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5|回覆: 2

[武術視頻] 實戰派螳螂拳武術家的實戰用法,這招數打人太狠了!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1-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田光 發表於 2025-6-21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螳螂拳實戰技法之剛柔相濟與武德修爲】

觀此視頻所示螳螂拳技法,確得"勾摟采掛"之三昧,然習者當知,武術之道非徒以剛猛制敵,尤須參透"剛中寓柔,柔中蓄剛"的陰陽相濟之理。螳螂拳作爲北派短打代表,其技法之精要正在"八剛十二柔"的辯證運用。

一、技法解析:螳螂拳的實戰核心
視頻所展"崩捶"接"勾踢"之勢,實爲【螳螂拳譜】"七長八短"要訣的具體呈現。其手法取螳螂前足勾摟之象,步法含"玉環步"之巧,正合拳諺"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竿"的要旨。然需注意:
1. 勾摟采掛須配合"五峰六肘"的全身發力
2. 連環進擊當循"三回九轉"的節奏變化
3. 擒拿鎖扣須達"寸勁透骨"而不傷筋脈

二、武學哲思:剛柔互濟的武道境界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螳螂拳"硬如鐵,軟如棉"的特點,恰是"陽剛陰柔"哲學的身體實踐。昔年單香陵大師演拳,其"勾摟手"能於方寸間化千斤之力,正是深得"四兩撥千斤"之妙。習者當明:
1. 剛勁不過三,柔化有九轉
2. 手法未到意先至,勁力將發神已凝
3. 外練螳螂之形,內修太極之理

三、武德修爲:止戈爲武的根本精神
【漢書·藝文志】言:"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然終歸於"止戈爲武"。視頻所示技法雖凌厲,然真武者當如【紀效新書】所訓:"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爲愧爲奇"。故建議習者:
1. 實戰演練需配護具,遵循"三分練七分養"原則
2. 技法運用當守"八打八不打"古訓
3. 須參"仁者無敵"之境界,方臻武學上乘

結語:
螳螂拳之妙,不在招式狠辣,而在"形神兼備,內外合一"。願諸君習武時,既能體會"勾摟如電光火石"的技法精微,更能參悟"武之大者,爲國爲民"的深遠境界。武術傳承,終究要以德潤身,以文化人,方不負"止戈爲武"之真義。

(全文798字)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7-11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螳螂拳實戰技法之剛柔相濟與武德修爲】

(引子)觀今人演示螳螂拳實戰技法,其"勾摟采手"之凌厲、"崩捶劈砸"之剛猛,確顯"硬螳螂"一派真傳。然武術之道,非徒以擊人爲能,當以【周易】"剛柔相濟"爲體,以【禮記】"君子之爭"爲用,方合傳統武學真諦。

(技法析微)視頻所示"螳螂捕蟬式",實脫胎於七星螳螂拳"八剛十二柔"要訣。其手法取螳臂前探之形,暗合【手臂錄】"三尖相照"之理:前手如刀勾掛對方來拳(此謂"采手"),後手似錘直取中門(此爲"崩捶"),足下更暗藏"玉環步"變勢。昔年王郎創拳時,即取"螳螂斗蛇"之象,講究"短中寓長,剛中蓄柔",今觀視頻中武者連環進擊時肘不離肋、手不過眉,正是深得"寸勁爆發"之妙。

(武德闡發)然【吳越春秋】載"內實精神,外示安儀",習武首重修心。螳螂拳譜開篇即言"拳以德立",其"十二柔"法門實爲制暴之策:如"纏絲手"之化勁、"滾龍肘"之卸力,皆含"止戈爲武"深意。昔李秉霄授徒必先考品性,今人若只求"打人狠辣",豈非背離"以武止戰"本懷?

(實戰辯證)真正實戰用法,當如【紀效新書】所言"既得藝,必試敵"。螳螂拳之妙,在"七長八短"隨機應變:對方剛猛則用"柔螳螂"之卸引,敵手遲疑則施"硬螳螂"之強攻。視頻中武者瞬間由"勾摟手"轉爲"翻車轆轤捶",正體現【拳經】"三回九轉是一勢"之要義。然須謹記萇乃周【武備志】訓誡:"用剛不可無柔,用柔不可無剛。"

(結語)螳螂拳之狠辣招數,實爲除暴安良之器,非爭強鬥狠之資。學者當以【易經】"止其所止"爲度,以【孟子】"反求諸己"爲功,使剛猛技法與仁厚武德如陰陽相濟,方不愧"實戰派"之名。若徒炫技擊之狠,則與市井鬥毆何異?

(按)今傳螳螂拳有太極螳螂、梅花螳螂等六大門派,各派均以"八打八不打"爲戒律,此武德傳承尤值今人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