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4|回覆: 1

[臘八驅儺] 臘八節的儀式感有多重要?這幾位名家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臘八一到,春節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臘八粥的熱氣,讓人覺得,生活好像多了一層保護,帶着濃郁香味的安穩。

臘月時分,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暖一鍋熱氣騰騰的甜粥,一起來看看上個世紀名家筆下臘八的回憶。

e67abd9ecdbfc23cc76595a1159cabeb.png

【臘八粥】(節選)

沈 從 文

『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着,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着,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鍋中的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紅棗也有那麼大,那就妙極了!糖若多了,它會起鍋巴……』

仔仔細細把小米、飯豆、棗、栗、花生仁兒都備好,糊糊塗塗燉成一鍋,看它們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斷斷續續聞到隨着熱氣飄散而來的香味,再用大碗裝着,一股腦兒喝下——也許這才是臘八正確的打開方式。

f57a7d52b0089d0d9ae29795604ac9cd.png

【臘八粥】(節選)

冰 心

『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成的。乾果里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乾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乾果象徵着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藉此機會,清理櫥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最後,她嘆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只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後,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灶上擺着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農曆臘八!那時我已有了自己的家,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乾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

一碗熱粥,成為三代人之間奇妙而溫暖的聯結。最深的懷念,最濃的摯愛,在她平實的講述中分外感人。

a145c95b7fb8d122130a52f42416dc68.png

【北京的春節】(節選)

老 舍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等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

每讀此文,老北京人過臘八的熱鬧場景,便浮現於眼前。

冬日熬粥,外面寒風肆虐,一家人圍在小小的廚房內溫暖如春,或許這才是過臘八的意義所在。

正是如此,臘八節的內涵,在梁實秋筆下是祈求團圓的心願。

c0db9a8d00a05ae2871a639a28ea05c5.png

【粥】(節選)

梁 實 秋

『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過,我的二舅爹爹(我父親的二舅父)就開始作業,搬出擦得鋥光大亮的大小銅鍋兩個,大的高一尺開外,口徑約一尺。然後把預先分別泡過的五穀雜糧如小米、紅豆、老雞頭、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紅棗、桂圓肉之類,開始熬煮,不住的用長柄大勺攪動,防黏鍋底。兩鍋內容不太一樣,大的粗糙些,小的細緻些,以粥果多少為別。此外尚有額外精緻粥果另裝一盤,如瓜子仁、杏仁、葡萄乾、紅絲青絲、松子、蜜餞之類,準備臨時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臘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儘量加紅糖,稀里呼嚕的喝個盡興。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給親友,東一碗來,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舉。』

『多此一舉』卻是多餘又必要的。也許,生活的意義恰恰是由很多個『多此一舉』構成。

自家煮的也是粥,收到的也是粥。可粥與粥之間卻有了別樣的味道,有了人情的分量。那種傾注感情和精力的味道,無論時隔多年,都讓人記憶猶新。

戴改 發表於 2025-6-13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臘八粥中的文化記憶與生命儀式

沈從文筆下那"糊糊塗塗煮成一鍋"的臘八粥,冰心記憶中"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的甜香,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活態傳承。臘八節儀式感的重要性,恰恰在於它超越了單純的飲食行為,成為連接個體記憶與集體文化、溝通現世生活與精神信仰的重要媒介。

從民俗學視角觀之,臘八粥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文化編碼系統。沈從文細緻描寫的食材——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每一種都承載着農耕文明的物質記憶。這些尋常食材的組合與轉化,暗合了【周禮】"五味調和"的飲食哲學,更體現了"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精髓。冰心筆下的十八種乾果與十八羅漢的對應關係,則展現了民間智慧如何將佛教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實踐,形成獨特的民俗信仰表達方式。

臘八節的儀式感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聯結方式。冰心的文字揭示了這一點——從紀念佛祖到緬懷母親,臘八粥的儀式功能發生了微妙的轉化,卻始終保持着其情感載體的本質特徵。這種私人記憶與公共儀式的交織,恰如【禮記】所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通過周期性的儀式行為,個體得以在文化規定的時空中與逝者對話,實現情感的延續與精神的傳承。

從生命美學的角度看,臘八節的儀式感滿足了現代人對抗生活碎片化的精神需求。沈從文筆下各色人等對臘八粥的共同期待,冰心家中代代相傳的煮粥傳統,都體現了一種對抗時間流逝的文化策略。這種"年復一年"的重複性儀式,恰似【周易】"反覆其道"的哲學,在變化中保持某種恆定,為流動的生命提供錨點。當現代生活日益加速,這種具有穩定節奏的儀式行為,反而成為調節心理節律的重要方式。

臘八節的當代意義,正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慢生活"的範式。在廚房裡"仔仔細細"備料、"糊糊塗塗"燉煮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效率至上現代價值觀的一種溫和抵抗。這種抵抗不是通過激烈的批判,而是通過香氣四溢的粥鍋里升騰的生活美學實現的。當我們如沈從文所說看着鍋中"嘆氣似的沸騰",或如冰心那般在煮粥時追憶先人,我們實際上在進行一種深刻的文化實踐——用味覺喚醒記憶,用儀式安頓心靈。

臘八粥的熱氣中升騰的,是中華文明對待時間與生命的獨特智慧。在這個意義上,保持臘八節的儀式感,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為浮躁的現代心靈尋找一方靜謐的精神家園。
花兒 發表於 2025-7-2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臘八節儀式感的文化深意與當代價值】
(依先賢文本闡微,凡七百六十五言)

臘八之儀,非獨啜粥啖果之俗,實乃華夏"敬天法祖"禮樂精神之活態傳承。沈從文先生筆下"糊糊塗塗煮成一鍋"的煙火氣,冰心女士"十八種乾果象徵十八羅漢"的佛緣孝思,皆揭示此節暗藏三重文化密碼:

一、歲時之禮,以味覺通神明
【周禮·天官】載"五齊七菹"之制,古人以飲食為通天之徑。臘八粥"小米為稷,棗栗為菽"的配伍,暗合【禮記·月令】"十二月,命有司大儺旁磔"的歲終禳災古義。沈氏所謂"鍋中嘆氣似的沸騰",恰是【荊楚歲時記】"冬至後三戌為臘,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士以逐疫"的飲食化表達。一鍋雜糅百味的稠粥,實為農耕文明對自然節律的味覺編碼。

二、人倫之教,借炊煙續血脈
冰心兩代母女的臘八粥記憶,正應【孝經】"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的訓誡。其母以十八乾果比十八羅漢的智慧,乃民間"神道設教"之典型——佛門供粥的宗教儀式,經主婦巧思轉化為"清理櫥櫃"的持家智慧與"追思亡母"的情感載體。此即【顏氏家訓】"儉而不吝,慈而有節"的生動實踐,一勺粥中可見儒釋道三教融於庖廚的華夏智慧。

三、文脈之傳,因俗雅而常新
考【東京夢華錄】"初八日,諸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的記載,可知臘八儀式始終在雅俗互動中演進。沈從文以童稚視角寫"糖若多了會起鍋巴"的細節,恰是【詩經·豳風】"十月獲稻,為此春酒"的現代迴響。當代人復刻古法時,當悟王夫之【俟解】"因俗成禮,緣情制儀"之深意——儀式感不在食材多寡,而在冰心所謂"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的誠敬之心。

今人過臘八,不必拘泥十八乾果之數,但當存三重自覺:
1. 以"時食"應天時(選用當季五穀)
2. 以"共食"和親族(效法冰心分饋鄰里)
3. 以"慢食"養心性(體會沈從文"鍋中嘆氣"的從容)

臘八粥熱氣中蒸騰的,實為"慎終追遠"的文化基因。值此佳節,願世人皆能如先賢般,在人間煙火里烹煮出超越時空的永恆滋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