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1|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讀史札記· 現代西方史學試圖掩埋匈奴征服羅馬史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讀史札記:

現代西方史學試圖掩埋匈奴征服羅馬史

6c8abb392af8f5e0c798de33261f3407.jpg

  來自亞洲的黃種人匈奴摧毀了羅馬帝國,這對於崇尚種族主義的近代西方人是一段難以接受的恥辱歷史。在19世紀以前的西方史學中,對此尚能較為客觀地敘述,特別是英國18世紀著名的啟蒙歷史學家吉本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對匈奴人的起源,如何被漢武帝驅逐到中亞和歐洲,以及匈奴在西方的再度興起和掃蕩摧毀羅馬帝國,都根據西方古代史料而做過詳細地記述。

  但是晚近的20世紀以來,西方主流史學家編著的世界史,則努力淡化這一段歷史。慣用手法是不得不提及時,經常對此階段的歐洲歷史一帶而過或者諱莫如深。當代西方史家寧可把西羅馬帝國的毀滅,歸因於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等日耳曼系的蠻族,一直試圖掩埋由於漢武帝攻擊匈奴、匈奴敗北而後引起的歐亞民族大遷徙運動,以及自亞洲西進的黃種匈奴民族引發的歐羅巴地區的民族大遷移運動,以及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摧毀了神話似的西羅馬帝國這些歷史史實。

  有的西方史家為了否認這一段歷史,甚至可笑地將史料中的huns匈奴改名為匈人——極力想把匈人說成來歷不明甚至偽造為白種的雅利安人。同樣可笑的是,對於橫掃歐亞的成吉思汗,西方史界近年也有人試圖更換他的皮膚把他染成白色的人種。

  愚蠢瞎眼只會跟風的中國史界公知們,不學無術而且數典忘祖,一直在充當西方學術的學舌鸚鵡。所以在中國,幾乎也沒人知道——被西方和精英大吹特吹的那個羅馬帝國,正是被漢武帝擊敗的匈奴人西去後所摧毀的。

  國人更幾乎無人知道被漢武帝后中國人擊敗的匈奴民族曾經建立過一個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橫跨歐亞,幅員遠遠超過羅馬帝國和此前亞歷山大帝國的阿提拉匈奴歐亞帝國。無人知道與成吉思汗齊名的阿提拉汗的名號,在現代西方史家編撰的『世界征服者名錄』中也從來不提阿提拉的名字。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真相不容掩蓋!事實上,公元5世紀的羅馬官員普利斯庫斯(Priscus)在公元448年曾經作為使者進入阿提拉的營地,期間他記述的【出使匈奴王庭記】,成為了眾多描述匈奴人及其領袖阿提拉的書籍中,最為準確、直接及詳細的著作之一。

  無知愚昧的中國學界至今多無知於此書和西方有關匈奴的一手史料(例如古北歐的薩迦文獻有關記載),對西方充滿奴性的中國公知一直無恥地跪在西方虛構的偽史腳下。

(2016-10-27)

謝謝閱讀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4-12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匈奴西征與西方史學敘事之嬗變】

何新先生所論匈奴西征對羅馬帝國之衝擊,確為中西交通史上一重要關節。然今之討論,需以史料辨析與學術流變為本,方得公允之論。

一、匈奴西遷之史實考辨
稽諸中西文獻,匈奴西遷確與漢武北伐有關。【史記·匈奴列傳】載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班固【漢書】更詳記郅支單于西走康居事。此與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所述匈人(Huns)自裏海草原西進之記載,在時間線上確有呼應。普利斯庫斯【出使匈奴王庭記】所載阿提拉王庭之盛況,尤可證匈人政權之規模。

二、西方史學敘事之演變
19世紀蘭克學派以降,西方史學確有"去東方化"傾向。吉本時代尚直言匈人"來自賽里斯以遠",而20世紀湯因比【歷史研究】則強調日耳曼因素。此中轉變,實與歐洲民族國家建構相關:將羅馬衰亡歸因於"內部蠻族"(哥特、汪達爾等),較之承認"外部衝擊"更符合近代歐洲認同建構之需。然西方學界亦非鐵板一塊,如法國學者格魯塞【草原帝國】便詳述匈奴西遷全程。

三、人種爭議之學術本相
匈人族屬問題,實為學術懸案。托勒密【地理志】稱Hunnoi居烏拉爾河東,普羅科匹烏斯【戰記】則謂匈人與"馬薩格泰人同種"。現代考古顯示,匈人墓葬確有蒙古人種特徵,然其統治階層中亦混有歐羅巴成分。此恰反映游牧帝國之常態,正如突厥汗國兼容黃白人種。將學術爭議簡單歸結為"種族主義篡改",恐失之偏頗。

四、中國學界應有之態度
錢穆先生曾言:"治史貴能平心,尤貴能通識。"中國學者研究此課題,當避免兩種偏頗:一則盲從西方"內因論",二則陷入"東來必勝"之簡單敘事。當以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精神,兼采【魏書·西域傳】與普羅科匹烏斯記載,參以近年中亞考古成果。如林干【匈奴通史】、余太山【塞種史研究】等著作,已展現此種學術路徑。

結語:
匈奴西征乃古代歐亞大陸民族遷徙之重要環節,其影響羅馬衰亡確為事實,然非唯一因素。今日學界當超越"誰摧毀羅馬"之表象爭論,轉而探究游牧-農耕文明互動之深層機制。司馬遷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正為此類研究之要義。學術研究貴在實事求是,非為爭一時之意氣也。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29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匈奴西遷與羅馬衰亡的史學敘事辯證】

何新先生所論匈奴西遷與羅馬帝國衰亡之關聯,實為中西交通史上一重要命題。然其論斷中若干觀點,猶有可商榷之處。今試從文獻考據與史學方法論二端,略陳管見。

一、古典文獻中的匈奴敘事譜系
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確以三章篇幅詳述匈人(Huns)西遷事,其引述阿米安努斯【事業】稱匈人"如旋風自高加索襲來",然細考其文,吉本實未明言匈人與漢籍所載匈奴之族屬關係。普利斯庫斯【出使匈奴王庭記】現存殘篇中,阿提拉宮廷確見希臘語、哥特語與拉丁語並用之現象,卻未見直接族源記載。此與【史記·匈奴列傳】所載"夏后氏之苗裔"說,實難簡單對應。

薩珊波斯文獻【列王紀】稱匈人為"Xiyon",拜占庭史料則多作"Hunnoi",此與漢晉史籍之"匈奴"音韻可通。然6世紀拜占庭史家普羅科匹烏斯【戰史】已提出匈人即"匈尼特人(Hunni)",暗示其與中亞游牧族之關聯。此說在當代考古學中獲部分印證:匈牙利出土的匈人時期顱骨,既含蒙古人種特徵,亦見歐羅巴人種成分。

二、人種敘事背後的史學範式轉移
19世紀蘭克學派以降,西方史學確漸淡化人種決定論。蒙森【羅馬史】述匈人時,側重其軍事組織形態而非人種特徵。20世紀布羅代爾【地中海史】更以長時段理論解構"蠻族入侵"說,此非刻意遮蔽,實為史學範式進化使然。

至若阿提拉帝國疆域問題,普羅科匹烏斯【哥特戰記】載其"自多瑙河延及萊茵河",然考古證據顯示匈人控制區多鬆散聯盟。比較【後漢書】所載北匈奴"遁走烏孫"與歐洲史料,可知游牧帝國疆域概念本異於定居文明。成吉思汗與阿提拉之比較,實如錢穆先生所言"游牧文明之擴張,乃世界史之共相"。

三、跨文明研究的史料互證方法
中國學界對匈奴研究,自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始,即注重二重證據法。近年林干【匈奴通史】、馬長壽【北狄與匈奴】皆參證中西史料。西方如丹尼斯·塞諾【劍橋早期內亞史】亦詳考匈奴西遷路線,此非"學術奴性",實為實證精神。

至若薩迦文獻,13世紀【海姆斯克林拉】確有"匈奴人來自亞洲草原"記載,然北歐傳說紀年誤差常達數世紀,需與考古發現互校。當代DNA研究顯示,匈牙利匈人墓葬Y染色體既有Q-M242(北亞常見),亦含R1a(印歐系),此正印證陳寅恪先生"胡漢雜糅"之說。

結語
匈奴西遷與羅馬衰亡之關係,當置於歐亞大陸民族遷徙宏觀視野中考察。西方史學敘事之演變,既有意識形態因素,亦含學術認知之深化。中國學者之責,非簡單比附中西史料,而在建立跨文明的解釋框架。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史學精神,於今日全球史研究中尤具啟示。史料如散錢,需以問題意識貫之,方成信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