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1|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那些被惯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来的恐慌,曾经贯穿一代人的成长。

无数家长将它放大,极端化,然后作为自己的育儿座右铭,用它剥夺孩子被爱的权利,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1

陈姐每次上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亲昵,就会远远地站着,看上很久,然后长长地叹气。

陈姐的女儿十二岁,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可就是性格特别孤僻,而且讨厌与人肢体接触。

有次一起过马路,陈姐想牵女儿的手,女儿竟像触了电一般,一下子就甩开了。

从那次起,陈姐开始观察,她发现,同龄的女孩子都喜欢结伴,勾肩搭背牵手挽臂,而她的女儿,却总是踽踽独行。

1415ab68f2450f690db6bfb9844a0c27.jpg

陈姐夫妇询问女儿,可孩子拒绝与他们沟通,不得已,带她看了心理医生。

医生和女儿聊了几次,初步得出结论:

幼时孩子长期生活在思想紧张、精神焦虑的心理状况中,长此以往,就诱发了肢体接触恐惧症。

罪魁祸首,竟是父母的严格。

太过严格,就变成了冷漠。

想起过去对孩子的严格,陈姐后悔不已,然而现在想要孩子敞开心扉,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陈姐说:『在我们带孩子的那个年代,大家都说惯孩子就是杀孩子。为了让她独立,我只好狠狠心把她推出去。谁能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00505d4b251fe244b7091919f34a6a46.jpg

惯子如杀子,可这里所说的『惯』,是极端化的娇惯,是毫无原则的宠溺,是纵容孩子去挑战别人和社会的底线。

而不是,连最基本的爱和支持都不给。

2

被严格要求的孩子,短线上很容易赢过同龄人。

可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那些曾经以 『为你好』为由的过度克制,都会变成孩子成人后无法疗愈的心伤。

就像陈姐的女儿,她从骨子里认为:

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出于自我保护,便把真实的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在避免灰尘的同时也隔绝了阳光。

这样长大的孩子,对于爱的把握能力往往会矫枉过正。

因为她们没被正确地爱过,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爱自己,更别提爱他人了。

有位旁人眼中优秀无比的女生曾在微博写到:

我很感谢父母让我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但同时也会觉得可惜。我知道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而爱,恰恰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中国的父母,素来内敛,不会在言语和肢体上对孩子表达爱意。

唯一的出口,就是行为上的体现。

可还是有许多父母,因为害怕惯大的孩子没出息,『理性』地关闭了这一出口。

这是一代父母的认知局限,也是一代孩子的隐痛。

3

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

小时候的性格可以说是非常古怪。凡事都得按照她的意愿来,有一点不合她意愿的事,绝对不会参与也不会配合。

刚好她有一个一起长大的表妹,性格温和乖巧,遇事又特别大方随和。她说,在表妹的对比下,小时候几乎没有人喜欢她,实在是太不讨喜了。

当时有特别多的人说她妈妈,说,你这样惯着孩子,一点规矩不懂,你是害了她,长大以后会被教训的。但她妈妈总是笑一笑,说,哎呀,我也就这么一个孩子,惯就惯着吧。

朋友说,虽然小时候不讨喜也没什么朋友,但是她从来没有觉得孤单,因为妈妈给了她一个边界很宽阔的世界,让她野蛮生长了很多年,慢慢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现在这个朋友,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规模不算大,但是业界口碑很好。与她打过交道的朋友和客户没有人不喜欢她的。记得有一个共同的朋友评价说她,懂得自己要什么,有原则,但在自己的原则里可以很好的与人沟通,真诚也温暖,情商特别高。

一个被爱包裹着惯大的人,有着充足的爱的库存,所以内心充实,没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和影响,心态平和坦荡。

在爱中长大的人,才会修得一颗平常心。

4

〖爸爸去哪儿〗播了这么多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第一季时,村长对石头的一次小采访。

村长问: 『你觉得爸爸爱你吗?』

听到问题后,石头眼神飘忽,脸上写着不自信和不确定。

他犹豫了很久说:『有时候会爱我吧。』『不爱我的时候,就不理我呗。』

8473da46c7098d39330a9d60b2495adc.jpg

石头的表情和话语刺痛了我心中那个没长大的自己,也唤醒了已成为妈妈的我。

世间很少有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可是如果父母一点都不肯『惯』着孩子,传达到孩子那里,就会变成不一样的答案。

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你不惯着我,就是不爱我。

而『父母不爱我』这样的想法,会写入孩子的潜意识,令他终其一生都逃不出『身后空无一人』的孤独感。

孩子,原本就是用来『惯』的。

被『惯』大的孩子,内心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也会有勇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知道,父母是他们永远的退路和归属。

所谓『惯』,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爱去富养孩子。

63a003932a17c91d8ad78c738204de0f.jpg

容许孩子在父母前面偶尔撒娇、偶尔自私、偶尔无理取闹,放任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

父母之爱,应该理性,可不应该过于理性。

所有的严格,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爱的前提之下,而充分的爱,表现出来一定是『娇惯』。

请多多地『惯』着孩子吧!趁他还小,还需要,还依赖。

别等孩子大了,远了,徒留后悔。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7-10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严慈相济"之道:被误解的"惯子如杀子"古今辨》

"惯子如杀子"一语,实出自《韩非子·显学》"慈母有败子"之论,然世人多执一端,未窥其全。今观陈氏女公子之事,恰为曲解古训之典型案例。笔者试以经史为镜,析此育儿迷思。

一、严慈失衡之弊:从《颜氏家训》看教养本义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此中"威严"与"有慈"二义并重,犹车之两轮。陈氏夫妇但知"威严"而失"有慈",恰如孔子所戒"过犹不及"。考《礼记·内则》载古代教养之法,虽重"七年男女不同席"之防,亦强调"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的温情。今人若只取"不惯子"之表,而弃"亲子有义"之实,岂非买椟还珠?

二、肢体抗拒之由:从"肌肤之亲"看安全感构建
《黄帝内经》言:"形神相亲,命曰圣王。"孩童拒绝肢体接触,实为"形神相离"之症。宋代《幼幼新书》详载婴幼儿需"常抚其背,时摩其首",此即古人所谓"养蒙以正"。观陈氏女公子症状,正合《诸病源候论》"惊怖候"所述:"惊恐伤神,则恶人近。"此非娇惯之过,乃亲职失谐之果。

三、爱的能力培养:从"发乎情止乎礼"看情感教育
《毛诗序》云:"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中"情"字最宜玩味。清代唐甄《潜书》直言:"父母之于子也,鞠育以恩,教诲以义。"今之父母或严苛如狱吏,或放纵如仆役,皆失"恩义相济"之旨。前述微博女子之叹,恰印证王阳明"心外无物"之说——未植爱于童年,安能收获于成年?

结语:
《易经》蒙卦彖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教养之道,当如春风化雨,既需规矩之堤,更需爱意之流。严而不苛,慈而不溺,方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圣贤之教。父母若能参透"惯"字真义——非无度纵容,乃有度滋养,则何至生出"避尘绝阳"之憾?愿天下父母皆能执两用中,使子女既成栋梁之材,复具温润之德。
济世 發表於 2025-7-19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严慈相济"之道:被误解的教养智慧刍议》

"惯子如杀子"一语,本出《韩非子·显学》"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然今人解此古训,多失中道。考诸经籍,《礼记·学记》早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之教,孔子更倡"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可见先贤论教养之道,皆重"执两用中"之妙。

观陈氏女公子之症,实为"情志病"之典型。《黄帝内经》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幼童长期处于"如临深渊"之境,其肝气郁结可知。宋代儿科圣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特别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岂堪终日惕厉?此非"严格"之过,乃失"中和"之弊。

细究"惯"字本义,《说文解字》释为"习也",本无褒贬。司马光《家范》云:"父慈而教,子孝而箴",此中"慈"与"教"如车之两轮。明代吕坤《呻吟语》更明言:"威严中有慈爱,则子女畏而亲之",恰可解今人之惑。所谓"惯子",当辨其质:若流于"纵其嗜欲"(《颜氏家训》语),固不可取;然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资治通鉴》语),亦非正道。

考历代家训,诸葛武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与朱柏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治家格言》)并重,皆在培养自律而非制造恐惧。清代曾国藩教子"看读写作"四事中,特嘱"养得胸中一种恬静书味",此方为教养真谛。今人误读古训,将"不惯"异化为情感克扣,犹似因噎废食。

至若微博女子之叹,正合《孟子·离娄》"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之诫。然"教"字从攴从孝,《说文》谓"上所施下所效也",岂独苛责一端?王阳明《传习录》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教养之道,当如园丁育木,修枝固需及时,灌溉亦不可废。

今建言为人父母者:
一、宜参《孝经》"爱敬尽于事亲"之道,严慈相济
二、当效法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论语·述而》)之教
三、需记取《周易》"蒙以养正"之旨,教养如春风化雨

盖教养之极诣,在使子女"自知其美"(《世说新语》语),非令其"自畏其过"。老子云:"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父母之于子女,岂非如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