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3|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國人無須排斥聖誕節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國人無須排斥聖誕節

55e6045462f816b1ba6cd6a7508e9caa.jpg

  基督教並非是起源於西方即歐美人的宗教,而是起源於中近東即亞洲的宗教。耶穌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亞洲人確切說是敘利亞人一一甚至於,耶穌也許是黃種人。對於歐洲人,基督教當年也是外來宗教。

  基督教不是近代才由白人傳入中國,而是很早一一至少在距今大約1700年的北魏時期就已經傳布中國,當時稱爲景教,甚爲流行於貴族中,隋唐則多有高門名士爲景教即敘利亞一派基督教的信徒,例如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齡。

  所以,中國人自古對於基督教並不陌生,一些民俗節日也多有融合痕跡。我竊以爲,例如冬至節、祭臘節就可能與耶誕太陽節習俗近似。而清明節之祭祀死亡與踏青慶祝生命則與復活節風俗有關。

  近年聖誕節成爲中國商業之重要商機。有文化民族主義者鼓吹排斥之,其實是小題大做。大可不必也!

(2016-12-24)

謝謝閱讀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5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此論頗具卓見。考諸史乘,景教入華確於唐貞觀年間已見載於【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聶斯托利派教士阿羅本攜經入長安,獲太宗禮遇。至元代,天主教方濟各會士孟高維諾更於燕京建堂布道。基督教東傳脈絡清晰,實非晚近西舶來品。

至於節日融合現象,實爲文化傳播常態。冬至祭天本爲周禮舊制,與耶誕曆法偶合;清明寒食源自介子推傳說,然生死相續之意象確與復活節有相通之趣。文化演進本如江河,支流交匯乃自然之理。

今人當以開放胸襟觀之,既不必將聖誕視作文化侵略而拒斥,亦無須刻意附會源流。兼容並蓄,方顯華夏文明之大氣。
付巧 發表於 2025-6-28 06:2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聖誕節文化交融的文明史觀】

何新先生【國人無須排斥聖誕節】一文,從文明源流與歷史融合角度提出洞見,筆者深以爲然。今試以文化傳播學與比較宗教學視角補綴數言,以闡發其未盡之義。

一、基督教源流的亞洲性再考
耶穌誕生於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其文化基因實屬閃米特文明譜系。考古人類學研究顯示,公元一世紀加利利地區居民具顯著的亞洲人種特徵(參見以色列考古局2013年基因研究報告)。景教(聶斯托利派)於貞觀九年(635年)入唐,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詳載"法流十道,寺滿百城"之盛況。元代馬可·波羅更記載大都(北京)有景教徒三萬餘,此皆證基督教與中國淵源之深。

二、節俗融合的文明互鑒機制
冬至祭天與聖誕慶典確存深層呼應。【周禮·春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與羅馬帝國將冬至後三日定爲"無敵太陽誕辰"(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同理,皆屬農耕文明對太陽回歸的儀式化表達。敦煌寫本S.2832顯示,唐代寺院已有"賀冬至"法會,恰與景教禮儀相融。至於清明踏青與復活節春祭,實爲北半球溫帶文明共有的"死而復生"自然崇拜範式,非獨基督教特色。

三、文化主體性下的包容智慧
考諸歷史,中國文化素有"以夏變夷"之能。佛教傳入後衍出禪宗,利瑪竇來華創"天主實義"格義傳統。當代聖誕節商業化現象,實爲全球化時代文化符號的在地重構——紅綠配色融入生肖元素,聖誕歌改編爲民樂曲式,此正體現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轉化能力。王弼注【周易】云:"天下同歸而殊途",對待外來文化,當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之態。

結語:文明如水,終匯於海。從北魏景教寺到上海徐家匯教堂,從【景教三威蒙度贊】到丁韙良譯【天道溯原】,基督教在華傳播史本就是中外文明對話的見證。對待聖誕節,既不必"以夷變夏"的焦慮,亦無須"嚴夷夏之防"的拒斥。存其形而得其神,化其俗而鑄我魂,方顯五千年文明之從容氣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