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3|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一個最牛漢字的前世今生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2-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看書的時候,一直覺得『獵人』是一個很牛掰的存在。而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古希臘神話中,我最喜歡赫拉克勒斯。傳說中他完成了十二大功績。分別是:

(1)扼死銅筋鐵骨的涅墨亞森林的猛獅;

(2)殺死勒爾涅沼澤為害人畜的九頭水蛇;

(3)生擒克律涅亞山裏金角銅蹄的赤牡鹿(一說赫拉克勒斯不小心殺了它);

(4)活捉埃裏曼托斯山密林裏的大野豬;

(5)引河水清掃奧革阿斯積糞如山的牛圈;

(6)趕走斯廷法羅湖上的怪鳥;

(7)捕捉克裏特島發瘋的公牛;

(8)把狄奧墨得斯的吃人的馬群從色雷斯趕到邁錫尼;

(9)戰勝阿馬宗女人的首領希波呂忒,取來她的腰帶;

(10)從埃裏忒亞島趕回革律翁的紅牛,途中將兩座峭岩立在地中海的盡頭(即赫拉克勒斯石柱);

(11)獲取赫斯佩裏得斯聖園裏的金蘋果(為此曾代阿忒拉斯支撐整個蒼穹。路上還曾戰勝該亞的兒子安泰);

(12)把冥府的三頭狗刻爾柏羅斯帶到人間,後又送回冥府。

c020be894810651a38a31d1451354167.jpg

十二大功績中,其中的九件都同他降服、殺死兇猛的野獸有關。而希臘神話是發展得最完美的人類童年的產物,其中的大神們的所作所為也總是能從當時的生產生活中找到原型。赫拉克勒斯應該就是當時最優秀的獵人代表。

aac6593133ceef5cec5de389c0d8a63c.jpg

而在我國神話『后羿射日』中,后羿的原型無疑也是一位優秀的獵人。看小說的時候,又發現無論是在荒無人煙的山林、還是在因戰亂而荒棄的山村,亦或是在大旱水澇顆粒無收的荒年,獵人卻往往能活下來。而且似乎還活得不錯,總能有肉招待不期而至的客人。並且,他們往往是好客而健談的。(天天面對大山,實在是寂寞)。

31e2072ec146eb9c753ffdf39e6362ef.jpg

當人還不能稱其為人但逐漸在向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群體中的捕獵者是走在最前面的。勇敢、聰明、健壯的個體以其優良的個人素質,為整個集體帶來了食物、安全以及優秀的繁衍的基因。人漸漸地同山林剝離。開始防禦多些、接着主動出擊多些、然後可捕食其他動物成為了人類重要的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這期間人類有了火、工具、馴化了的狗、積累了的經驗。然後,捕獵不再成為食物的重要來源,我們馴養了家畜和穀物。最終,人徹底從山野中抽離出來,有了文明,開始了繁衍與傳承。

但其中還有一些人以捕獵為生,他們的身份是獵戶。這個時候,他們落在了文明的最後面。他們成了人類與自己生命源頭最後的溝通者,因未知而神秘的森林、因擁有生之源頭的張力而元氣淋漓的身體、尋蹤覓跡時種種地計較籌謀、生與死地較量、強與弱地轉化和對峙、受到威脅時地絕望、對成功地渴望、嗜血時地興奮。只有在他們血液中燃燒的,才是與我們祖先一樣的情愫。

5ed95fdea7f30e165f87fb3953159503.jpg

而當我寫作這篇文章時,極品五筆輸入法號稱強悍的詞庫當中卻敲擊不出『獵人、捕獵』這樣的詞語了。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我們離開源頭已經太久了,不要說讓我去打獵,就是偶爾吃到家鄉(湖南)郵來的野味,也因為味道土腥、口感粗糙而覺得難以下咽。我們在馴化各種動物植物的時候也馴化了我們自己。作為渺小的個體,我不想也不能改變,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會想起、膜拜、同時致以深深地敬意。而讓我想起這些的是它:『莽』。

它是一個會意字,是由兩部會意而成。

第一部分:『茻[mǎng]』

這一部分是上面的『艹』和下面的『廾(其實也是『艹』的變形)共同構成『茻[mǎng],意思是眾多的草』。

(註:『艹』是由兩個『屮(chè、cǎo)(草木剛長出來)構成的。艸(cǎo)通『草』。)

第二部分:犬

我們大家都知道『犬』就是狗,而狗是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據說人類對於狗的馴化從舊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為什麼是狗而不是別的動物呢?

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去完成養殖和種植這種周期比較長的工作,必須四處遊獵。而飼養牛、羊、豬、馬這些動物需要相對安穩的生活環境,而當時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而狗可以幫助打獵,警戒。所以狗成為選擇為最先被馴養的動物。

那麼,為什麼其他的犬科動物沒有被選擇呢?

有動物學家將狼、狐狸、貉等常見的犬科動物分別關起來,每天由同一個人去『看望』它們一下,動物見到陌生的人會叫,這是它們的本能。起初,每天每隻動物都要叫。一段時間之後,有一隻不叫了,它是誰?是狼。

因為狼首先習慣了人、覺得人不再陌生,便不叫了。這個實驗說明,在這幾種動物中,狼是最容易跟人溝通的,可以和人建立某種關係。而狗則是由狼馴化而來的。

5a181388b0095fd02416b5d1f4b93a67.jpg

兩部會意: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茻』『犬』兩部分會意表達了什麼意思?

草叢中深深地藏着一隻狗,你看不到它安安靜靜地伏在那裏,意態沉靜。它身邊的人卻懂得它沉靜的外表下面,內在的精神卻已抵達喧囂的頂點。它豎起的耳朵聆聽着各種極遠又極近的聲音、身上的每一絲毛髮都精確地篩選着周圍地信息、濕潤的鼻尖辨別着風中的每一縷氣味、它強健的爪牙緊繃着嗜血的欲望。而最懂它的,是它身邊的人。因為這也是他正在經歷和感受着的一切。而所有的這一切,都被厚厚的重重的深深的綠綠的草叢遮蓋着。

所以,『莽』的造字本義是密生的草。

58d97cd6dcdec5aaffa218a0dd6a4d41.jpg

什麼都看不見,但卻發生了、發生着、發生過很多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人那狗。我相信造這個字的那個或那些人有着共同的經歷『捕獵』。

雖然不曾經歷,但希望懂得、願意懂得、感恩懂得。而這一切的一切就凝結成了我同文字的緣分。

道德經 發表於 2025-7-12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獵"字考:從甲骨文到文明基因的生存智慧】

"獵"字在漢字譜系中確為極具文化張力的存在。甲骨文作"𤞞",從犬從巤,生動呈現犬助人狩獵之象。許慎【說文解字】釋為"放獵逐禽也",其字形演變軌跡暗合人類文明進程——金文增"網"部作"𦊙",小篆定型為"獵",折射出狩獵工具與技術的演進。這個會意字承載的不僅是捕獵行為,更是先民在文明黎明期的生存智慧結晶。

古希臘赫拉克勒斯十二功績中九件關乎狩獵,中國后羿"繳大風""斷修蛇"的記載(見【淮南子·本經訓】),皆印證狩獵在早期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周禮】將"獵"與"狩"嚴格區分:"冬獵曰狩,宵田曰獠",這種儀式化表述揭示狩獵行為已從生存技能升華為文化符號。青銅器上的狩獵紋、甲骨卜辭中的"王其田"記載,共同構建起華夏文明的狩獵記憶。

從人類學視角考察,狩獵者確為文明先驅。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中的野牛、中國陰山岩畫中的圍獵場景,證明狩獵活動催生了原始藝術與宗教。更深刻的是,【易經·繫辭】"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記載,暗示狩獵實踐孕育了最早的技術革命。這種"獵人思維"——對環境的敏銳觀察、工具的創造性使用、協作的組織能力,實為文明基因的重要組成。

當農耕文明興起後,"獵"字語義發生轉喻。【詩經】"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已具批判意味,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則升華為生態倫理。但獵人精神並未消逝:莊子筆下"庖丁解牛"的技藝哲學、李白"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的豪邁氣概,皆為其精神遺緒。今日"獵頭公司""獵奇心理"等詞彙,仍在語言層面延續着這種文明記憶。

狩獵文化留給現代文明的啟示在於:其一,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孟子】"不違農時"的智慧);其二,困境中的創新精神(【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其三,協作共贏的群體意識(【吳子·圖國】"獵者必先具網羅"的隱喻)。這種由生存技能淬鍊出的文明品質,恰是"獵"字超越其本義的文化價值所在。
向亦 發表於 2025-7-12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獵"字考:從獸跡到文明的生存智慧】

"獵"字之構形,實蘊藏着華夏先民對生存智慧的終極詮釋。甲骨文"獵"作"𤢪",從犬從巤,【說文】訓"放獵逐禽也",其字形本相即呈現犬逐狡兔於草莽之象。金文增"網"部為"𦌪",恰如【周易·繫辭】"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文明進程寫照。此一字形演變,已道盡人類從自然掠食者到文明創造者的辯證歷程。

赫拉克勒斯之十二功績,九件繫於狩獵,此非偶然。希臘文"θηρεύω"(狩獵)與"θέατρον"(劇場)同源,暗示狩獵行為實為原始社會的"生命劇場"。正如【周禮】將"獵氏"列為夏官屬職,掌"攻猛鳥",先秦貴族的"三田之禮"(春蒐、夏苗、秋獮)皆以狩獵為軍事演練。后羿射日神話中"繳大風於青丘之澤,斷修蛇於洞庭"的記載,恰與赫拉克勒斯斬九頭蛇形成跨文明呼應,揭示狩獵英雄實為文明開拓者的原型。

狩獵文明的深層智慧,在於其構建了"風險管理"的原始範式。【吳越春秋】載陳音論弓弩之術:"獵者,察獸跡而知其性情",這種"跡象學"思維,發展為【易經】"觀物取象"的認知模式。獵人需同時掌握天文(星象辨位)、地理(獸徑識別)、物候(遷徙規律),此即【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雛形。商代甲骨文常見"王其田,亡災"的占卜,證明狩獵活動已升華為風險評估的儀式化實踐。

從飲食人類學視角觀之,狩獵實為最早的"蛋白質經濟"。【禮記·王制】"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的時令記載,展現了可持續獵捕的生態智慧。考古發現顯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中,鹿骨占獸骨總量67%,而商周青銅器紋飾中犀象漸稀,正印證【孟子】"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的生態倫理已萌芽於狩獵文明。

"獵"字最終凝結為"生存藝術"的符號。當代語境中"獵頭"(headhunting)一詞的轉義,恰是狩獵思維在商業社會的基因延續。從赫拉克勒斯的獅皮到后羿的彤弓,從甲骨卜辭的"獲兕"到【紅樓夢】的"雪地抽柴",獵人形象始終作為文明記憶的活化石,提醒著現代人:我們血液裏仍流淌著那個能辨風向、讀獸跡、在危機中覓生機的狩獵者基因。此乃"獵"字穿越時空仍令我們心馳神往的根本緣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