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6|回覆: 2

[中醫養生] 身體好不好,脾胃說了算!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中醫認爲,脾爲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脾氣』,脾胃好不好,其實就是『脾氣』決定的。脾氣足,則脾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通俗地說,就是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我們吃下去的食物。

脾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脾胃差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所以有『脾胃一傷,四髒皆無生氣』的說法。可見,你的身體好壞,首先還得脾胃說了算。

自測是否脾氣虛

中醫對脾虛的人可以總結出4大主要特徵,可以對照檢查自己是否脾虛:

看舌苔

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正常健康人的舌苔一般是薄白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舌頭看起來是淡紅而潤澤的。

bf0a90f88de087fd1afa931c9ead4f9b.jpg

如果舌苔看起來又白又厚、並且過於濕潤,說明體內寒氣太重,這樣的人怕冷,而且容易冒虛汗;

如果舌苔黃而厚,舌頭邊緣還有非常明顯的齒痕,並且伴有眼睛浮腫的話,那麼說明體內濕氣重,這樣的人則容易消化不良,易疲勞;

如果舌苔很乾燥而且發黑,那麼說明身體內熱過盛、津液虧損、心火很旺,人很容易浮躁,情緒易波動,總感覺口乾口渴。

看食慾

在中醫理論中,當濕氣進入體內後最容易傷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進入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液體,把這些物質轉化爲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爲人體新陳代謝提供新的能量。

2eed66ad30da531f4f3baac4c100af28.jpg

如果食慾和消化功能下降,那麼有可能是脾濕氣太重了,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夏季濕熱天氣中。濕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嚴重時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看臉色

43eb192fd3565a23a8aa2f285f8e402b.jpg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爲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爲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看晨起狀態

3868a4e96efd15385bd674c9dbd04b96.jpg

中醫認爲,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肺氣虛的人容易氣短,清晨起床,如果感覺胸悶氣短、頭暈腦漲時,說明我們的脾胃功能較爲虛弱。如果出現宿便形狀軟爛、黏膩即爲脾濕的症狀,說明消化功能出現異常現象。

教你補足"脾氣"

常揉兩穴位

健脾可以多按『脾俞穴和足三里』。脾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見下圖),與脾直接相連,所以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b6d60bbe5a6825ab329f4ec28f179331.jpg

【取穴位置】脾俞是1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肚臍對應的是第2腰椎,向上再摸3個椎體,下面旁開兩指,不用太准,大概就行了。

足三里穴是古今公認的『健脾第一穴』,它在小腿前外側,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見下圖)。每天按揉兩側足三里穴,每次至少揉3分鐘,力量要以有酸脹感爲度。

5ebd5ff3d4e422dfc9ce1597401d237b.jpg

【取穴位置】我們在尋找穴時,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爲止,指尖處即爲此穴。

補脾胃食療方—八珍粉

1、冬季調養: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八珍粉成品,例如蘇州的方子據說是經過清代名醫葉天士審定的,西塘、紹興的八珍糕是當地的傳統小吃。冬天的早晨,每天吃一塊八珍糕,可謂是這個季節最好的保養方法。

2、四季補脾: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強勁,吃下的食物才能更好地吸收。中醫認爲,脾胃虛弱的人四季都可以食用八珍糕補脾。

本店八珍粉,歡迎選購:

【八珍粉除了直接食用,還可以制膏,附方法】

1、本店所售八珍粉已經足夠細膩不用再過濾,口感細膩,綿軟,可直接沖飲麥片服用口感頗好;

2、用稍微熱一點的水和面,比溫水稍微熱一點,手感摸起來溫熱即可,把八珍粉和好了要醒30分鐘,靜止放一會。加糖可以根據自己的口感,多少隨意;

3、揉麵團,把模具嵌入麵團中,做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4、做好後依次擺好,上鍋蒸,注意要等水燒開了放到熱水鍋上蒸。蒸40分鐘即可。

270c31e80cee80db3bcf5369082ec867.jpg

八珍糕雖然是好東西,但是也不能當飯吃,一次不用做的太多,一周做一次,吃新鮮的最好。每次吃的時候最好放在飯鍋上再蒸一下,因爲平時放在冰箱,如果拿出來就這樣吃會發硬的。

ldk8 發表於 2025-6-8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爲後天之本辨微】

休竹客君論脾胃要旨,誠得岐黃三昧。 然脾胃之說,自【內經】以降,代有發揮,今試爲諸君條析其微。

一、脾胃樞機論
【素問·靈蘭秘典】明言"脾胃者,倉廩之官",然其妙處尤在"升降相因"四字。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如天地之交泰。李東垣【脾胃論】特重此理,謂:"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今觀舌診四法,實本於【傷寒舌鑒】,然需知舌苔之變,非獨關脾,乃五臟氣機外應。白苔主寒,黃苔主熱,黑苔燥裂爲熱極,此陰陽消長之象也。

二、濕邪困脾辨
濕邪傷脾,當分內外。外濕多因霧露之侵,內濕常由飲食不節。朱丹溪云:"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長夏之季,脾土當令,反易爲濕困。然觀體重驟增、下肢浮腫者,此非獨脾病,實已累及腎陽。張景岳所謂"土不制水"之候,當參合二便、脈象辨之。

三、面色萎黃析
面色萎黃有陰陽之別:【金匱要略】言"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此屬陰黃;若兼見口乾舌燥,則爲脾陰不足之陽黃。王肯堂【證治準繩】特重"黃如蟹腹"與"黃如枳實"之辨,今人察色,當參伍脈證。晨起胸悶氣短,確係脾虛及肺,然【醫學入門】指出:"子盜母氣"者,當責之腎不納氣,未可專治脾胃。

四、調攝之道
調脾之法,貴在運化。孫思邈【千金要方】載"食治"爲先,非獨藥物。今人但知參苓白朮,不知粳米、薏苡之屬,實爲平和之品。且脾喜燥惡濕,而【飲膳正要】強調"五穀爲養",過用滋膩反礙運化。至於齒痕舌者,可效法葉天士"醒脾化濕"之法,用藿香、佩蘭等輕清之品。

結語
脾胃之說,貫通三才。上應天時,下合地理,中通人事。然診察之際,當知臟腑相關;調治之時,須曉標本緩急。昔賢謂"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諸君自測脾虛,亦當存此心眼,勿以偏概全爲要。

(全文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10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爲後天之本辨】

休竹客君論脾胃要旨甚善 ,然猶有未盡之義,請爲諸君申而論之。

一、脾胃學說源流考
【內經】言"脾爲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已肇脾胃理論之端。至金元李東垣著【脾胃論】,方成系統學說。其"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論,實開"補土派"先河。明代張景岳更直言:"土氣爲萬物之源,胃氣爲養生之主。"此二子之論,誠爲脾胃學說之圭臬。

二、脾胃功能析微
1. 運化之樞
脾主運化非獨水谷,實含三焦氣化之功。【醫宗必讀】云:"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今人但知消化吸收,而不知脾更司"分清泌濁"之職,此現代醫學所謂"腸腦軸"機制,早載於【黃帝內經】。

2. 升降之機
脾胃爲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升則肝腎之氣皆升,胃降則心肺之氣皆降。觀今人久坐少動,最易致中焦氣滯,此非獨飲食之過,實動靜失衡之弊。

三、脾虛辨證新詮
休君所述四診甚當,茲補其要:
舌診當辨老嫩:嫩者爲陽氣虛,老苔屬邪氣實。
食慾需分虛實:能食不化屬胃強脾弱,納呆腹脹多土虛木乘。
面色應察部位:鼻準屬脾,兩頰屬胃,此【靈樞】分部之法。
晨起須辨標本:胸悶頭暈非獨脾虛,更有痰濕中阻之候。

四、調養之道
1. 食養遵【千金要方】"淡食勝補"之訓,當重五穀爲養。今人妄求"超級食物",反傷脾胃之氣。

2. 導引宜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此暗合"脾主升清"之理。

3. 情志須知思傷脾,現代所謂"腦腸互動",正應【素問】"因志而存變謂之思"之論。

結語
脾胃之說,非獨養生小技,實關性命大道。張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誡,尤當三復。然今人惑於西方營養之說,棄本逐末,豈不悲哉?願諸君明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