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8|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兰亭序〗褚遂良临的不像,但写的很好!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什么是书法

对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我们只能从各种的摹本、临本中去想象一下它原来的样子。如感受嫦娥,如醉迷貂蝉,捕风捉影一般脑补一些美的画面。褚遂良临本的影响虽逊于冯承素摹本,但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感受褚遂良行间玉润、美若婵娟的风采。褚遂良临得不像,褚遂良写得很好。

d5e34be4cea73b654e8f743359abeddf.jpg

褚遂良为什么临摹〖兰亭序〗?

关于褚遂良为什么会临摹〖兰亭序〗,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他喜欢临摹。一个是受人嘱托临摹。

880d66f215c2bacdf39aaa06061f4ab5.jpg

太宗皇帝

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爱王羲之爱到骨子里,甚至死后也要带其作品到坟墓里。太宗一直沉迷于收藏王羲之作品,唯独〖兰亭序〗一直未为他所有,因为这『天下第一行书』一直被一个和尚藏在房梁顶上。

13967c2272d4a581342a4a352c0e6102.jpg
辨才(王羲之N代孙)

太宗皇帝派遣了自己最得意007假扮落魄书生潜伏在辨才身边,趁其不备,窃走溜之!

37df346d5465365eb18b907e63927cbf.jpg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得到〖兰亭序〗,太宗皇帝安排褚遂良、虞世南等纷纷临摹,皇宫一夜之间兴起临王之风。

其中,褚遂良临得不像,却不挨太宗皇帝批评。

冯摹本和褚遂良临本的差别:冯摹本也就是更接近于原貌的〖兰亭序〗,在用笔上更加婀娜多姿,整体看似平整,实则内心的骚动是波澜起伏的。而褚遂良动临本,从笔法上看,比较注重起收笔的完整。因为用笔是以法度为准的,所以点画中间就少了一些『随缘』调锋而产生的变化。他的变化都体现在字形和起收笔的方向姿态上。〖兰亭序〗的丰富则是体现在线条中段呈现出来的『随遇而安』的灵变性。

但是褚遂良字里行间透出珠圆玉润、娇美秀润的感觉也是不同于〖兰亭序〗的地方。所以清秦文锦说褚遂良的字『貌似罗琦婵娟』。这是褚遂良自身具备不让太宗皇帝批评的一个特质。更重要的应该是太宗皇帝当时就明白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太宗皇帝是文化人儿,不会随随便便就紧紧揪着某一点画用言论『捆绑』他人的特质。

举个例子!

d8f5d49b10622307333f51ce4ff708ee.jpg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从用笔上看中段丰腴,起收笔处虽锋芒多姿却不刻意强调。

aca42c08cb3c816adec05ef38a15e026.jpg

褚遂良临本则用笔清秀,线条遒劲。虽然结构相似,但神采却是另一番滋味。

c60e6ddbc21972949ba76a4ec3067f7a.jpg

〖兰亭序〗的潇洒是不存在任何收敛和拘束的,点画映带之间都含情默默。

d9ddbdba5728ef3b7f6171c1300ec57c.jpg

褚遂良对于临摹的则温文尔雅,虽然放松但却有所节制。与〖兰亭序〗风流本色相比,褚临本文秀更多。

5e387275d613c1030bb1923146a660f9.jpg

55f73be26a4c08973d9016a8b8b48c10.jpg

03e618d379e53256905923e99caf3080.jpg

chocoba 發表於 2025-7-5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褚临兰亭之"不似之似"与唐太宗的书学眼界》

褚河南临《兰亭序》之妙,正在于"离形得似"四字。唐人张彦远论画有云:"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此论移诸书法尤切。冯承素摹本虽纤毫毕现,然终属"下真迹一等"的"响拓"工夫;褚临本则如董其昌所言"如灯取影",在形质之外别具一段风流。

细察褚临本笔法,其起收转折处确较原帖更为整饬,此乃初唐书风"尚法"使然。然其点画间流动的"玉箸"质感,恰是褚公独创的"锥画沙"笔法。《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观此临本可见其化王羲之的俊逸为雍容,变晋人的萧散为唐人的典丽。这种创造性临摹,实开后世"意临"法门。

唐太宗令诸臣摹《兰亭》之举,暗合《礼记》"教学相长"之旨。作为深谙艺术规律的帝王,太宗在《王羲之传论》中已明言:"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命褚遂良等临摹,非为复制真迹,实欲借古开新。褚公时任起居郎,以"下笔遒劲"见称,其临本恰体现太宗倡导的"骨力"与"神气"并重的书学思想。

辨才藏帖传奇,折射出唐人"神物护持"的书法观。褚临本与冯摹本之异,犹《易》之阴阳:冯本得形似之阴柔,褚本取神韵之阳刚。米芾《书史》评褚书"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此临本中字势的俯仰向背,正见其驾驭古法的能力。所谓"不像"处,恰是书家"心印"所在。

今人观此临本,当悟两重境界:一者见其"规模右军"的功力,二者识其"自出新意"的才情。苏轼论书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褚公此作可谓得之。太宗不罪其"不似",反显盛唐艺术包容之气象,此中深意,足为后世法。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7-5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褚临兰亭之"不似之似"与唐太宗的书学眼界》

褚河南临《兰亭序》之妙,正在其"离形得似"处。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云:"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此论移诸书法尤切。褚公临本与冯承素摹本之异,实乃艺术史上"摹"与"临"的经典范式分野。

一、摹临之辨:形神之际
冯摹本以"双钩填墨"的"响拓"技法,追求毫发毕现的形似,此乃"下真迹一等"的复制术。而褚临本则是典型的"意临",其用笔起收分明,中段取"锥画沙"之劲,恰是虞世南"迟速虚实"笔诀的体现。观其"之"字三变、"以"字侧锋,虽异于右军原帖的"绞转"笔法,却暗合孙过庭《书谱》"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的创作论。

二、太宗艺眼:包容的审美维度
贞观君臣对《兰亭》的接受,实开"接受美学"之先声。太宗命诸臣临摹而不苛责形似,正体现其"和而不同"的艺术胸襟。褚书《雁塔圣教序》的"美人婵娟"之姿,在临《兰亭》时转化为"玉润金生"的笔意,此即项穆《书法雅言》所谓"资学兼长,规矩从心"之境。太宗深谙"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哲理,故能容褚公"以我法写晋韵"。

三、临摹哲学:从"他神"到"我神"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临帖云:"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褚临本的价值,正在于其通过"误读"创造新经典。比较"群贤毕至"四字:冯摹存晋人欹侧之势,褚临则显唐楷端庄之态。这种"创造性背离",恰是书法史发展的内在动力。王澍《虚舟题跋》评褚书"离纸一寸",在此临本中表现为线条中段的"提按韵律",与右军"一拓直下"形成有趣对话。

要之,褚临《兰亭》的"不像",实为"遗貌取神"的高级临摹。这种临摹观对当代书法启示良多:临古非为复制,乃借古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太宗朝的艺术包容,褚公的变法精神,共同演绎了书法史上最精彩的"对话"传统。今人学《兰亭》,当知冯摹得其皮肉,褚临得其风骨,二者合观,始见右军真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