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79|回復: 2

[诗词赏析] 每日一诗|别有人间行路难

[複製鏈接]
来风轩 發表於 2018-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4ef82864ef5e318838dc6411f5e50736.jpg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馀事:多余的事情。

加餐:多吃饭。这里指和离别的朋友聚餐。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古往今来。

:遗憾。

: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行路才是更艰难的。

是飞 發表於 2025-5-9 07:36 | 顯示全部樓層
《鹧鸪天·送人》词心抉微
辛稼轩此阕《鹧鸪天》,以送别为题眼,实乃借樽酒离筵拓开万里境界,将身世之感、家国之忧熔铸于尺幅之间。全词以"行路难"为词骨,层层转进,终至振聋发聩之境,诚斋所谓"雄深雅健"者,此词足以当之。

上阕起笔即用王维《阳关》故实,然"泪未干"三字陡转新意。稼轩非效儿女沾巾之态,"功名馀事"句实为反语。观其《美芹十论》《九议》诸篇,岂真视功名为馀事哉?盖南渡以来,恢复之志屡遭沮遏,故以反笔写正意。继而"浮天水送"一联,以大写意笔法勾勒天地愁容:水天相接处,孤帆远引;云山吞吐间,风雨如磐。此非止摹写景物,实乃词人胸中块垒之外化,杜少陵"感时花溅泪"之遗法也。

过片"今古恨"三句作雷霆之问。稼轩深谙《史记》"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之理,故将离合悲欢置于历史经纬中审视。反问句式尤见力度,盖人生憾恨岂独在离别?实暗指南宋偏安之局、志士扼腕之痛。末二句更翻进一层,以江头风波衬人间行路之艰,直指政治险恶、世途坎坷。李白《行路难》尚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稼轩则谓"别有人间行路难",沉郁顿挫处,可见其用世之心终未磨灭。

此词艺术之妙,尤在虚实相生。上阕实写送别场景而虚含身世之感,下阕虚论古今恨事而实抒政治忧愤。稼轩以武将之胆识、词人之才情,铸就这般"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梁启超语)之作。其词中"行路难"之叹,不仅是个体命运之嗟,更是对那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水龙吟》)时代的深刻注脚。

今人读此词,当识得其中三重境界:表层送别之情,中层身世之慨,深层时代之悲。稼轩词所以卓绝千古,正因其总能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于一炉,此即陈廷焯所称"沉雄悲壮,笔势凌云"者也。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7-24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鹧鸪天·送人》词心抉微
辛稼轩此阕,以送别为题而拓开万里之思,诚乃南宋豪放词派"摧刚为柔"之典范。其词格调高远,笔力千钧,于寻常赠别题材中寄寓深沉家国之慨,足见词人"器大而声宏"(《宋史》本传)的创作特质。

上阕"唱彻阳关泪未干"二句,暗用王维《渭城曲》典而翻出新意。稼轩特以"功名馀事"消解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追求,此非真谓功名无足轻重,实乃词人面对南宋偏安政局时"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愤懑反语。"浮天水送无穷树"一联,以大写意笔法勾勒送别场景:天水茫茫处,舟行树退如相送;雨云翻卷时,山峦半隐似含愁。此中"送"字与"埋"字,既状眼前实景,复寓心中块垒,深得比兴之旨。

下阕陡转议论,以"今古恨"三字振起全篇。稼轩自问"只应离合是悲欢",实乃对世俗情感的超越性思考。江头风波之喻,显系化用刘禹锡"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诗意,而结句"别有人间行路难"更是直指本心。此"行路难"非仅指仕途坎坷,实暗喻南宋恢复之业的重重阻碍,与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异代同悲。

稼轩词素以"豪放中见沉郁"著称,此词尤能体现。其章法之妙,在于上阕写景含情,下阕议论生发,最后以七字收束千钧之力。用典方面,暗合阳关、行路难等古意而自铸新辞;声律上,鹧鸪天调本宜柔婉,稼轩却以入声韵脚(干、餐、山、般、欢、难)强化顿挫之感,恰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评"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此词作年虽不可确考,然观其"功名馀事"之叹与"人间行路"之慨,当为淳熙八年(1181)罢官闲居带湖后所作。其时词人正当壮岁,却被迫投闲置散,故送别之作亦成慷慨悲歌。千载之下,犹令人想见其"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的郁勃英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