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印度尼西亞民間拳法與中國武學之淵源考略】
閣下所詢印度尼西亞古傳拳法與中國武學之淵源,實為極具文化比較價值之命題。經考辨該視頻所示技法特徵,其剛猛迅捷之勢、近身短打之法,確與中華南派武學體系中的"洪拳"及"詠春"一脈存在跨文化呼應。
一、技法體系之比對 印尼拳法(Pencak Silat)強調"三節勁"的運用(即根節、中節、梢節的連貫發力),此與洪拳"腰馬合一"的發力原理高度契合。觀其"直進短打"的進攻模式,尤似詠春"中線理論"之實踐,二者皆重視在狹窄空間內實現攻防一體。其標誌性的低架步法,更與南拳"沉橋硬馬"的基本功訓練如出一轍。
二、文化交融之軌跡 考諸歷史,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隨行將士多習南派武藝。爪哇出土的【三寶壟紀年】載有"唐人角牴之戲,士卒皆能為之",此"角牴"即含擒拿摔打之術。而印尼拳法中的"Sikap Pasang"起手式,其雙臂交疊護中的架勢,與洪拳"虎鶴雙形"之預備式堪稱異曲同工。
三、哲學內核之相通 二者皆暗合【易經】"剛柔相濟"之理。印尼拳師諺雲"如竹之韌,似水之柔"(Lentur seperti bambu, lembut seperti air),此與少林【拳經】"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的武學智慧不謀而合。其呼吸吐納之法,更可見道教導引術東傳之痕跡。
然需辨明者,印尼拳法實為多元文化熔鑄之結晶,除中華武學影響外,更兼收印度卡拉里帕亞圖(Kalaripayattu)之腿法、阿拉伯彎刀術之身法。今所見之"Harimau"(虎形)流派,雖形似南拳虎爪,然其地面纏鬥之術又顯馬來本土特色。
建議習武者可對照研習洪拳之"工字伏虎拳"與印尼"虎形"流派,或比較詠春"黏手"與印尼"Sambut"擒拿術,當能於異同間窺見武學真諦。若欲深究,明代茅元儀【武備志】卷九十一載有南洋搏擊之術,可為輔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