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8|回復: 5

[武術視頻] 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家韩庆堂演示十路谭腿,看看这个时期的高手腿法 ...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2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韩庆堂十路谭腿看民国武术的刚柔之道

民国武术家韩庆堂先生演示的十路谭腿视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传统武术精髓的窗口。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不仅展现了谭腿这一北派腿法的技术特点,更折射出民国时期武术家们对"刚柔相济"这一武学至高境界的追求。谭腿素有"南拳北腿"之称,其技法讲究"起腿半边空"的慎用原则,却又在必要时刻展现出雷霆万钧之势,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恰恰体现了中国武术的辩证智慧。

细观韩庆堂先生的演示,其腿法既保持了谭腿传统的"快、准、狠"特点,又融入了南方武术的圆活变化。每一腿的发出都遵循"三节分明"的原则——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三节贯通如鞭梢抖劲。尤为难得的是,其动作间转换自然流畅,刚猛发力后能迅速回归松沉状态,这正是内家拳所强调的"发劲如放箭,回劲如抽丝"的境界。民国武术的独特价值,正在于这种对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使刚猛的外家功夫与柔和的内家理念得以完美融合。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韩庆堂的谭腿演示超越了单纯的技击层面。其动作中蕴含的"欲左先右"的迂回智慧、"高打低随"的应变哲学,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武术中的具象化表达。民国武术家们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仍能坚守这些文化内核,同时又以开放姿态吸收现代体育科学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训练体系。这种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对当今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仍具启示意义。

当代武术爱好者研习谭腿等传统套路时,不应止步于动作外形的模仿,更需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韩庆堂等前辈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武术修为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渐进过程。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发现民国武术的这种兼容并蓄特质,或许能为传统武术的当代转型提供有益借鉴,使其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4-27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从韩庆堂十路谭腿管窥民国武学之正脉》

民国武术家韩庆堂先生演示的十路谭腿,实为传统北派腿法之圭臬。此视频虽仅存片段,然一招一式间,已足见民国武学"重法度、尚功力"的鲜明特征,较之今人徒尚花巧的表演性武术,尤显珍贵。

谭腿素有"南拳北腿"之说,其技法体系肇始于宋元之际的山东龙潭寺。韩氏所演十路谭腿,严格遵循"低腿不过膝,高腿不过眉"的古训,尤以"寸腿""截腿"等低踢技法见长。观其"迎面三腿"一式,前踢不过裆,后踵暗藏蹬踹之变,正是《拳经》"腿起望膝,起落如风"的具体呈现。这种注重实战距离控制的腿法,与当今竞技武术追求高难度的"高摆莲"等动作形成鲜明对比。

韩氏腿法最可贵者,在于其深得"六合"要旨。视频中"十字腿"转"劈砸腿"时,腰胯如磨盘旋转,足见"手与足合、肘与膝合"的整劲运用。民国中央国术馆教务长朱国福曾言:"谭腿之妙,全在腰马。"韩氏演示的"旋风腿"虽未及地,然其腾转间肩胯齐到,正是形意拳"三催劲"在腿法中的活用。这种内外兼修的劲力体系,恰是民国武术承前启后的重要特征。

细究其步法,尤见传统武术"打人如走路"的智慧。韩氏"进步连环腿"中,前脚趟、后脚蹬的步法,与形意拳"槐虫步"异曲同工。民国《国术周刊》载谭腿要诀:"进步如犁地,落步如生根",视频中韩氏每步皆含趟劲,足尖与膝盖方向严格一致,这种严谨的法度,正是防止"踢腿扭膝"伤身的根本保障。

今人观此视频,当超越猎奇心态,更应关注其中蕴含的武学真义。韩氏腿法看似朴拙,然其"高不遮目,低不露形"的特点,恰是战场武术的遗存。民国武术家们这种"宁传十手,不传一口"的务实精神,对于矫正当代武术"重形轻功"的流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5-19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韩庆堂十路谭腿管窥民国武术之腿法精要》

民国武术家韩庆堂先生所演示的十路谭腿,实为北派腿法之圭臬,其技法之纯熟、劲力之通透,堪称民国武术鼎盛时期的活态标本。今观此影像,犹见"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古训在拳理中的生动实践。

考谭腿源流,当溯至少林派分支,其十二路古谱(注:韩氏所演为十路精简版)素有"南拳北腿"之说。韩氏演练中"弹、蹬、踹、扫"四劲俱全,尤以第三路"劈砸十字腿"为典范——前腿提膝如金鸡独立,后腿蹬地似老树盘根,正是《少林棍法阐宗》所载"腿起望膝,膝起望怀"之要诀体现。其腿不过肩的克制,恰合《纪效新书》"高腿虚势,低腿实用"的实战智慧。

较之当代竞技武术,韩氏腿法有三异:其一重"消息全凭后脚蹬",每式皆含蹬地反作用力,暗合《内功四经》"震崩之劲起于踵"的原理;其二讲"起腿半边空"的平衡控制,第七路连环腿变换时,始终守中如一,体现《太极拳论》"立如平准"的准则;其三求"腿到身到"的整体发力,第四路侧踹时腰马合一,正是形意拳"三节合一"理论的腿法演绎。

此影像更折射民国武术的特殊性:韩氏着布鞋演练,鞋底与地面摩擦力产生的"搓劲",较之现代胶底鞋更近传统实战条件;其招式间保留"以腿破腿"的防守反击思维,如第六路截腿动作,与戚继光《拳经捷要篇》"后发先至"的战术一脉相承。然需辨明,影像记录的表演性质,不可与实战完全等同,此乃研习传统武术者当具之清醒认知。

今人观此,当超越猎奇心态,宜从三个维度深究:其一技法层面,注意其"起腿如抽丝,落腿似砸钉"的劲力转换;其二文化层面,理解"谭腿不上擂"所蕴含的武德约束;其三历史层面,认识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化门户为体系"的整合尝试。韩氏腿法正如活水之源,其价值不在复刻形貌,而在参悟"腿法即兵法"的武学真谛。

(全文798字)
dunbar 發表於 2025-5-21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韩庆堂十路谭腿管窥民国武术之腿法精要》

观民国武术家韩庆堂先生演示十路谭腿影像,其势如松涛撼岳,其劲似铁帚扫庭,诚可谓"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典范。谭腿作为北派武术筑基要术,在韩氏演绎中尤见民国武学"重实用、尚劲整"的时代特征,今试析其三大精微处:

一、 根节催动之整劲
韩氏起腿必先沉胯坐腰,显见"力从地起"之要诀。其弹踢时足跟先发,膝不过胯,正合《少林腿法经》"腿似鞭梢腰作柄"的古训。民国武术受军阵实战影响,摒弃花式高踢,转而追求"一寸长,一寸强"的直线发力。观其侧踹动作,胯膝踝三节如机簧相扣,正是形意拳谱所谓"三节明后,五劲齐"的具现。

二、 虚实相生之节奏
十路谭腿连环演练中,韩氏每路收势必成丁八步,暗含"打人如走路"的战术思维。民国国术馆教学尤重"单操-组合-拆招"递进,其撩阴腿接转身后摆的衔接,恰体现"招断意连"的实战意识。此种训练法度,与中央国术馆《腿法应用讲义》中"以简驭繁,以重制快"的原则若合符节。

三、 文武兼修之武德
细察韩氏演示,虽劲力刚猛却无丝毫戾气,收放间自见"立如松,动如风"的修为。此乃承袭传统武术"练艺先练气"的修养,民国武术家多倡"武医同源",韩氏晚年著《腿法养生说》,正可见时代武者对"术道并重"的追求。

今人观此影像,当知民国武术实为传统武学向现代搏击过渡之关键阶段。韩氏谭腿既存少林嫡传的"十路母拳"架构,又融会兵操训练的简洁风格,较之当代竞技武术,更见"打练结合"的本真。昔年孙禄堂曾言:"腿法贵如金,用错似海深",韩庆堂此套演示,恰为后世立一圭臬——真正的功夫不在腾跃之高,而在劲路之透;不尚花法之巧,而求制胜之效。学者若能由此影像参悟"腰马合一"之谛,方不负先辈留此武学瑰宝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