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5|回覆: 2

[中醫理論] 酸甘化陰法的源流與臨證應用

[複製連結]
劉萍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近代學者認爲,五味合化是由五味藥性理論發展而來的一種配伍思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藥性和滋味配伍使用後,可以產生新的功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提出『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正是酸甘化陰的起源。漢代張仲景在酸甘化陰的指導下創立經方芍藥甘草湯,治療傷寒誤汗傷陰病證。此後歷代醫家不斷發展和豐富酸甘化陰的理論和內涵。時至今日,基於五味合化思想的酸甘化陰藥性配伍已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和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源流及內涵

黃帝內經】中對五味的陰陽與功能進行了劃分,提出『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緩之』等,這是酸甘化陰產生的萌芽階段。在此基礎上,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應用酸甘化陰法,代表方劑爲芍藥甘草湯,主治太陽表虛證的誤用下法,營陰出現耗傷,經脈失於濡養,引起煩躁,手足攣急。金代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中註:『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故酸甘相合,用補陰血』,這是酸甘化陰法最早的文字記載,首次從合化的角度明確提出酸甘化陰的概念。

歷代醫家對酸甘化陰的內涵有所延伸和發展,常將具有斂陰、益陰、生津滋陰作用的酸味藥(如芍藥、烏梅、五味子、麥冬、山楂、木瓜等)與具有補益氣血、滋養陰精的甘味藥(如甘草、大棗、麥冬等)進行配伍,以化生陰液,濡潤臟腑,收斂浮陽,以緩急迫。歷代醫家多運用此法,如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口含甘草丸治療口乾舌燥的病症,是酸甘化陰理論的發展延續。宋代王懷隱在【太平聖惠方】記載了酸甘化陰治療陰虛導致口咽乾燥的方劑,如生地黃丸,以烏梅、五味子等酸味藥斂陰生津,以甘草、麥門冬、生地黃、知母、瓜蔞根等甘味藥滋潤養陰,酸甘合用以加強養陰生津之效。宋代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創製六味地黃丸,以山茱萸之酸合熟地、山藥之甘,主治小兒腎陰不足所致的發育遲緩(如出牙遲、站立遲、行走遲),頭髮稀少枯黃,囟門久不閉合,筋骨痿軟,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症。明代繆希雍重視酸甘藥物配合,對脾陰不足以酸甘寒涼滋潤爲主,並創名方資生丸。明代樓英在【醫學綱目·消闡門】中以酸甘化陰法治消渴,認爲治療消渴以『甘溫之藥爲主,以苦寒爲之使,以酸爲之臣佐,以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明確提出酸甘化陰爲消渴病治本之法。明代方賢【奇效良方·消渴門】中記載20個治療消渴的方劑中,均有酸甘化陰藥物配伍,如玉泉丸,烏梅五味子湯,填骨煎等。

清代名醫葉天士中多運用酸甘化陰以治陰液重耗、津液內竭之陰傷證,提出『酸能斂陰生津,甘令津回,酸甘可化陰生液』,酸者斂陰生津,甘者滋陰養胃,兩者配伍一滋一斂,可化生津液,濡養臟腑,如【臨證指南醫案·泄瀉】(卷六)中記載:『入夜咽干欲嘔,食納腹痛即瀉,此胃口大傷,陰火內風劫爍津液,當以肝胃同治,用酸甘化陰方』。常用酸味之白芍、木瓜、烏梅、山茱萸、五味子,配合沙參、麥冬、梨肉、石斛等甘潤之品,化陰生液。清代的溫病學派十分重視酸甘化陰法的應用,正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所言:『陰傷既定,復胃陰者莫若甘寒,復酸味者,酸甘化陰也』,觀全書明確使用酸甘化陰法的方劑共10首,如上焦篇中的生脈散用酸味之五味子配合甘味之人參、麥冬以酸甘化陰生津,以治『陽氣發泄太甚,內虛不司留戀』而致『汗多而脈散大』。中焦篇中的麥冬麻仁湯運用酸甘化陰法主治『瘧傷胃陰,不飢不飽,不便,潮熱,得食則煩熱愈加,津液不復者』。下焦篇中的人參烏梅湯用於治療『久痢傷陰,口渴舌干,微熱微咳』。從歷代醫家對酸甘化陰法的運用,可以看出,酸甘化陰作爲『五味合化』的代表性治法之一,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現代臨床應用

酸甘化陰法治療乾燥症候群

乾燥症候群是因機體津液虧虛或津液敷布障礙,造成局部口乾、眼乾或全身出現以乾燥症狀爲主要症狀的疾病。病初在口鼻眼等清竅,則見目乾澀灼痛,口乾咽燥;若繼續耗津傷液,陰虛津虧,則進一步損傷肝腎之陰,而見腰酸乏力等腎陰虛衰之象,進而累及肌肉、關節、筋骨,甚則傷及臟腑。臨床多將具有斂陰補陰生津作用的酸味藥如白芍、五味子、烏梅,與具有滋陰補血功用的甘味藥如甘草、生地黃、麥冬等配伍,酸甘相合,一斂一滋,酸可斂陰生津,甘能益胃滋陰,使久虧之陰得以自復,陰液漸充而燥象漸消,諸症可緩。

酸甘化陰法治療虛性失眠

在現代臨床實踐中,對陰血不足、虛熱內擾之失眠患者常採用酸甘化陰法治療,常用方藥如酸棗仁、五味子、酸棗仁湯。酸棗仁甘酸性平,既能養心陰又能補心血而養心安神;五味子酸甘性溫,能益心氣,滋腎陰,交通心腎而寧心安神;酸棗仁湯重用酸甘之酸棗仁,配伍甘緩調和之甘草,全方合用具有滋陰養血、除煩安神之效。若病久氣血陰精不足虛損諸疾所致的虛性失眠,以天王補心丹治療,方中五味子、酸棗仁與麥門冬、生地黃相配伍,酸甘化陰,浮火得以收斂,陰血得以補益,標本兼顧,陰陽平調。

酸甘化陰法治療消渴

中醫學認爲,消渴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陰虛又是瘀血、氣虛等其他病機的基礎。因此,養陰法成爲中醫藥治療消渴的重要治法,而酸甘化陰法是其常用治法之一。酸甘化陰法治療消渴病,首推仲景腎氣丸。方中干地黃、山藥與山茱萸酸甘相配,滋養肝腎陰精,爲治療下消的名方之一。根據腎氣丸化裁而來的六味地黃丸及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方,以熟地黃味甘微溫,滋腎填精爲君;山藥甘平,補脾養胃,益肺養陰而固精;山茱萸酸澀微溫,養肝腎而澀精止遺,二藥爲臣,與君藥酸甘相伍,共起滋腎陰、養肝血、益脾陰而澀津之效,以治陰虛爲主的消渴。

酸甘化陰法治療小兒腹瀉

小兒急性腹瀉或泄瀉日久多見陰津虧耗,氣隨液脫,氣陰兩傷應是大多數腹瀉患兒的共同轉歸。同時,由於小兒『稚陰未長、稚陽未充』『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故治療小兒腹瀉常酸甘合用,化陰生津,既能補虛以益氣養陰,又能斂濕以生津止瀉,可使津液代謝恢復正常,則大便恢復正常。代表方劑加味人參烏梅湯,所用方藥是在人參烏梅湯原方基礎上,去木瓜加山楂、石榴皮、廣藿香、炮姜等組成。方中人參益氣,烏梅澀腸生津止渴,山藥、蓮子甘緩健脾。去木瓜加山楂、石榴皮以加強酸甘化陰、澀腸止瀉之功,山楂味酸且消食化積,較之木瓜更適於小兒;加廣藿香、茯苓,重在理脾醒脾,健脾止瀉;炮姜溫運脾土,加強運脾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運脾生津止瀉之功。

此外,酸甘化陰法在臨床上常用於陰虛陽浮不斂的遺精盜汗、肝陰不足,虛陽上擾之內風以及脾陰不足,消化呆滯等證。此外,由於酸能柔,甘能緩,酸甘相配,還具有緩急解痙的作用。因而臨床對於胃陰不足、胃失所養之胃痛,肝陰不足、肝體失養的肝區疼痛以及肌肉攣急、腹痛等證,應用此法,亦多有顯效。

常用藥物

酸甘化陰法常用藥物中,酸味藥物常用白芍、烏梅、山茱萸、五味子、木瓜等,甘味藥物常用甘草、人參、熟地黃、麥冬、山藥、玉竹、天花粉、石斛、沙參、梨皮等。從藥物的性味功用上分析,酸味藥入肝經,能收、能澀,功效斂陰生津,甘味藥能補、能緩、能和,入脾胃經。酸甘相合則陰生有源,如芍藥配甘草;五味子配麥冬、生地、白芍;木瓜配石斛、山藥等。

甘味藥物有甘溫、甘寒(或涼)之別,臨證時可根據病情和各藥的歸經、性味選擇配用。臨床尤以酸味與甘寒之品配伍以生津斂津應用較廣。如在治療外感病因耗傷肺胃之陰或內傷原因耗傷肝胃之陰者,常選用生地黃、石斛、天冬、麥冬、天花粉、知母、百合、玉竹等,以酸味斂陰生津,配合以甘寒或甘涼濡潤之品,以滋養收斂肺脾津液。在治療氣陰兩傷,津氣虧虛者,養陰的同時,常配伍以甘溫之太子參、黨參、黃芪、山藥、白朮、炙甘草等藥物,甘溫益氣,加強化陰生津之力。在治療衛表不顧,營陰外泄者,護陰同時,常配伍以性溫之桂枝等,以顧護衛表從而保存陰液,可見於生脈飲、桂枝湯、小青龍湯、小建中湯、人參養榮丸等方中。

酸甘化陰法,用酸味藥與甘味藥配伍重在一個『合』字,其中酸味藥屬陰,多入肝經,功在斂陰生津;甘味藥屬陽,多入脾胃經,功在滋陰養胃。酸甘相伍,一斂一滋,協同起效,酸得甘助化陰生津。其功效可以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酸甘藥物配合可以補益人體物質的功能,如養陰生津、益精補血以及通過補陰而潛陽、潤燥、止渴、復脈等。②酸甘藥物配合具內斂之性,具有固澀止汗,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縮尿止帶,收斂止血等功效。③酸甘藥物配合,具有緩急止痛之功效,舒緩鬆弛拘急的筋脈和肌肉而止痛,用於治療肢體、脘腹等部位的痙攣性痛證;或舒緩拘急的筋脈以制止痙攣抽搐,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筋脈失養的病症。④酸甘藥物配合,具舒緩緊張、安定神志之效,用於治療陰血不足、虛熱內擾之心神不寧、煩躁不安之病證。(劉萍 湖北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7-11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酸甘化陰法理論源流與臨證精要考辨】

酸甘化陰法作爲中醫配伍理論之精髓,其學術脈絡可上溯至【內經】陰陽五行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載"酸苦涌泄爲陰,辛甘發散爲陽",實爲五味合化理論之圭臬。本文擬從經學本源、理論嬗變、臨證應用三方面作系統考辨。

一、經學本源考
【黃帝內經】構建五味陰陽理論體系,其【髒氣法時論】明言"酸收""甘緩",已蘊化合之機。張仲景承【內經】要旨,於【傷寒論】29條創製芍藥甘草湯,以芍藥之酸合甘草之甘,治"腳攣急"之陰傷證,開酸甘配伍之先河。成無己注云:"芍藥白補而赤瀉,甘草生涼而炙溫",揭示二者配伍寒溫相濟、剛柔互用之妙。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方中芍藥用量常倍於甘草,此陰陽配伍比例之奧義,後世多未深究。

二、理論嬗變考
唐宋時期,酸甘化陰理論呈現三大發展:
1. 適應症拓展:孫思邈將之運用於津虧燥證,【千金方】載"甘草丸"治口乾,取甘草甘潤合烏梅酸收;
2. 配伍創新:錢乙創六味地黃丸,以山茱萸之酸配熟地之甘,開補腎陰新徑;
3. 理論深化:王懷隱【聖惠方】提出"酸以收津,甘以潤燥"的協同機制。

至明清,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創資生丸,以木瓜配麥冬,完善脾陰理論;樓英更將酸甘法用於消渴,其"甘溫爲君,酸收爲佐"的治法,突破傳統滋陰框架。

三、臨證應用精要
1. 配伍比例:經方中酸甘比例多爲2:1(如芍藥甘草湯),後世滋補方多1:1(如六味地黃丸)。急證宜重用酸味,緩證當均衡配伍。
2. 藥對選擇:
斂陰生津:烏梅配麥冬(【溫病條辨】連梅湯)
柔肝緩急:木瓜配甘草(【醫學衷中參西錄】滋脾飲)
補腎填精:山茱萸配熟地(六味地黃丸)
3. 現代應用:適用於糖尿病、乾燥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陰津耗傷之證。實驗研究表明,酸甘配伍可顯著提高黏液蛋白分泌,其機制與調節AQP5水通道蛋白相關。

結語:酸甘化陰法歷經兩千餘年臨床錘鍊,已從單純味性配伍發展爲蘊含"陰柔相濟""動靜結合"等中醫核心理論的診療體系。當代應用當遵"因證制方,量體用藥"原則,既守經方本義,又參現代研究成果,方得酸甘化陰之三昧。
發表於 2025-7-17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酸甘化陰法理論源流與臨證發揮考略】

酸甘化陰作爲中醫配伍理論之精要,其發展脈絡貫穿中醫學術史。本文擬從經典溯源、理論衍化、臨證應用三方面作系統闡發。

一、經典理論溯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酸苦涌泄爲陰"之說,實爲五味合化理論雛形。考【內經】所論,酸味屬厥陰風木,具收斂之性;甘味屬太陰濕土,有緩急之功。二者相合,正合【至真要大論】"燥者濡之"之旨。張仲景深諳此理,【傷寒論】29條以芍藥甘草湯救誤汗傷陰,取芍藥酸寒斂陰,甘草甘平和中,開酸甘配伍之先河。成無己註解得其精微:"芍藥之酸,收耗散之陰;甘草之甘,緩攣急之筋",此解可謂得其三昧。

二、理論內涵發展
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拓展其應用範疇:
1. 生津潤燥:孫思邈【千金方】以烏梅合麥冬治消渴,取"酸甘化陰而生津"之意。
2. 滋陰潛陽:錢乙六味地黃丸以山茱萸之酸配熟地之甘,暗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3. 柔肝緩急:魏荔彤【金匱要略本義】謂:"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如神,乃酸甘化陰以柔肝體"。
尤值稱道者,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創資生丸(人參、麥冬、五味子等),將酸甘化陰法與益氣生津法相融合,開後世氣陰雙補法門。

三、現代臨證發揮
當代臨床應用已突破傳統範疇:
1. 內科領域:用於乾燥症候群(烏梅合玉竹)、更年期潮熱(五味子配枸杞)。
2. 兒科領域:治療小兒多動症(白芍配甘草)、發育遲緩(山茱萸合黃精)。
3. 急症處理:酸甘配伍可緩解化療後口腔潰瘍(五味子蜂蜜含漱)、放射性口乾(山楂合麥冬代茶)。

結語:
酸甘化陰法歷經兩千餘年臨床錘鍊,其理論內涵不斷豐富。現代研究表明,該配伍能調節體液代謝、改善微循環、保護黏膜組織,體現了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的完美契合。臨證運用時,當辨明陰虛、津傷、燥熱之異,靈活化裁,方得古人立法本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