d7.jpg

現在國學經典列入高考考試範圍了,舞蹈算是個興趣愛好且不考試。你可以不讓孩子去學國學,但你孩子將來要參加高考,至少要背教育部指定的這72篇國學經典。

對於學舞蹈之類的東西,有些人是立志往舞蹈表演方向走,這很好!但是,未必每個去練舞蹈的孩子,都能成爲舞蹈家。隨著孩子年齡大了,說白了,等到你孩子的腿粗了,長胖了,孩子還能堅持嗎?

b1d5e43e4ee64b341da4f13222ca3096.jpg

至於學點國學經典,讓孩子入心入腦,至少讓你孩子現在學語文和寫作文、或是將來孩子工作了寫些材料,還算是有個文字功底的。

還有,你讓孩子好好坐著練字,將來他出來找工作,填寫份簡歷,還能讓老闆看得懂他寫的字。或是,你孩子將來是子承家業也當了領導,他要給下屬一個批示、一個題詞,也要讓下屬能看得懂他寫的字啊。這都很現實啊!

現在孩子在4至12歲左右的家長,在這十年左右,你孩子都會面臨高考,如果孩子對教育部指定的72篇必背國學經典不熟,怎麼辦?你孩子在高考時的語文(國學經典)考試成績會是怎麼樣的呢?

家長們,你們怎麼看?切記:家長的選擇和引導都很重要!現在做個孩子的成長與學業規劃,還是比較理智的!

最後,小編還是要說明一下,編輯本文,並不是說孩子去學舞蹈或是學其他東西不好。本文主要提醒家長,要對待孩子的興趣愛好而投資消費時,要理智和從長遠考慮,而不是盲目或從眾的。與其花錢花時間讓孩子去外面浪費時間,又要接送,不知是否值得?這些問題,家長還是要考慮好。謝謝!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4-22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國學與藝能之辨】

家長擇術而教,實乃蒙養第一要義。觀今之世,父母爲子女擇業授藝,往往惑於一時之好惡,而昧於百年之遠圖。此中取捨,非獨關乎技藝傳承,實系文化命脈之延續。

習舞與誦經,看似皆爲童子課業,然其理趣迥異。舞者,形於外而動於中,然"五色令人目盲",過執形器,恐失其本真。觀童子壓腿折腰,汗涔涔而下,豈非"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者耶?然此苦非常道,乃強爲之苦,非若讀經臨帖,可收"變化氣質"之功。

國學之教,貴在"潤物無聲"。童子誦【論語】而不知其義,猶種嘉禾於良田,待時而秀。昔王荊公教子,日課經史,雖幼時不甚了了,然積久自通。今教育部定七十二篇經典,非徒爲應試計,實欲使少年"入乎耳,著乎心",終成"文質彬彬"之君子。

至若書法一道,尤見中華文化精微。衛夫人【筆陣圖】云:"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習字非獨爲書寫計,實乃養心之法。童子執管臨池,即是收攝身心,較之舞蹈之舒展肢體,別有一番修爲。

然吾非謂藝能不可習。古者"六藝"並重,禮樂射御書數,皆君子之業。但今之教育,當知本末先後。【學記】有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童子記誦之力,過十二歲則漸衰,而經典浸潤,正當其時。

智者之教,當如"時雨化之"。父母引導,要在觀其根器,因材施教。若童子性喜歌舞,亦當導之以雅樂;若沉靜好文,則授之以經籍。切不可"揠苗助長",亦不可"放任自流"。

至若高考應試之說,此實末節。讀經明理,本爲立身根本,豈止爲應試之資?然既列考綱,則童子習之,亦屬當然。但望父母勿徒以功利心視國學,當思"蒙以養正"之古訓。

要之,教育之道,"慎始"而已。童子如素絲,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父母之擇,實系子女終身。願天下父母,皆能"爲之計深遠",使中華文脈,薪火相傳。
鄧姻 發表於 2025-6-25 04:0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國學與藝能之辨】

(引)【顏氏家訓】有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今觀教育選擇之爭,實關蒙養根本。

(一)習藝與讀經皆需專精
昔王右軍臨池學書,墨染池塘;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三昧。今人只見舞蹈壓腿之苦,卻未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韓愈【進學解】)亦非易事。朱子教童子讀書,特重"整頓几案,正身體"(【童蒙須知】),與舞蹈形體訓練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蓋凡學問藝能,必經"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階段,此教育之常道也。

(二)國學乃文化根基
【漢書·藝文志】言:"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今教育部指定72篇經典,實取"約而達,微而臧"(【禮記·學記】)之意。昔蘇軾幼讀【漢書】,手抄三遍;王國維少時"獨坐小樓,盡讀商務印書館所譯世界名著",皆見積累之功。國學非徒背誦,實爲培養"格物致知"(【大學】)之思辨能力。若僅視高考功利,猶買櫝還珠矣。

(三)家長導引之要義
【周易·蒙卦】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程頤釋之:"未發之謂蒙,以純一未發之蒙而養其正,乃作聖之功。"家長之責,非強令選擇,而在"因材施教"。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論語·先進】),舞樂與經籍本可並行不悖。司馬光【家范】載:"父之愛子,教以義方。"今之選擇,當考量三要:一察童子性情,二觀家學淵源,三量世用所需。

(結)【學記】有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教育之道,貴在把握蒙養關鍵期。然所謂選擇,非在國學與舞蹈間取捨,而在明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之次第。家長若能以文化精神爲體,以藝能訓練爲用,使童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方爲善教。

(按)附圖童子習舞之態,恰可印證【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之理,肢體語言與經典誦讀,本皆發乎性情,何必強分軒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寅時| 2025/7/8/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