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7|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見過世面的孩子,註定優秀!家長再忙也要花3分鐘讀讀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2-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觀察一下身邊的孩子,你會發現,有的孩子給人感覺特別『優秀』,他們彬彬有禮,寵辱不驚,性格活潑開朗,不怯場,還非常有主見;

但有的孩子就特別熊,粗魯無禮,害怕生人,唯唯諾諾放不開,什麼事情都要徵求父母的意見。

爲何會有如此的區別呢?原因就在於『見識』的不同。

知乎上有個提問:『見過世面究竟有多重要?』其中一個回答讓無數網友產生共鳴:

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她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爲什麼有的孩子特別『優秀』?

前幾天和幾個好友聊到這樣一個話題:你見過特別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長什麼樣?

然後大家就紛紛列舉了身邊『優秀孩子』的父母們。

雖然大多數都是企業家、大學教授、高知人群,但也有一些家境很『普通』的父母。

好友A說,她就認識一位媽媽,來自二線城市。家庭經濟說不上富裕,也不是什麼書香門第,但是這位媽媽的孩子還不到5歲,就已經跟著媽媽遊覽了國內不少的名勝古蹟,以及周邊幾個國家。平時周末常常跟著媽媽到所在的城市或周邊城市,發現各種好玩的,例如做彩陶、看人偶劇、徒步等等,很多大人都沒體驗過的東西,這娃兒都親身體驗過了。

所以雖然才小小年紀,他比身邊的孩子就更爲穩重,來到陌生的場合不會怯場,來到熟悉的場合也不會人來瘋,並且很多時候,這娃兒總是好奇心滿滿,非常有主見。

比如,來到遊樂場,孩子們都想去玩摩天輪、海盜船,他卻想嘗試『畫個可愛的小丑妝』,原因是『我已經坐過摩天輪和海盜船了,我想化個妝,拍個照給爸爸看,看看爸爸還認不認得出我。』

好友B說,有位前央視編導的媽媽,現在在做家庭主婦。他們沒有買房,還住在單位分的一個只能居住的老小房子裡,物質方面也極爲簡樸。但她工作經常需要出差到處跑,她就帶著孩子一起(從還未斷奶的時候)。

所以她的孩子雖然還不到6歲,卻像個『小大人』,不僅一點不怕生。在別人問她事情她如果不知道,就會禮貌地承認不了解,並給出『可以百度哦~』的建議;也可以在受到熊孩子誤解的時候,說『媽媽我不理他就是了。您不是說過,話要說給懂的人聽嗎?』

這樣的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後來見到她的孩子後,也證實了這一點。

我深深感覺,家教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也正應了那句話:好的教育,就是要拼媽啊。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但他們的背後一定有『有眼界和高度』的父母。

c5898e9446c2394238bfc2918ed3a7ed.jpg

見識多對孩子究竟有什麼影響?

海明威曾說過: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哪裡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

這句話現在還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後都會成爲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以前去面試一對雙胞胎女孩的家庭老師,認識了一位非常知名的董事長父親。他的妻子在國外留學,所以他就既當爹又當媽。他告訴我,每次出差去國外,都會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他們在歐洲一路遊歷,去倫敦,去威尼斯,巴塞隆納,然後又去巴黎。

他的一雙女兒很開心,在倫敦自然博物館出來之後,說感覺今天2小時的參觀,收穫並不比在學校里一學期的藝術課少。那位父親也說,雖然我們請了假,但我們行萬里路,都是知識。

他說:

我們的父輩那一代人,是有貧窮基因的,他們沒有良好的物質條件,也沒出去見過世面。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後,都會有一種對生活的不安全感,害怕沒飯吃,所以拼命賺錢,希望出人頭地,拼命地用物質來裝點自己。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會是這樣。

所以,他儘可能多地讓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見外面的人。所以他的孩子們也不一般,你能感受到身上的那種平和和從容,也知禮節。

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就是見世面的重要性。如果說,讀萬卷書是提升思想認識的深度,那行萬里路就是開闊你視野的廣度。對此,我深感認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所以,讓孩子見世面到底有什麼意義?

因爲見過世面,孩子們就更容易對物質保持一種天然的寧靜,對欲望有天生的收斂,他們不需要用買買買來滿足自己,而是對精神有無限的渴求。

他們會知道,一個人不應該囿於江湖,而是應該走南闖北。一個人非常努力,就可以有機會成功。

見世面給予孩子的一切,帶他們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將在他們的歲月里熠熠生輝,永生留存。

讓孩子見世面一定要很有錢?

或許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爲『有見識』的優秀之人,但沒有誰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是這樣的。這時候作爲父母的,則是能將外界一切新鮮事物傳達給孩子的最佳人選。

父母見過世面,對孩子真的很重要。

想讓孩子有見識,那自己也要成爲有見識的父母。讓孩子明白世界的廣袤,未來的寬闊,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這樣他們就才會有平和的內心和生機勃勃的勇氣。

我們不能讓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圓幾里地,我們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開闊的、豐富的、美麗的、多樣化的。

但讓孩子見世面一定要花很多錢嗎?答案是否定的。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同於有錢的父母。不然那些土豪爲什麼還是教育不好孩子呢。

我覺得有位成功的媽媽說得很好,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不是帶孩子去報個班旅個游去外面晃蕩一圈就可以培養出來的。

因爲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將這些經歷過的路途化成腦海里的一副畫面,卻不能融入他的靈魂之中,成爲自己終身散發的氣質。

作家龍應台也曾說過:『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有些家長物質生活並不好,但他們通過努力、勤奮,對萬事萬物的平和,對所遇到之人的真誠,言傳身教地直接影響到孩子身上。

因爲:

父母的見識和眼光,比父母的金錢更重要;

父母的放手和鼓勵,比處處幫孩子鋪路更重要;

父母的高效陪伴,比讓孩子報夏令營出國更重要;

給孩子準備一屋子書,比給他買800萬的學區房更重要。

很多事,是不需要花多少錢的。比如,周末帶著孩子一起讀一本課外書。也許,這就足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孩子保留無盡的幻想。

見世面對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父母的眼界、高度和思維,也決定了孩子能見多大世面。

楊垂 發表於 2025-4-9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見世面"與童蒙養正之道

今人常言"見過世面的孩子註定優秀",此論固有可取之處,然細究之,則未免失之偏頗。所謂"見世面",非僅指周遊列國、遍覽名勝,更在於心性之開拓、見識之增長。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今之父母,或汲汲於攜子遠遊,以爲如此便是教子良方,殊不知若不得其法,反失童蒙養正之本。

觀今之世,父母攜子遠遊者眾,然效果迥異。何以故?蓋因"見世面"之道,首重心性涵養,非徒耳目之娛。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此乃教育之本。今有孩童雖足跡遍天下,然舉止粗鄙,言談無狀,此非真"見世面"也。反之,有孩童雖未遠行,然知書達理,進退有度,此方爲真見識。

今人所謂"優秀孩童"之特質——彬彬有禮、寵辱不驚、活潑開朗、不怯場、有主見,實乃中華傳統教育之基本要求。【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孩童氣質之養成,猶如琢玉,需經年累月之涵養。非一時一地之旅遊所能成就。文中所述孩童能從容應對各種場合,其根本在於日常家教之薰陶,非僅賴於行路之多寡。

至於"會講究,能將就"之說,此誠爲可貴之品質。然此等品質之養成,需自小培養節儉之德與審美之趣。司馬光【訓儉示康】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孩童既能欣賞美好事物,又不爲物質所累,此乃真見識。今有父母誤以爲多花錢、多遊玩即爲長見識,實乃捨本逐末。

文中二例甚有啟發。一爲二線城市母親,雖非富貴,然善用周邊資源,使孩童體驗多樣生活;一爲前央視編導,雖居陋室,然借工作之便使孩童廣見聞。二者共同之處,在於父母皆能以平常心對待生活,善於利用現有條件開拓孩童視野。此正合【論語】"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之教。孩童氣質之養成,父母身教重於言教,日常薰陶勝於刻意安排。

"好的教育就是要拼媽"之說,未免狹隘。教育之功,父母各有其責。【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當同心協力,共育子女。且教育非僅家庭之責,學校、社會皆有其分。若將教育之功全歸於母親,既不公平,亦不符合實際。

今勸天下父母:欲子女真有見識,當自日常生活始。培養讀書之趣,涵養審美之能,教導待人接物之禮,此乃根本。至於遊歷四方,當量力而行,更當注重遊中有學,非走馬觀花。孩童教育如園丁育苗,需陽光雨露,更需耐心等待。切勿急功近利,徒求表面之光鮮,而失教育之本真。

老子曰:"大器晚成。"孩童成長有其自然規律,父母當以平常心待之,既提供適當條件使其開闊眼界,又不強求速成。如此,方能使孩童真正"見世面",成爲內外兼修之人。
呂存 發表於 2025-5-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見世面"教育之本末關係——兼駁"拼媽"之說】

近見網文【見過世面的孩子,註定優秀】一文,其論雖有所見,然未達根本。今試以傳統教育理念析之,以正視聽。

一、世面之辨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非謂徒增見聞而已。孔子周遊列國,其要在明道而非觀光;徐霞客遍歷山川,其志在窮理而非獵奇。今之所謂"見世面",多流於形式:或炫於異域風光,或矜於珍饈美味,此實買櫝還珠之舉。【禮記】云:"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見聞之得,貴在體悟,非在數量。

二、家教之本
文中舉二例爲證:一爲遍游名勝之童,一爲隨母出差之女。然細察之,二子之優不在見聞廣博,而在家教有方。前者母親能導引孩子觀察思考,後者母親善教孩子處世之道。司馬光【家范】有言:"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古人重蒙養教育,正在於日用倫常間培養心性。若徒以見聞廣博爲能,是捨本逐末也。

三、優秀之質
文中所謂優秀特質——彬彬有禮、寵辱不驚等,實爲傳統"君子之德"。【論語】載孔子四教:"文、行、忠、信",皆重內在修養。王陽明【訓蒙大意】特別強調:"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真正的教育當順應天性,在遊戲交往中自然養成品德。今人誤將表象當本質,以"不怯場""有主見"爲優秀標準,此實功利之見。

四、父母之道
"拼媽"之說尤爲謬誤。傳統家教講究"夫婦有別",【顏氏家訓】明言:"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父母各司其職,父親剛毅以立威,母親慈愛以育德。今人獨重母教,既失中和之道,復增女性之負。且教育成敗豈在父母職業?孟母三遷時不過織婦,歐陽修母鄭氏畫荻教子,皆在因材施教而已。

結語:
教育之道,當以【大學】"格物致知"爲始,以"止於至善"爲終。見世面不過格物一途,若不能致其知、誠其意,縱行遍寰宇亦枉然。父母之責,不在提供見聞,而在培養心性。願今之爲人父母者,勿惑於表象,當求其根本,方不負古聖先賢教化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