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3|回覆: 2

[中醫理論] 化濁解毒 攻補兼施

[複製連結]
婁瑩瑩 發表於 2018-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肝炎後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系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覆作用,引起肝細胞瀰漫性實質性病變。屬於中醫『積聚』『臌脹』範疇,是中醫風、癆、臌、膈四大頑症之一,病情纏綿難愈。李佃貴杏林懸壺50餘年,博採眾長,衷中參西,不僅擅長治療脾胃病,對肝膽病的診治亦有很高的造詣,對肝炎後肝硬化的診治師古而不泥古,頗具特色。

詳查病因,謹守病機

中醫學有關積聚、鼓脹的成因,【內經】認爲是『濁氣』,【諸病源候論】認爲與感染『水毒』有關。李佃貴認爲主要因感染病毒、飲酒過多、飲食不節及其他疾病轉變所致使肝脾受損,臟腑失和,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濕濁中阻,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雍血瘀而成毒,形成『濁』『毒』內壅之勢,脈絡閉阻,瘀血內停,日久結於脅下,形成痞塊,化熱傷陰耗血,肝體失於濡養,漸至肝體硬化縮小而成肝硬化,其甚者,則因脾腎陽虧,腎失開闔,失於氣化,三焦通調受阻,而致氣滯、血瘀、水停,病久則人體正氣受損,終成正虛邪實的『臌脹』病。究其基本病機,主要爲虛、濁、毒、瘀,病位在肝脾,日久及腎;正虛爲本,濁毒瘀內蘊爲標。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我國是HBV感染的高發國家,有很多是慢性無症狀B肝病毒攜帶者,是既沒有症狀、體徵,也沒有肝功能改變的HBV感染者,僅少數被意外檢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唯有人體正氣不足,對HBV無免疫應答,才會讓病毒在體內長期停留而變成慢性攜帶者。在初期階段,應遵循『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力求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扶正祛邪,調理臟腑,並通過改變生活環境、飲食因素,增加必要的鍛鍊攝生方法和加用中醫藥來增強免疫能力等,逐漸使體質的偏性得以糾正,提高其代償機制,來預防病的發生。張仲景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其本意爲肝病最易傳脾,在治肝的同時,先調補脾氣,使脾臟正氣充實,不受邪侵。李佃貴在多年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慢性肝病發展到肝硬化階段,其氣必虛,乃濕熱濁毒疫邪久留不去損傷正氣所致,已不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時,而多是『肝病已傳脾』。主要表現爲脾氣虛弱或肝鬱脾虛或脾虛濕盛,此時應調理脾胃,以顧後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氣旺,有利於正氣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即【內經】『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及厥陰病應『調其中氣,使之和平』之論治。李佃貴選用【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爲主方,加減應用,著眼肝脾,補虛未忘調肝,補中兼運,寓補於運,調肝則忌用破氣、過於疏泄之品,肝體陰用陽,非柔不克,柔肝爲主,疏肝、滋肝、軟肝兼而用之。

化濁解毒,分期論治

肝硬化代償期患者臨床多表現爲乏力,食慾減退,腹脹,腹瀉,噁心,上腹隱痛等肝胃同病之症候,亦可見胸腹面有紅縷、赤痕,並伴有肝脾腫大,屬中醫學『脅痛』『臌脹』範疇,治宜祛濕化濁,解毒逐邪,疏肝和胃,理氣活血爲主。常選用①滲濕利濁解毒法,選用茯苓、豬苓、澤瀉、滑石之屬滲濕清熱,保持小便通暢,可以使濁毒從小便排出;②通腑泄濁解毒法選用大黃、芒硝、冬葵子之屬,通過通腑泄濁將濁毒排出體外;③達表透濁解毒法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保持汗出可以通經活絡、疏通血脈,有利於體內濁毒通過汗液透達於體外,從而排出濁毒;④健脾除濕解毒法選用百合烏藥散合當歸芍藥散加減,健脾除濕以化濁解毒;⑤芳香辟濁解毒法選用芳香辟濁類藥物,如藿香、佩蘭、砂仁、紫豆蔻等,以解郁散結,除陳腐,濯垢膩;⑥祛痰滌濁解毒法選用半夏、瓜簍、川貝母、浙貝母、竹茹等以蕩滌痰濁,化濁解毒;⑦清熱化濁解毒法選用三黃石膏湯加減,以清熱化濁解毒;⑧攻毒散濁解毒濁毒已成,膠結固澀,需以毒攻毒,活血通絡,才能將聚集在一起的濁毒攻散,使濁毒流動起來,或排出體外,或歸於清氣。根據輕重可分層選藥:濁毒輕者常用茵陳、藿香、佩蘭、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等。濁毒重者可選用黃連、砂仁、白豆蔻、全蠍、蜈蚣、土元等。

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症狀顯著,主要以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症爲主要表現。腹部有腹水,腹壁青筋顯露,形體消瘦或面色晦暗,乏力,納少食入脹甚,尿量減少,舌邊紫暗,脈弦細。胸腹頸面出現紅縷、赤痕。肝功能多數有嚴重損害,肝質地偏硬。乃肝硬化代償期久治不愈,濕熱濁毒之邪久羈肝脾,使肝之疏泄失職,脾之運化不利,最終損及腎水,氣化開合失司,氣滯、血瘀、水濕、濁毒交結爲患,病理性質屬虛實夾雜,標爲氣滯、血瘀、水結、濁毒,本爲肝、脾、腎三髒倶虛。故治療應從整體著眼,肝脾腎三髒同治,分清輕重主次,標本同治,突出治療重點,注重患者體質,針對其氣血陰陽與濕、熱、濁,毒、瘀等邪的盛衰,既要祛邪,更宜扶正。同時見水不應單獨利水,應配合補氣調中,使氣足血行而水化,還應重視疏利三焦,三焦的決瀆作用排泄水液又與肺、脾、腎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因此,若肺、脾、腎功能失調,則三焦氣化無主,臨床除肝硬化腹水的一般症狀外,每因水氣上泛而見氣短、咳喘、胸脅滿悶、腹脹、腿腫、尿少而黃、苔白或白膩等症。臨床上常用麻黃、杏仁、防風等宣通肺氣,以開發上焦;用黨參、白朮、茯苓等健運脾氣,以理中焦;選用木通、車前子、豬苓等通利下焦。『血不利則爲水』,基於此,李佃貴十分注意水血同治,肝脾兼調,常以當歸芍藥散養血活血、健脾利水。

『新瘀宜急散,久瘀宜緩攻』,在活血化瘀藥物的選用上,李佃貴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病人體質特色用藥。病輕病程短體質強者,選用三棱、莪朮、水蛭等峻攻破血之品;病重病程長體質弱者選用當歸、丹參、赤芍、白芍、鬱金等平和之品,同時配合應用軟堅消症之物治之,如鱉甲、龜板、生牡蠣等。病由肝脾傳入腎,症情進一步惡化,腹水特別嚴重,證見腹大如瓮,臍突尿少,腰痛如折,氣短不得臥,下肢浮腫等,用黃芪、黨參、肉蓯蓉、菟絲子等補真陽,行腎氣,力圖使氣得峻補,則上行而啟上,中焦運行,壅滯疏通,中滿自消下虛自實。若真陰涸竭,亦可用熟地、枸杞、龜板等厚味滋陰,育陰化氣,全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

衷中參西,辨病辨證

李佃貴認爲中醫的優勢在於辨證施治,從整體出發去治療疾病,而西醫則長於辨病,重視疾病局部的病理變化,二者各有優勢,衷中參西,辨病辨證相結合,以中醫辨證爲主基礎上,辨病選藥,提高了療效。肝硬化腹水常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從中醫辨證分析,此系脾虛失運、肝腎不足所致,應從健脾運脾、滋養肝腎入手,多選用白朮、黃芪等健脾益氣之品,山萸肉、枸杞子等滋養肝腎之品。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患者常有鼻衄、齒衄甚或嘔血、便血等血證,辨證選用涼血止血之大薊、地榆、白茅根;化瘀止血之三七粉、蒲黃、茜草;收斂止血之白及、仙鶴草、藕節;補血止血之地黃、阿膠、何首烏等。肝功能轉氨酶升高者,常選用龍膽草、五味子、貫眾、桑椹等,療效頗著。另肝硬化患者病情纏綿難愈,易憂心忡忡,鬱鬱寡歡,或煩躁易怒,精神緊張,常選用疏肝解郁藥物如合歡花、丹皮、梔子、八月札等藥物。除藥物治療外,生活、飲食、精神的調攝亦非常重要,配合藥物治療,提高臨床療效。

滋陰潛陽,攻補兼施

濁毒其性屬熱,極易燔灼陰液。唯肝乃剛髒,濁毒纏綿不愈,真陰被耗,一則陰虛陽亢,易痙攣動風;一則脈絡空虛,氣滯血凝,終致虛實夾雜,諸症蜂起。李佃貴在臨床中喜用鱉甲、龜板和土鱉蟲治療肝硬化後期之正虛邪戀、濁毒未盡、痰瘀滯絡證。臨床以低熱,脅肋下刺痛,肢顫拘攣,神呆爲主症。鱉甲爲甘、咸、寒之品,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之效。【溫病條辨】贊其『守神入里,專入肝經血分,能消症瘕』;龜板偏於入腎通心,滋陰養血,清熱潛陽,補益之力大於鱉甲,且入血分,能補血止血,益腎健骨。土鱉蟲咸寒,性善走竄,可破血逐瘀而消積通經。二藥合用,攻補兼施,剛柔並進。(作者單位爲河北省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5-29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濁毒論治肝炎後肝硬化的理論建構與臨證思辨】

肝炎後肝硬化作爲"風癆鼓膈"四大頑症之一,其病機演變深合【內經】"濁氣歸心,淫精於脈"之旨。李佃貴教授以"濁毒理論"爲綱,構建"虛-濁-毒-瘀"四維辨證體系,實發皇古義而融匯新知,茲就其中醫病機與治則析論如下:

一、濁毒致病機理的三重辯證
1. 病理生成鏈:肝失疏泄則氣滯,脾失健運則濕聚,二者相搏化爲濁邪;濁郁日久釀熱,熱壅血絡成毒,終致濁毒膠結、肝絡症瘕。此過程暗合【諸病源候論】"水毒搏結"之說,又與現代醫學肝星狀細胞活化致纖維化機制遙相呼應。
2. 臟腑傳變律:病位初在肝脾,久必及腎。肝鬱克脾土則升降失司,脾虛及腎陽則氣化無權,終成"三焦壅塞-水血互結"之惡性循環。李師特別指出,臨床所見多屬"肝病已傳脾"階段,此時當宗【金匱】"實脾"之法,更需參合東垣脾胃論思想。
3. 正邪消長觀:濁毒久羈必耗真陰、損元氣,形成"邪實愈盛-正虛愈甚"的病理反饋。此與【醫宗必讀】"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的論述一脈相承。

二、治則創新的四大法度
1. 化濁解毒:取法吳又可"疏利透達"之意,以藿香、佩蘭芳香化濁,黃連、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尤重運用田基黃、垂盆草等肝經專藥,使濁毒從三焦分消。
2. 攻補時序:急性期以"通"爲補,選用醋鱉甲軟堅散結而不傷正,三七粉化瘀生新;緩解期則遵"養正積自除"之理,常用黃芪、白朮培土榮木,枸杞、山茱萸滋水涵木。
3. 氣血水同治:以莪朮、丹參行血分瘀滯,大腹皮、茯苓皮利氣分水濕,更佐少量蟅蟲破血消症,深得【血證論】"調氣重在疏肝,治血毋忘理水"之奧義。
4. 防治傳變:對於無症狀攜帶者,創"扶正解毒方"(黃芪、葉下珠、虎杖等),既合"治未病"思想,又暗合現代免疫調節理論,體現"衷中參西"之妙。

三、臨證啟示
李師治療特色在於突破"見肝治肝"窠臼,建立"調肝-實脾-固腎"三級防禦體系。其運用茵陳五苓散化裁治療脾虛濕盛型、一貫煎加減治療肝腎陰虛型的經驗,尤顯"同病異治"的辨證精髓。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提出的"濁毒致纖維化"假說,爲中醫藥抗肝纖維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切入點。

結語:肝炎後肝硬化治療當把握"濁毒膠結"這一核心病機,在"化濁解毒"基礎上,靈活運用"扶正祛邪"的動態平衡策略。李佃貴教授的學術實踐,不僅豐富了肝病辨治理論,更啟示我們:面對複雜疾病,既要恪守"辨證求因"的傳統思維,也需具備"截斷扭轉"的現代治療意識。
沙坡 發表於 2025-7-8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肝炎後肝硬化之濁毒瘀虛病機與化濁解毒、攻補兼施治法

肝炎後肝硬化屬中醫『積聚』『臌脹』範疇,其病機錯綜複雜,總以『虛、濁、毒、瘀』四端爲核心。李佃貴教授深諳【內經】『濁氣害人』及【諸病源候論】『水毒致病』之論,結合現代醫學病毒、酒毒、飲食失節等病因,提出『濁毒內壅,肝脾同病』之辨治綱領,臨床以『化濁解毒、攻補兼施』爲法,療效卓著。今就其學術思想略陳管見。

一、濁毒瘀虛,病機互結
肝硬化之成,首責肝脾功能失調。肝失疏泄則氣滯,脾失健運則濕聚,氣滯濕阻日久,郁而化熱,熱壅血瘀成毒,終致『濁毒瘀』膠結。濁爲濕之穢濁,毒爲熱之極變,瘀爲血之凝滯,三者相互搏結,阻滯肝絡,久而形成痞塊。更因濁毒耗氣傷陰,肝體失養,遂致硬化。病至晚期,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則成『正虛邪實』之臌脹。李教授強調,此病『本虛標實』之性顯著,虛在肝脾腎,實在濁毒瘀,治療當標本兼顧。

二、化濁解毒,以祛邪實
濁毒爲致病之標,故治當以『化濁解毒』爲先。李教授常以藿香、佩蘭、蒼朮芳香化濁;黃芩、黃連、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丹參、赤芍、三七活血通絡。尤重『通腑泄濁』之法,取大黃、虎杖導濁毒從下而出,契合吳鞠通『逐邪勿拘結糞』之論。然攻邪須防傷正,故佐以白朮、茯苓健脾滲濕,固護中州。此即『祛邪不忘扶正』之妙。

三、補虛固本,以復肝用
肝硬化患者多見氣血兩虛或陰虧陽損,故後期當以『補虛』爲要。李教授推崇張仲景『見肝傳脾』之說,主張『調中氣以和肝木』。脾虛者,以四君子湯加黃芪補氣;陰虛者,以一貫煎養肝柔絡;陽虛水停者,以真武湯溫陽利水。更妙在善用鱉甲、牡蠣軟堅散結而不傷正,體現『攻補兼施』之旨。

四、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針對B肝病毒攜帶者,李教授強調『治未病』思想,主張早期干預。一則健脾益氣以強免疫,如黃芪、靈芝之屬;二則疏肝解郁以調氣機,如柴胡、鬱金之類;三則清熱解毒以抗病毒,如葉下珠、板藍根等。通過調理體質偏性,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傳變鏈條,實得【金匱要略】『上工治未病』之真諦。

結語
李佃貴教授之治法,融貫『化濁解毒以祛邪,補益肝脾以固本』兩大原則,既承【內經】『厥陰不治,求之陽明』之訓,又參現代醫學抗纖維化之長,堪爲中醫治療肝硬化之典範。然病機萬變,臨證尤需辨證精準,方能效如桴鼓。學者當於此深思而篤行之。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