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9|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學隸書其實沒有那麼難,掌握這11張圖就夠了!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7-12-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書友開始學歷隸書時候難以入手,主要是隸書的筆法不同於楷書,有其特殊性。但學隸書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下面以漢<曹全碑】為例,對11種基本筆法進行全面解析。曹全碑的用筆以藏鋒、圓潤為主,同時輔以露鋒筆法和方折體勢,因此能柔中見剛。基本筆法掌握這11張圖就足夠了!

5485a1dc42cbb6973d880e1ef13af2d5.jpg

起筆藏鋒,以圓潤居多。尖點起筆略帶方勢,形如木楔,出鋒不宜太尖銳。長點也多呈尖尾,收筆要緩,形態遲鈍。

點在字形中多起輔助作用,方向和體態隨結構而變。一字中有多點出現時,有中有所變化;注意在統一點作組合使用時,有明確的秩序感。

33c1008fdbe4c7453adf11b38b4c38ce.jpg

隸書橫畫有主副之分,主筆橫形態明確,且左右發揮。曹全碑的主筆橫有水平形和覆舟形兩大類,起筆均藏鋒,但形態有圓、方、彎的變化。主筆橫在後半段筆鋒逐漸按下,然後提鋒收筆,收筆出鋒不宜太快,鋒尖含渾不銳利。

2c9951620eadf9e7225caaf4ebd5bc3c.jpg

在有些字形中,因結構限制,橫畫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雖然橫畫右發揮,具有主筆橫畫的形態,也因為結構限制,不作左右誇張發揮。

另外,副筆橫畫的各種形態,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變化。和主筆橫畫相比,副筆橫畫取勢平和,筆法變化不大。曹全碑的副筆橫畫大多有前重後輕的特點,收筆略呈遲鈍的尖勢。

2b1c803eae62ae9d9773d6276ce4c07f.jpg

曹全碑的堅畫起筆多藏鋒成圓勢,收筆則尖尾豎狀如『懸針』,但尖頭有尖和圓的變化。尖尾如懸針,但尖頭不銳利。另一類『垂露』豎,起筆後逐漸按鋒下行,收筆要回鋒。

曹全碑中的豎畫大多筆勢變化不大,頭尾均呈圓渾狀。注意豎畫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時偶有變化,但不宜明顯傾斜。

f55f57d31a21ded4a8efbd229d76d4e5.jpg

在遇到兩豎並立的字形時,隸書往往將左豎畫發揮成彎尾狀以求得變化,典型的如『門』字類字形。彎尾豎上半段寫如豎,在中部

或尾部才向左彎出,其形態又有種種變化。左右結構中左側的豎畫也多寫成彎尾豎,如報、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豎畫發揮為彎尾豎的字例。

這種彎尾豎在後來的楷書中有的回歸為豎;有的變化為撇;有的則演化為豎鈎,因此不能從楷書的角度推想隸書的寫法。

d56c6ac1ac3b4becd4ac043e738277b2.jpg

撇畫有主副之分,主筆撇畫又可分為斜撇、直撇兩大類。斜撇起筆即向左斜出,體態修長飄逸,成為隸書的典型筆畫之一。直撇的字例,其形態與彎尾豎犬致相同,先直下再左斜。撇畫起筆要藏鋒,結筆多回鋒。

帶鈎尾的撇畫在收筆時筆鋒迴轉挑出。撇畫為副筆,不作大的發揮變化。多個撇畫組合使用時,主次變化不明顯,其傾斜方向大致相近,有一種秩序感

d764b8f7f8de34f80d5959338c30088b.jpg

捺畫也是隸書中的典型筆畫之一。主筆捺畫有斜、平之分,斜捺如第二行字例,起筆即向右斜下.平捺體勢稍平,多使用在走車及心底一類的字形中。捺畫書寫時要注意筆的提按變化,結筆出鋒要略緩,鋒尖不能太尖銳。副筆捺畫則表現為有形無勢,不作大的發揮變化。

4626e5f4f218ff3de285445b83440399.jpg

嚴格地講,隸書中沒有典型的鈎畫,如轉、時、弟等字僅在收筆時略微彎出變化,而大多字例都寫如彎豎。曹全碑中立刀旁最有鈎的特徵,其取勢較平,與豎畫相接近於直角,出鋒不宜太快,鋒角不宜尖銳。像『民"字類的挑鈎,可以分作兩筆寫出,典型的如『氏』 的寫法。

8e68d82b4b54e24d2e8af789e0d12fa6.jpg

篆書無明顯方折筆面,自隸書開始才有了明確的折法。折畫如不作誇張發揮,一般都是由橫豎或堅橫兩個直畫組合而成,從第一行字例中,可以清楚看出折畫是分兩筆搭接而成的。豎畫接主筆橫畫發揮成主筆的字例,其中巴、流、完、先等字的折畫宛如一筆寫成,所以兩筆相接要連續進行,轉換時用它要靈動,不可積墨成團。

62fc3f57ffb576b88b993f748c24ba6c.jpg

各種折畫在起初練習時以兩筆寫成為好,逐步熟練後即可隨勢連寫而成。在曹全碑中,有些字的折畫其折轉處流暢圓潤,行筆輕靈中見果斷,稍有遲疑就會滯留墨潰,因此關鍵在『熟能生巧』。

曹全碑中有不少字形的折畫兩筆分離,各自成畫,但彼此間仍有氣息相通,特別是橫畫收筆要輕而虛,給豎(或點)的起筆留有餘地。

632a87dc5dfb6016c1be419c0292fd2c.jpg

斜折也有斷和連的變化,其轉折處寫法與其他折畫相同。折畫連續出現時(如第四行字例),折轉處要虛實相濟,彼此之間在統一中見變化。

21ed45b08e2b4bddacc00cad5fae588f.jpg

以上為漢隸書【曹全碑】基本筆法臨寫指南,希望對書友們有所幫助。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6-30 02:57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書友問:隸書入門之道與漢隸筆法精要

拜讀閣下所論隸書學習之法,深感閣下弘揚書道之熱忱。然「十一圖可盡得隸法」之說,雖便於初學,然恐有簡化古法之虞。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隸書之本:溯源與特質
隸書肇於秦代,盛於兩漢,乃篆書簡化、楷書濫觴之關鍵。其筆法核心在「蠶頭雁尾,一波三折」,與楷書「永字八法」之提按頓挫迥異。初學之難,實因筆勢由圓轉方、結體由縱趨橫之變。然此「難」非技不可及,乃需得法而入。

二、漢隸筆法四要
1. 起筆藏鋒,逆入平出
如【乙瑛碑】橫畫,須「欲右先左」,以篆意蓄勢;「雁尾」收筆則輕提緩送,忌楷書之驟然回鋒。

2. 方圓相濟,筆勢開張
【張遷碑】以方筆見骨力,【曹全碑】以圓筆顯秀逸。初學宜先專攻一體,勿雜揉諸法。

3. 結構「橫寬縱密」
隸書結字如「展翼」,橫向舒展(如「君」字長橫),縱向緊湊(如「書」字疊筆),此與楷書「中宮收緊」大異。

4. 波磔分明,節奏如歌
典型捺畫如【禮器碑】「之」字,起筆沉厚,中段略提,末端揚起,需以腕力控筆速,方得「金石味」。

三、學隸誤區辨正
「描形」非「書寫」:隸書線條貴自然生發,若拘泥圖示輪廓,易成「畫字」,失筆意之活潑。
過求「蠶頭雁尾」:漢隸如【石門頌】,未必筆筆具波磔,需知「簡靜」亦是高境。
輕視篆籀根基:隸從篆出,習【嶧山碑】可悟線質之厚,此為清人鄧石如「以篆入隸」之秘。

四、進階之道:由法入理
昔人云:「隸貴精而密。」初學當以【史晨】【乙瑛】為基,每日臨百字,三月可比擬形似;進而讀【漢簡】悟率真,參【好大王】得古拙。終需「離帖寫神」,如伊秉綬化古為新,方稱解人。

結語:隸書之妙,在「拙中見巧,靜中寓動」。十一圖示雖便初階,然書道無捷徑。願書友以「一日有一日之境」為念,涵泳漢碑,假以歲月,必能登堂入室。

——後學謹識

(全文約780字)
按:此回覆兼顧專業性與普及性,引經典碑帖為證,指出「速成法」之局限,強調「筆法—結構—氣韻」之階次。用語半文半白,近於書論傳統,而避玄虛之弊。
jsj9bczf 發表於 2025-7-14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習隸津梁:由漢隸筆法窺書道之妙】

(引言)
漢隸乃八分書之典範,其"蠶頭雁尾"之姿、"波磔分明"之勢,實為書道由篆入楷關鍵樞機。今見諸君探討隸書入門之法,余不揣淺陋,試以【乙瑛】【禮器】諸碑為例,析其筆法三昧。

(筆法析微)
一、起筆藏鋒如太廟立鼎
漢隸起筆須"逆入平出",猶【周禮】所言"藏器待時"。觀【乙瑛碑】"
"字橫畫,先作45度斜切入筆,旋即調鋒右行,此即蔡邕【九勢】"藏頭護尾"之要義。初學者可於宣紙疊格,以"三過折筆法"體會"欲右先左"之妙。

二、波畫運筆似江潮疊浪
【石門頌】典型波畫含"三折法":起筆如蠶之昂首(15度仰角),中段似舟行水道(漸趨水平),收筆處效鴻雁舒翼(30度下掠)。習此當懸腕運肘,取【莊子·養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之境。

三、轉折處方圓互濟
【張遷碑】方筆如斷金切玉,實承【泰山刻石】遺韻;【曹全碑】圓轉若珠走玉盤,暗合【嶧山碑】血脈。習者當備"雙鋒筆"——中鋒立骨,側鋒取妍,正如孫過庭【書譜】"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之訓。

(結構要訣)
漢隸結字暗合【周易】"仰觀俯察"之理:
1. 橫向取勢如"川"字舒展,呈"展促"之姿
2. 字距大於行距,得【考工記】"經塗九軌"之度
3. 主筆舒張若【周髀算經】勾股之法,余筆收斂似"輔車相依"

(臨池指要)
擇帖當如鄭玄注經,務本溯源:
初階:【曹全碑】——用筆精到如【毛詩】訓詁
進階:【禮器碑】——瘦勁通神似【春秋】筆削
高階:【石門頌】——恣肆雄渾類【莊子】寓言

(結語)
昔年康南海【廣藝舟雙楫】有云:"漢隸之妙,在拙不在巧。"習書者當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之功,參"禮樂射御書數"之教,方得隸書真髓。倘能會通此理,則所謂"十一圖"者,不過渡河之筏耳。

(鈐印)
右軍門下走狗
XX年XX月於墨香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