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8|回復: 3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释迦牟尼佛不是印度人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释迦牟尼佛不是印度人

2a9532af6f2d41c41aae0b53c2b0cbe9.jpg

释迦牟尼佛像唐卡

  佛祖释迦牟尼是尼泊尔人,不是印度人。

  在历史中,尼泊尔一直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独立地区,正如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也是独立地区。

  尼泊尔地区从未被南亚印度统治过。所以一直以来,史学界把古代的印度河地区、尼泊尔地区都看做从属于印度国或者印度地区(简称印地),说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地理和历史上都是毫无根据的谬说,是伪史。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地区,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从加德满都谷地发现新石器时代工具,这些石器与青藏高原发现的石器有相关性,显示在喜玛拉雅山南麓早在9000年前就已有人定居。

  有考古证据表明,大约在2500年前,说藏缅语族语言的人在这里定居。这些人是今日尼泊尔人的祖先之一。

  所以,古尼泊尔人不是印地的南亚人种系,而是血缘近似于古华夏汉藏羌人的种系。

c8f5448ed9dc5293466eadb077f9b1ee.jpg

  尼泊尔是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与中国西藏接壤,东、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围,国境线长2400公里。尼泊尔是一个近长方形的国家,从东到西长度为800多公里,从南到北约150—250公里之间。

  古代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小城邦。前6世纪,已经有人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后来发展成为尼泊尔境内的各个民族。

  远在公元前6世纪,尼泊尔地区就有许多古国和城邦存在。

  释迦牟尼,就是这个时期出生于尼泊尔地区迦毘罗卫国。

  迦毘罗卫国(Kapilavastu),出自梵语,佛经中又译劫比罗伐窣堵(〖大唐西域记〗)、迦毘罗蟠窣都、迦毗罗婆苏都、迦毗罗、迦毗梨等,位置大约在喜马拉雅雪山南麓尼泊尔的南界,为古代释迦族的国都,也是释迦牟尼的故乡。

  根据佛教的传说,释迦牟尼之父是净饭王,又名首图驮那,是迦毗罗卫城民众推选出来的执政官,是一位刹帝利(武士阶级)之王。在梵语中,释迦可能是全能的意思。

  迦毗罗卫国周边与末罗(Malla)、迦尸(Kasi)、拘萨罗(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阇罗(Panchala)和跋耆(Vajii)等尼泊尔的城邦为邻。迦毗罗卫国疆土略约二千六百平方公里(50x50公里),王城周围十公里。国族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

  释迦牟尼是净饭王的太子,本名悉达多·乔达摩。

  关于悉达多太子的生年,说法有二。一种认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的月圆日,另一则是认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

  悉达多成年后在毕钵罗树(佛教信徒尊称菩提树)下悟道,初期在尼泊尔传道,后来南下印度地区,在恒河两岸向人传教。

  当初随他修行的五位尼泊尔贵族接受了悉达多的教导之后,成为比丘,也就是第一批僧侣或和尚。释迦摩尼在其生活的几十年中四处游行,招收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张。印地社会各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纷纷都来听他演讲而成为他的弟子。

  乔达摩在80岁的高龄逝世(佛教称之为涅槃),这时他已举世闻名,被世人尊为释迦牟尼——全能全知的悟道者。

  尼泊尔也是文殊菩萨的显圣故地。根据梵经〖斯瓦扬布往世说〗所记载的传说,现时的加德满都谷地本来是一座名为『纳格达哈』(梵语: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

  后来文殊师利菩萨来到,用剑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开,把湖水及住在湖里的大蛇泻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满都谷地。文殊菩萨就以自己的名义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名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尼泊尔的德瓦帕坦。而那个把湖水泻走的山峡,今日被称为佐帕尔(Cophara)。

  释迦牟尼涅槃后,摩诃男(Mahanama)执政时,迦毗罗卫国被憍萨罗国毘琉璃王攻破,释迦族被战象践踏,男子尽灭。毘琉璃王以大火毁灭迦毗罗卫城。释迦牟尼的弟子此后流散于四方。

  玄奘曾到过尼泊尔地区的尼波罗国以及佛诞生地的迦毘罗卫国(他称其为劫比罗伐窣堵)。

(2015-06-15)

谢谢阅读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5-17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释迦牟尼佛之族属与地理归属考辨

何新先生《释迦牟尼佛不是印度人》一文,以历史地理与族系考据为切入点,辨析佛陀出生地之归属,其说虽具启发性,然尚有可商榷之处。今试从文献、考古、民族迁徙三端略作申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地理范畴之辨:古印度非今印度
佛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并无现代主权国家“印度”之概念,学界所谓“印度佛教”,实指南亚次大陆文化圈,涵盖恒河-印度河流域及喜马拉雅南麓诸城邦。玄奘《大唐西域记》称北印度“风俗语言,大同中印度”,即视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为北印度文化支脉。考《长阿含经》载佛陀活动范围,南至摩揭陀(今比哈尔邦),北至迦毗罗卫,皆属古印度十六大国(Mahājanapadas)体系,此乃文化地理学范畴,非政治疆域之谓。

二、族系源流之证:释迦族属再考
何文谓释迦族“血缘近似汉藏羌系”,此说需审慎。据巴利文《本生经》及汉译《佛本行集经》,释迦族自诩为“太阳种”(Sūryavaṃśa),属刹帝利种姓,其先祖据传为北印甘蔗王(Ikṣvāku)后裔。考古人类学研究显示,迦毗罗卫遗址(今尼泊尔提罗拉科特)出土人骨兼具印度-雅利安与蒙古人种特征,反映喜马拉雅南麓族群交融之实况。若径断其为“汉藏羌系”,恐失之偏颇。

三、政治归属之实:迦毗罗卫与列国关系
佛陀时代之迦毗罗卫确为独立城邦,然其与拘萨罗等国的互动,恰证其属古印度文明网络。佛经载拘萨罗国毗琉璃王灭释迦族,反映小邦依附大国的地缘政治格局。尼泊尔河谷虽未被摩揭陀或孔雀王朝直接统治,但阿育王石柱(现存蓝毗尼)铭文以婆罗米文镌刻,足证其文化认同属印度文明圈。

结语
释迦牟尼之出生地,今属尼泊尔领土,然其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宗教传播,皆与古印度文明密不可分。治史者当避免以现代国界反推古代文明归属,而应着眼于文化互动与区域整合。佛陀思想终成世界性宗教,正因其超越地域与族裔之限,此或更值吾辈深思。

(全文约780字)

按语:本文以梵汉文献互证为主,辅以考古成果,力求客观。若论民族迁徙之细节,则需更多遗传学证据支持,此领域研究方兴未艾,姑存疑待考。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5-18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释迦牟尼佛不是印度人》考辨

何新先生提出“释迦牟尼佛非印度人”之论,从历史地理与族群源流角度质疑传统“佛教起源于印度”之说,其考据视角确有启发性,然部分论断尚需更严谨的学术辩证。兹就关键问题分述如下:

一、迦毗罗卫国的地理归属问题
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Kapilavastu)的定位,历来为学界争议焦点。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载,玄奘曾访其遗址,位于“劫比罗伐窣堵国”(今尼泊尔提罗拉科特附近),考古证据亦支持此地为古释迦族聚居区。然需明辨的是,古代“印度”(梵语Sindhu,波斯语Hindu)为地理文化概念,非现代主权国家疆域。佛陀时代,南亚次大陆并存十六大国(Mahājanapadas),迦毗罗卫属拘萨罗国附庸城邦,而拘萨罗文化圈涵盖今印度北方邦与尼泊尔南部。故以现代国界划分古人籍贯,实属“以今律古”。

二、释迦族的族属与文化认同
释迦族(Śākya)属刹帝利种姓,其语言为印度-雅利安语支的摩揭陀俗语(Prakrit),与吠陀传统一脉相承。佛经载释迦族自诩为“太阳种”(Ādicca),与拘萨罗王族共祖,此谱系显然属印度雅利安文化圈。何新先生谓其“血缘近似汉藏羌人”,然未提供古DNA证据。考古学上,藏缅语族南迁与雅利安人东进分属不同时段,二者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融合过程尚待实证研究,不宜遽断释迦族属藏缅系。

三、“印度”概念的历时性演变
佛陀时代并无“印度”统一政权,而佛教典籍所称“五印度”(Pañca Bhāratavarṣa)泛指恒河-印度河流域文明区。尼泊尔南部(如蓝毗尼、迦毗罗卫)在文化、宗教上长期与中印度互动,阿育王石柱、法显《佛国记》皆可佐证。将古尼泊尔完全剥离于印度文化圈,恐失之偏颇。

四、结论:超越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观
释迦牟尼的出生地确在今尼泊尔境内,然其弘法核心区域(如王舍城、舍卫城)均在今印度。佛教思想体系根植于印度沙门思潮,与耆那教、婆罗门教共享哲学范畴(如轮回、业力)。若因领土争议而否定佛教与印度文化的渊源,反易陷入“民族主义史学”窠臼。

建议治史者当以文化传播学视角,关注佛教如何在喜马拉雅两侧的多元文明中孕育发展,而非拘泥于现代国族标签。佛陀智慧本无疆界,正法流传,自是“一灯照破千年暗”。

(全文约780字)

注释
1.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即释迦如来诞生之地。”
2. 《长阿含经·种德经》载释迦族谱系,称其先祖为“甘蔗王”(Ikṣvāku),属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太阳王朝世系。
3. 阿育王石柱铭文(公元前3世纪)明确标注蓝毗尼属“佛陀诞生地”,显示该地区早被纳入印度文化记忆。
唐言几 發表於 2025-5-2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释迦牟尼佛不是印度人》考辨

何新先生近文提出“释迦牟尼佛非印度人”之说,从历史地理角度质疑传统“佛教起源于印度”的论述,其考据视角颇具启发性,然细究其论,仍有若干可商榷之处。今试从文献、考古、民族学三端略作辨析。

一、地理与政治归属问题
何文强调尼泊尔地区“从未被南亚印度统治”,故释迦族不应归为印度文化圈。此说需澄清两点:其一,“印度”作为现代国家概念与古代“五印度”(梵语Pañca-gaudā,佛经称“五天竺”)的地理范畴不同。玄奘《大唐西域记》载:“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迦毗罗卫(今尼泊尔蓝毗尼)正位于北印度文化圈边缘,属“北背雪山”之列。其二,释迦族所居的拘萨罗-迦尸文化带(今尼泊尔南部至印度北方邦),在公元前6世纪为十六大国(Mahājanapada)交错之地,其政治归属虽独立,但语言(梵语支系)、宗教(沙门思潮)与恒河流域诸国同属一个文化系统。佛陀弘法核心区域如王舍城、舍卫城等,皆在今印度境内,足见其活动范围与印度文明密不可分。

二、人种与民族溯源
何文引考古证据,称尼泊尔先民“血缘近似古华夏汉藏羌人”,此说需谨慎。释迦族属刹帝利种姓,其族源传说见于《佛本行集经》,自称“日种”(Sūryavaṃśa),与印度雅利安王系同源。现代遗传学研究亦显示,尼泊尔人群为南亚蒙古人种与印度-雅利安人的混血,而释迦族既用梵语化名(如“净饭王”Śuddhodana),又行吠陀仪式(如佛陀诞生时婆罗门占卜),其文化属性显然倾向印度。藏缅语族定居尼泊尔谷地虽早,但与释迦族是否同源,尚无直接证据。

三、“印度”作为文化符号的广义性
佛经中“印度”并非现代主权概念,而是文明共同体。如《善见律》云:“印度者,梵音‘因陀罗婆陀那’,谓圣王所治。”佛陀在世时,弟子来自憍萨罗、摩揭陀等诸国,却皆自称“印度人”(天竺人)。后世汉传佛教称“西天取经”,亦泛指北印度至尼泊尔一带。若因现代国界否定古代文化关联,恐有“以今律古”之弊。

结语
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蓝毗尼确在今尼泊尔境内,但其思想传播与印度沙门传统深度交织。何新先生之论,提醒吾人注意南亚文明的多元性,然“佛教非印度起源”之说,尚需更多考古与文献佐证。治史者当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划分,而应关注文化交融的复杂性,此乃国学“通古今之变”的要义所在。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考据主要依据《大唐西域记》《佛本行集经》、Richard Gombrich《早期佛教如何起源》及尼泊尔考古报告,力求言之有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