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1|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快放寒假了,請不要帶孩子去旅行!讓萬千父母反思的好文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eb7b835851e14e77387c1a04111ffda.jpg

以『長見識』的名義綁架了家庭

經濟水平的提高,讓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行變成熱門,各種『去哪兒』火爆,各種驢啊、牛啊的層出不窮,從每個周末的公園游,到五一、十一的國內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遊學、夏令營,旅行費用,已經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後,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錢殺手。

在『長見識』的背後暗流涌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

你帶不帶孩子出去玩?

你帶到哪裡去玩?

你們住什麼酒店?

孩子的玩伴都去過哪裡?

你們買什麼禮物回來給老師同學?

這一個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麼被描述?

放假前後,在媽媽們接孩子放學的聚點,在辦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飯的時候,在你跟鄰居家長碰面的寒暄里,聊得都是『放假你們去哪啊』,這一句話背後,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有閒嗎?你玩得起嗎?

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比較心做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捲入這陣風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見到了,不等於長了見識

城市化生活帶來了玩伴匱乏、自然接觸匱乏,電子設備和大型遊樂場泛濫,為彌補這一缺失,我們選擇帶孩子出行。

可是我們帶孩子去香港、去韓國,去馬爾代夫,去歐美,現在還推出了最適合帶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從你家門口商場裡的小遊樂場,帶到了一個更大的遊樂場,從一個城市的海洋公園,帶到另一個城市的動物園、海洋公園……

『見到沒見過的』和『長了見識』不能劃等號,昂貴的投入,帶來的並不是與之相等的見識增長,『孟母三遷』為的是讓孩子在『好環境』中得到薰陶,到現代卻逐步演變成對『物質繁榮』的噓唏感嘆。

在這些更豪華,更現代的環境中,得到的多是享樂與消費,如果我們一味強調旅行,而不去審視什麼樣的旅行,最後結果就是,大家拿錢給航空公司和旅遊公司做貢獻。

為享樂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也許你會說,我帶孩子去的都是戶外,不是高級場所,那麼下面一段是說給你聽的。

2b7889c9c145a5e445f78d8ef95c953d.jpg

把人生體驗還給孩子

『在旅途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生活,思考別人為什麼活,自己應該怎麼去活,旅途所見與內心所遇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是有些人所謂旅行的意義,這其中更多是想當然的『我認為』和『我以為』。

小孩子,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還是遊樂場玩,那麼多名勝古蹟她不在乎,不感興趣,於是大人硬要她看,還硬要她看出點什麼,實在可恨可笑。

一個孩子,也許樂意對着馬路牙子發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國的馬路牙子還是外國的,這是她發自內心的探索過程。

孩子到底能從中看到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樣,所以,所有大人以為的旅行目的,從頭到尾都是錯的。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當你真正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我為什麼存在』的時候,你才對自己和別人要『怎麼活着』感興趣,才有探索的欲望,甚至有人到了成年,不也是渾渾愕愕無明的活着。

為什麼把那些,孩子十幾歲要跟同齡人結伴而行的地方,在小時候就由你帶着他去呢?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你們曾經在各個景點照的照片,你覺得他還有興趣再去一次嗎?

很多時候,我們帶孩子轉遍全世界的結果,不是讓他對這個世界有新的『認識』,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長的夙願。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這樣的旅行,是的,兒童不要這樣的旅行。

這跟你讓他去學鋼琴,讓他考好成績有什麼不同的高級之處嗎?行萬里路長見識,長了見識以後呢,為了孩子的競爭力更強,然後找個好工作,有一個你認為意義上的好生活,這與孩子的幸福有一毛錢關係嗎?

當今的教育,就像這發瘋的兒童旅行一樣,以『為孩子好』的名義不及思索的用一件錯事去彌補另一件錯事。

沒有欲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旅行對孩子的意義取決旅行對父母的意義

我們希望孩子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至於他長大以後,是不是閉關狹隘,取決於你對旅行的興趣和行動。我們帶着孩子出去,全是圍着孩子轉,不停的告訴孩子看,你從中看到了嗎?

這就跟興趣班是一樣的,一個沒有業餘愛好的家長,培養不出有藝術情趣的孩子,孩子學的是父母,你先去行萬里路,注意,不是為了帶孩子出去才行萬里路,而是因為你自己對旅行感興趣。你能做到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被裝到籠子,帶到野生動物園的經歷,籠子外那些悠閒的動物,是如何看我們呢?

其實,很多旅行無處不在牢籠之中,我們經常自欺欺人的為旅行而旅行,你真的從中體會到了你講的那些意義嗎?

對旅行沒有熱愛的父母,不如不要帶孩子去!

98687a8285294daf940f20a06f01889b.jpg

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

不在酒店和景點裡

不管走到哪,我們住的是標準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門票套着小門票的景點,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連鎖快餐店裡解決。難道在名勝古蹟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嗎?

等我們離開的那一刻,我們於這個新的城市,這個城市的生活,還是一片陌生,或者說是根本沒有過融入和接觸。

簡單的參觀遊覽,拿回來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

你一定要在某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才能體會當地人的生活和風土人情。走馬觀花式的旅遊,除了身體的疲憊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裡會有對生活、對生命的觀察和思考?

如果你能在假期跟某個家庭互換,讓孩子坐上當地的公交車,去當地的集市,你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村里那條小河湯水,讓她坐在門口的老樹下打盹,讓她交到幾個當地的小朋友……這段經歷給她帶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她經歷的,都不是人為製造的,都是不賣票的真實生活……

走馬觀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那怎麼辦?

以上旅行,我堅決提倡兒童不要去,那是不是就不要帶孩子出去了?天天在家觀察馬路牙子?

當你明白旅行與否可以不畏壓力,不為炫耀……

當你明白享樂主義盛行之下的變味旅行……

當你不去給孩子安排不適合他的旅行,剝奪他的體驗……

當你能首先重拾自己對旅行的熱愛……

當你真正找到觀察生活之源頭……

你就知道怎麼去做了……

當她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滾,抓蟲子,渴望跟小朋友玩過家家的時候,我不會只為滿足自己,痴迷於帶着她長途勞頓……

當他長到足夠大一點,允許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夥伴的假期,一起去經歷這個世界……

當她在一篇【望天門山】讀過之後,對我說:我也想去天門山看看的時候,我會帶她去……

當我在堅持戶外活動,她開始感興趣的時候,我會讓她跟着去……

當我有機緣,真的在給她設計生活經歷的時候……

是的,這才是起點。

不是只有做飛機出門才叫旅行;

沒有思考與欲望在先,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

沒有榜樣,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兒童要旅行』已經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強調之後,更是浩浩蕩大勢所趨。不明所以,不得始終,兒童不要去旅行,只是期望父母們不要『人云亦云』的帶孩子去,給孩子留些體驗,做她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7-26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與遊學之辨——致當代父母的一封家書】

見近日網傳"寒假勿攜子出遊"之論,余深感此說雖有過激之嫌,然其憂思實有可取之處。今試以【禮記·學記】"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之理,與諸君剖辨遊學之本義。

一、遊學貴養心非炫物
昔孔子周遊列國,太史公遍訪山川,皆以格物致知為要。今之父母攜子遠遊,動輒比較酒店星級、禮物貴賤,此非【顏氏家訓】所謂"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之誡乎?【論語】云"君子憂道不憂貧",若旅行淪為消費競賽,則與童蒙養正之道南轅北轍矣。

二、見聞貴體悟非目擊
程子有言:"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今人帶孩子觀埃菲爾鐵塔、迪斯尼樂園,不過如走馬觀花。反觀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之喻,真正的見識增長,在觸類旁通。蘇州園林一石一木可悟天地文章,菜市場斤兩交易能見世道人心,何必遠求?

三、行止貴適宜非從眾
【周易】有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旅行本為"多識草木鳥獸之名"的實踐教學,今卻成"寒假必去北海道"的攀比之具。王陽明龍場悟道,正在於尋常處見得真諦。與其勉強遠遊,不如帶孩子訪本地書院、觀四季農事,此方是"即物窮理"真工夫。

四、養正貴在日常非一時
【弟子規】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旅行教育之弊,在於將人格培養寄託於特定時空。實則晨起灑掃、鄰里互助皆是修行,何必待遠行而後教?司馬光【訓儉示康】特重日常薰陶,此正古人智慧所在。

結語:
【圍爐夜話】有言:"天地無窮期,光陰則有窮期。"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旅行非不可為,要在明其本心:若為炫耀享樂,則百次遊歷不如一次靜觀;若為啟智潤心,則市井阡陌皆是課堂。願天下父母以澄明之心導引童蒙,使子弟"行萬里路"時,真能"讀萬卷書"於胸中。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書札格式)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7-28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遠遊之本義——與當代家長商榷遊學之道】

童蒙養正,古之明訓。今觀諸君熱議寒假遠遊之事,竊以為當以【禮記·學記】"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為圭臬。旅行本為"遊學"古法之延伸,然今之所謂"長見識"者,多失其本真,淪為物慾之競逐,此非養正之道,實乃惑志之途也。

一、遊學之本在格物致知
【論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朱子注曰:"所以慎行而寡過也。"今之父母攜子周遊列國,卻鮮有"方"之考量。昔徐霞客跋涉山川,必"問奇於名山大川";張騫鑿空西域,志在"廣風土之記"。今童子所見五星酒店、主題樂園,不過聲色之娛,與"多識草木鳥獸之名"的格物精神相去甚遠。王陽明龍場悟道,在陋巷中得天地真機,此正可證:見識不在寰宇之大,而在心志之明。

二、攀比之游有違養正
【顏氏家訓】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今人卻以"與富者游"為榮。觀夫寒假歸來,童子較勁者,非關聖賢之道,儘是"飛行里程""酒店星級"之屬。司馬光【訓儉示康】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孩童以迪斯尼玩偶為談資,以米其林餐廳為見識,此非啟蒙,實為心性之累。程頤曰:"外物之味,久則可厭。"競逐外物之游,終將如【莊子】所謂"逐萬物而不反"。

三、返璞歸真方為至游
【菜根譚】有言:"山林是勝地,一營戀便成市朝。"今之"親子游"多陷此弊。其實童子所需,不過如【童蒙須知】所載:"凡出入起居,必謹飭之。"春日觀螻蟻築穴,夏日聽蟬鳴樹梢,秋日數庭前落葉,冬日察檐下冰凌,此皆天地大觀。范仲淹劃粥斷齏時所見,不過寺中一隅;陸羽品茶悟道,始自觀水沸之微。張岱【陶庵夢憶】中種種趣致,皆在尋常巷陌間得之。

四、知行合一乃見真章
【朱子治家格言】曰:"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旅行之益,當如顧炎武【日知錄】,在日積月累中得之。與其寒假倉促遠行,不如平日共讀【山海經】,觀【徐霞客遊記】,待其胸有丘壑,再作實地印證。昔蘇軾教子:"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今人若能以【水經注】導其神遊,以【洛陽伽藍記】啟其遙想,縱足不出戶,亦得臥遊之樂。

【圍爐夜話】云:"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真正的見識,從來不在行李箱的標籤上,而在心靈的厚度中。願諸君寒假之際,不妨效法孔子"退而修詩書",與子女共品【詩經】草木之名,同習【論語】處世之道。若得如此,則家中方寸之地,即是萬里山河;尋常一日光陰,可抵浮光掠影之十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