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7|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白蕉講書法工具,講得很透徹!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房四寶

書法的工具,不消說,便是文房四寶了—紙、墨、筆、硯。平常講到四寶,總是說湖筆、徽墨、宣紙、歙硯。這是因爲那些地方的人,從事於做那些工業,出產多,品質好,應用最普遍而著名的緣故。並非說國內除四地之外,不產紙墨筆硯。

89f3cf4cd140726c7f8cd838ea7477de.jpg

初學寫字,大楷用淺黃色的原書紙(七都紙),小楷用毛邊、竹簾或白關紙。總之,寧使毛些、黃糙些,不必求純細、潔白,白報紙、有光紙等,均不相宜。至於水油紙,等於古代的所謂硬黃紙,那是摹寫所用。廢報紙可以拿來利用習榜書。初學字的毛病是滑,所以忌用光滑而不留筆、不吸墨的紙類。

我國書畫家所用的紙,大別爲生紙、熟紙兩大類。生的紙,紙性吸墨;熟的紙,紙性不吸墨。普通所用白紙,因爲出於安徽宣城,所以統稱宣紙。其名目有六吉單宣、夾貢等,都屬於生紙。煮硾、玉版則歸入熟紙類。其他如冀北遷安縣所出之遷安紙,有厚、有薄、有黃、有白。它的質料多棉,近高麗繭紙,俗名皮紙,亦名小高麗。北方人用厚的一種來糊窗,其實於書畫皆相宜,不過質地稍粗而已。倘使把它改良了應用,一定很出色的。又福建紙極細潔,但較薄些,拿來寫字作畫也很好,就是因爲交通關係,江南較少見,以上亦屬於生紙。

209fd0aa9b2f346ba5d5c7cada6f125a.jpg

至於像蠟箋、粉箋、冷金箋、扇面紙等礬過的或拖色的可統歸爲熟紙。熟紙光潔而多油,落筆前須經揩拭過。礬重的,往往毛得不吃墨。國外產品,如高麗紙,古名繭紙,拿來作書作畫,落筆皆很舒服,堅韌經久,向來視爲珍品,但現在出品的已不及從前。另有細薄的一種,從前用來印書的,現在已不見了。日本紙極有佳品,惟質地稍鬆脆,不經久,流通亦少。至於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箋紙,像唐代的薛濤箋、宋代的澄心堂紙、元代的羅文紙、明末的連七奏本大箋等,現在絕跡了(羅文、奏本市上所有,但紙質已非)。便是清代的各種仿古箋,現在也很少見到,頗是名貴。

b4778c1c78f139926484922819f8b98f.jpg

書畫家對於紙的考究,自與其他三種工具相同。倘使心手雙暢,紙墨相發,興會便亦不同。若不得佳紙,即使有好硯磨好墨,好筆好手,仍爲之失色。【筆道通會】云:『書貴紙筆調和,若紙筆不稱,雖能書亦不能善。譬之快馬行泥澤中,其能善乎?』孫過庭以『紙墨相發』爲一合,『紙墨不稱』爲一乖。而又曰:『得時不如得器』,可見其關係之重要了。

e935d7b7062813e928d94edeae07f466.jpg

墨的大別也爲二類:一種是松煙;一種是油煙。普通的都是油煙,油煙墨書畫都相宜。松煙墨僅宜於寫字,但墨色雖深重卻無光澤,並且一著了水容易滲化。科舉時代用以寫卷冊,取其烏黑。自從海通之後,制墨都用洋菸,便是煤煙。制煤者貪價廉工省,粗製濫造,雖在初學者無妨採用,但品質粗下,實不宜書畫。

古代制墨,每代都有名家。但到了現在,明以前的已不可見了。明代如程君房、方於魯諸人的制墨,現在尚得看見,惟贗品每多。又古墨原質雖好,倘使藏得不好,走膠或散斷之後,重製亦便不佳。有些有古墨癖好的人,喜歡收藏,但自己既不是用墨的人,又不能『寶劍贈烈士』,只是等待其無用而已,實是可惜。目下乾隆時的好墨可應實用,頗爲難得。至乾隆以前,保藏不好的已不堪應用了。

053f0391c069ad56e1f7e95ef64b31c2.jpg

古墨堅緻如玉,光彩如漆。辨別古墨的好壞,【墨經】上有幾節論得很精:『凡墨色紫光爲上,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爲下。』凡光與色不可廢一,以久而不渝者爲貴,然忌膠光。古墨多有色無光者,以蒸濕敗之,非古墨之善者。黯而不浮,明而有艷,澤而有漬,是謂紫光。凡以墨比墨,不若以紙試墨,或以硯試之、以指甲試之皆不佳。凡墨擊之,以辨其聲:醇煙之墨,其聲清響;雜煙之墨,其聲重滯。若研之辨其聲,細墨之聲膩,粗墨之聲粗,粗謂之打硯,膩謂之入研。

f44382304516330d1bec93d3ad39de6d.jpg

凡墨不貴輕,語曰:『煤貴輕,墨貴重。』今世人擇墨貴輕,甚非。煤粗則輕,煤雜則輕,春膠則輕,膠傷水則輕,膠爲濕所敗則輕,惟醇煙、法膠、善藥、良時,乃重而有體,有體乃能久遠,越久越堅。普通墨的最大壞處,是膠重和有砂釘。膠重滯筆,砂釘打硯。以光彩辨古墨好壞的方法,也可應用到市上較好的墨。還有一種辨別墨質的方法:用辨別墨質粗細的方法辨別好壞。便是磨過之後,干後看墨上有無細孔,孔細孔大,亦可分別它們的精粗。

磨墨用水,須取清潔新鮮的。磨時要慢,慢了就能細,正像燉菜時須用文火一樣。古人論磨墨說:『重按輕推,徐徐盤旋。』又說:『磨墨如病。』真形容得很妙。

3db54fc2aea26678ad85eefbfe299d92.jpg

作書用墨,歐陽詢云:『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但古人作書,沒有不用濃墨的,不過不是絕濃。又宋代蘇東坡用墨如糊,他說:『須湛湛如小兒睛乃佳。』明末的董思翁以畫法用墨,那是用淡的,初寫時氣馥鮮妍,久了便黯然無色。不過他的得意作品,也沒有不用濃墨的。行、草書的用墨與真書不同,孫過庭的【書譜】上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姜白石的【續書譜】上說:『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這一方面是筆勢上的關係。

c5dc791903d1c0c14eedd89147c6fa04.jpg

筆的分類,大別可分爲三類,即硬、軟和適中。拿取材來說,在取用植物方面的有竹、棕和茅。在取用動物方面有:人類的須及胎髮;獸類的有虎、熊、猩猩、鹿、馬、羊、兔、狐狸、貂、狼等的毫毛及豬鬃、鼠須;禽類方面的有雞、鴨、鵝、雉、雀之毛。拿竹、棕、茅、須、發、雞、鴨、鵝、雉、雀毛來制筆,都不過是作爲好奇,或務爲觀美,既不適實用,自然也不會通行。所以講到一般的筆材來源,只在獸毛了。

軟筆只有羊毫一種。除羊毫以外,虎、熊、猩猩、馬、鹿、豕、狐狸、狸、貂、狼等毫毛及豬鬃、鼠須等都屬於硬的一類。不硬不軟的一類,便是羊毫和兔、狼等毫的一種混合製品。社會上一般所用的筆,大概不外乎羊、兔、狼毫三種,現將較爲通用的各種獸毛分別說明如下:

熊毫:硬性次於兔毫,可寫大字榜書。

馬毫:只可制揸筆,寫榜書用。

豬鬃:每根劈爲三或四,可以寫尺以外字。

兔毫:俗稱紫毫,最大可寫五六寸字。

鼠須:功用同兔毫,近代有此筆名,無此實物。其實即貓皮的脊毛。

狼毫:狼毫即俗稱黃鼠狼的毛,大者可寫一尺左右的字。

鹿毫:略同狼毫,微硬。

狐狸毫:【博物志】蒙恬造筆,狐狸毫爲心,兔毛爲副。

狸毫:唐書歐陽通以狸毛爲筆,覆以兔毫。

羊毫:羊須亦制揸筆,只宜於榜書,爪鋒書小字。

自唐以前,多用硬筆,取材狸、兔、狼、鼠。羊毫雖創始於唐,它的行盛,當始於宋代。

ef1265ee30828f7be60c36f92d5c2af4.jpg

取獸毛的時節,必須在冬天。獸毛的產地,北方又勝於南方。因爲冬臘的毛,正當壯盛時期。北方氣候寒冷,地氣高爽,故毛健而經用。南方多河沼,地卑氣潤,毛性柔弱易斷。

『尖、齊、圓、健』,是筆的四德。制筆每代有名家,論制筆的,唐代有柳公權一帖,頗爲扼要。包世臣的【記兩筆工語】很精闢。

普通臨習用筆,須開通十分之五六,用過後必須洗滌。洗滌時,不可使未開通的十分之四五著水,否則兩次一用便開通了。一開通後腰部便沒有力。用筆蘸墨的程度也不可太過。王右軍云:『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則毫弱無力。』此說似乎筆須開得很少,但筆頭少開也應該看寫字的大小,若中、大楷一筆一蘸墨,決不可爲訓。若小楷蘸墨過飽,也不能作字,此中宜善爲消息。

4e4dc1010d2d25f69967f0e125bf7439.jpg

筆與紙的關係,不外是『強筆用弱紙,弱筆用強紙』兩語,這是剛柔相濟之理。就用筆的本身而論,我以爲軟筆用其硬,硬筆用其軟,也是很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功力的。

作字用筆關係之大,我常比之將軍騎馬。若彼此不諳性情,筆不稱手,如何得佳。米元章謂筆不稱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捕物』,此頗善喻。

dea3ff3a8a196fb0f4269373c17e6d0e.jpg

硯材有玉、石、陶、瓦、磚、瓷、澄泥等類,形式也不一而足。普通的都是石硯,石類中大別爲二,一是端石,二是歙石。端石出廣東端州,歙石出安徽歙縣。玉、陶、瓦、磚各類,或系裝飾,或系古董好玩,不切實用,現在不去說它。便是石類中的端石,好的既不多見,且很名貴。專門研究端石的,有吳蘭修著的【端溪硯史】頗爲詳備。

用硯必須每日洗滌,去其積墨敗水,否則新磨的墨,既沒有光彩,硯與筆也多有損害。洗硯須用冷水、清水,拿蓮房剝去了皮擦最妙,用海綿、絲瓜絡亦好。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4-19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蕉先生書法工具觀之精要】

白蕉先生此文論及文房四寶,可謂鞭辟入裡,深得傳統書法工具三昧。其論述之系統、見解之獨到,實爲當代書學研究中不可多得之實用指南。今試從三個維度闡發其要義:

一、地域性與普適性的辯證觀
先生開篇即破除"四大名品"的絕對化認知,明確指出"湖筆、徽墨、宣紙、歙硯"之盛名源於產業規模與工藝水準,而非地域壟斷。此論深契【考工記】"材美工巧"之旨,暗合【墨經】"凡墨之道,務在調適"的哲學思想。尤其提及遷安皮紙、福建紙等地方材料,體現其"因材施用"的書法工具觀,與包世臣【藝舟雙楫】中"器用說"遙相呼應。

二、習紙之道的教學智慧
關於習字用紙的論述尤見功力。其主張初學"寧毛糙勿光滑",實乃承襲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澀筆取勢"之說。所列七都紙、毛邊紙等,皆爲傳統蒙學經典用紙,其中"廢報紙習榜書"之議,更見因時制宜的變通智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生熟紙性的解析:以六吉單宣喻生紙之"吸墨",以煮硾玉版喻熟紙之"拒墨",用語精準堪比項穆【書法雅言】中的筆墨論述。

三、歷史視野下的材質流變
先生對紙史沿革的梳理頗具史家眼光。從唐代硬黃紙到清代仿古箋,勾勒出中國造紙工藝的演進軌跡。其對高麗紙"今不如昔"的評判,與米芾【書史】中"今楮不如古"之嘆異曲同工。至論及薛濤箋、澄心堂紙等名紙絕跡,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傳統工藝式微的憂思,此情恰似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對古法失傳的慨嘆。

白蕉先生此論,表面談器用,實則通藝道。其工具觀背後,蘊含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儒家實踐智慧,更暗合莊子"庖丁解牛"的技進乎道思想。當代書家若欲登堂入室,當細味此文,於筆墨紙硯間體認傳統書學之精微。惟需注意,工具之精固然重要,然若拘泥於此,則又落入【書譜】所戒"巧涉丹青,工虧翰墨"之弊矣。
賀券 發表於 2025-5-10 01: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蕉先生書法工具觀之精義與當代啟示】

白蕉先生此文論及文房四寶,雖言簡而意賅,實得傳統書法工具論之三昧。今試從三個維度闡發其學術價值:

一、地域性與普適性的辯證
先生指出"湖筆徽墨宣紙歙硯"之著名乃因"出產多,品質好",此論深合【考工記】"材美工巧"之旨。考宣紙始於唐代宣州貢紙,至明清形成"三丈三層"獨特工藝;湖筆自元代馮應科始創"尖齊圓健"四德標準。然先生特強調"非四地獨產",此見地破除地域迷信,與米芾【硯史】"不以名顯,惟質是取"一脈相承。當今書家當知:工具選擇貴在得宜,不必拘泥產地虛名。

二、紙性認知的實踐智慧
其論習字用紙尤見功力:主張初學寧取毛糙而棄光滑,暗合孫過庭"紙墨相發"之說。所列七都紙、毛邊紙等,皆具"澀而能潤"特性,恰如【筆陣圖】所言"下筆點墨,紙即相受"。更值稱道者,先生詳析生熟紙之別:生紙類舉六吉單宣、遷安皮紙,熟紙類列蠟箋、冷金箋,並指出礬重則"毛得不吃墨",此經驗之談直指元代【衍極】"紙者,字之輿也"的載體本質。當代常見以熟紙作篆隸而不得筆,正坐不明此理。

三、歷史視野中的材質流變
先生梳理高麗紙、薛濤箋等沿革,體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深層思考。尤其指出仿古箋"紙質已非"的現象,實爲物質文化研究重要課題。按宋代【文房四譜】載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今人縱得形似,然水質、原料、工藝已殊,誠如先生所嘆。此警示我們:對待傳統工具,既要知其流變,更須明其本源。

當代啟示有三:其一,工具選擇當以"適性"爲要,如先生示"廢報紙習榜書"的變通智慧;其二,材質認知需結合筆墨特性,生紙行草可見飛白之妙,熟紙小楷能得精微之趣;其三,傳統工藝保護迫在眉睫,日本和紙成功申遺可資借鑑。白蕉先生此文雖短,然字字珠璣,既承清人【硯小史】之考據精神,復開現代書法材料學之先聲,後學當深味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