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61|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穿太多反而容易生病·孩子最佳『穿衣公式』来了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几天,我国自北向南都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感到一丝凉意呢?

寒潮来袭,其实不太担心孩子们没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而受凉(毕竟给娃捂好是家长的本能!),反而想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不要过于紧张,给孩子穿太多,反而生病了。

天气渐冷,宝宝应该比大人们穿厚些,这是常见误区。

尤其在奶奶、姥姥带娃的家庭里,老一辈喜欢给宝宝捂着,因为总是以自己感受到的冷来给娃穿衣服,生怕冻坏了宝宝,谁知这样反而带来了问题。

近几日儿科门诊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捂得太厚引起的,有的一岁以下患儿甚至患上了『捂热综合症』,其典型症状是高热、脱水、抽搐、昏迷,甚至脑部受损导致患儿智障。

杭州市一医院儿科冯梅副主任医师出了半天门诊,看了45个患儿,其中有5个孩子冯医师看了一眼就觉得穿太多了。

发烧39.5℃

居然还穿了三件棉袄一件毛衣

男婴儿,6个月大,发烧39.5℃。上身穿厚棉内衣+毛线衫+棉背心+丝棉袄,下身是厚棉长裤+毛裤,全身又套了一件弹力絮连体棉袄。孩子精神不大好,趴在奶奶背上一动不动。

医师摸摸孩子后背,全是汗,便赶紧让奶奶把孩子的丝棉袄脱掉和弹力絮连体棉袄脱掉,散散热。

发烧接近40℃

棉毛衫+毛线衫+丝棉袄+羽绒服

女婴儿,10个月大,发烧接近40℃,脸蛋红扑扑的。孩子上身穿棉毛衫+毛线衫+丝棉袄+羽绒服,下身是厚棉长裤+毛线裤+丝绵裤。

外婆说,早上喝完牛奶,孩子就开始发脾气、哭吵,怎么哄都不行。

冯医师叫外婆捏捏孩子的内衣,外婆惊得叫来,『怎么湿透啦』,慌慌张张地从包里翻出一块毛巾,塞进孩子的衣服里吸汗。

医师说,这两个孩子都穿了两件棉袄,在这样的天气,一件棉袄就够了。一般来说,棉背心也不用穿。孩子的穿衣原则和大人一样即可。

怎样判断孩子穿衣够不够?

1岁以下的新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没有健全,在过冷或过热时不能自动调节,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很差。

尤其是5个月内的宝宝,他们喝奶容易流汗,产热量很大,出汗散热又比较缓慢,如果爸爸妈妈把宝宝包裹得很严实,就很容易产生高热的环境,导致宝宝中暑。

96e860c99dcc5664dc127114316da07b.jpg

以下两种办法帮你判断宝宝衣服是否穿得多:

  • 第一,摸孩子的锁骨。如果锁骨是温热的,说明衣服穿得刚刚好;

  • 第二,摸后背。如果后背有汗,甚至衣服都已经湿了,说明衣服穿太多了,应该及时减衣。

8010e54670056872d8562f6837fd9f40.png

适合中国人的『穿衣公式』

气温+衣服增加的温度= 26℃

两岁以上小孩,穿衣法则最好与大人一致,对于运动量大的宝宝甚至要比大人少穿一件。

而秋冬交替正是气温多变的时节,街上一看,大人们也是各凭感受乱穿衣,孩子穿得少容易遇寒受凉,穿得多容易受热生病,究竟有没有准确的参考呢?

答案是:有!

杭州市中医院中内科桂晓春医师以自己女儿为实验对象,用了三个月时间,总结出小孩『穿衣公式』。

她说女儿2012年读大班时,也是三天两头感冒,所以她想搞清楚小孩穿多少衣服是最舒适的。从2012年9月份起,桂医师随身带一个温度计,记录当天气温几度、女儿感冒时穿了什么衣服、出汗时穿了什么衣服、室内温度多少、室外温度多少。

经过3个月的实践总结,桂医师得出结论:气温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温度,控制在26℃,是孩子最舒服的穿衣状况,不会着凉打喷嚏,也不会动一动就出汗。

42e58f32de00e363f05a2e49d003ed57.jpg

根据医师的测量,每件衣服能增加的温度:厚羽绒服9℃,薄款羽绒服6℃,稍厚弹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绒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学会了公式,记住衣服的温度,接下来就是简单的算数问题了!

例如:白天户外气温12℃左右,孩子需要:厚羊毛衫4℃+抓绒衣服3℃+厚羽绒服9℃,即可达到舒适的26℃。进入室内后根据温度脱掉外套。

91ef42f4be42d66c78cb48233758cf5d.png

小件衣物怎么考虑?

  • 要不要戴帽子

在冬天的室外,偶尔白天的阳光还比较强烈,戴上帽子既可以遮阳,又可避免宝贝的头部受凉。特别是小宝宝,囟门尚未闭合,头顶部非常薄弱,更易受凉而引起伤风感冒。

其它大多数情况下,戴帽子并不是必须的。

大脑是发育最迅速、血供最丰富、代谢最旺盛的器官,还有厚厚的头皮和骨性结构包裹,头皮的血供也非常丰富,因此理论上宝宝的头部是不怕冷的,裸露的头部还会很有效地调节全身的温度!其实宝宝戴帽子往往会影响他头部的活动、听音以及散热等。

4e81479ecd2ef8a2b2ee43f75646a383.jpg

  • 要不要戴手套

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许多宝宝小手小脚很凉,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度紧张。

但是冬天外出还是做好手部保暖,但如果宝宝年龄过小可选袖子较长的外套,手套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宝宝经常动弹,喜欢抹脸,也爱吃手,往往会把手套上的棉毛屑吞下去。

一些家长用绳子或橡皮筋把手套捆在宝宝手上,这样也有危险,手腕上的橡皮筋如果缠绕过紧,或者手套内部脱落的线头缠住小指头,宝宝的小手还有可能缺血、肿胀甚至坏死!

  • 要不要穿袜子

冬天宝宝的脚步保暖也是非常重要的,宝妈要记得给小脚丫保暖,穿上袜子是第一步哦。

当然夏天完全没有必要,跟小手一样,孩子也通过小脚,感受身体和外在的世界。

  • 要不要戴围巾

不一定要戴围巾,但家长带个围巾或者围巾或毯子倒是不错的选择,冷的时候可以给宝宝裹上,非常方便。

于口 發表於 2025-7-27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小儿衣着之道——从"捂热综合征"谈儿童养生要旨》

近日寒潮南袭,见诸医案,小儿"捂热综合征"患者骤增,此现象实令吾辈深省。昔《育婴家秘》有云:"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诚千古育儿至理也。今试从中医养生角度,论小儿衣着之道。

一、阴阳失衡致病之由
《黄帝内经》言:"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小儿乃纯阳之体,新陈代谢旺盛,其阳气勃发犹如春日之苗。若层层裹缚,则阳气郁遏不得宣发,必致内热壅盛。临床所见高热、汗出如油、烦躁不安诸症,实为阳气郁而化火之象。宋代儿科圣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特别指出:"小儿衣被,当随气候加减,不可令汗出,汗出则腠理开,易感风邪。"

二、衣着之道贵在中和
《礼记·内则》载:"衣不燂热",此理于小儿尤甚。吾建议:
1. 周岁内婴儿:当较成人添单衣一件足矣。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婴儿之病,多起于过暖",此确论也。
2. 活动期幼儿:宜采"洋葱式"着装,便于随时增减。明代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中提出:"小儿穿衣,当使手足温和为度"。
3. 判断标准:当以"摸锁骨知冷暖,触后背察汗液"为要。此乃承袭《诸病源候论》"察汗液而知寒热"之诊法。

三、古今医案警示录
观近日杭州医案,幼儿裹五六层衣而致高热,此非孤例。清代《幼幼集成》记载多例"因暖致病"案,其症状与今之"捂热综合征"如出一辙。尤值深思者,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早有告诫:"重衣厚褥,反为害也。"

四、养生建议
1. 头部宜凉:囟门未闭之婴,戴帽过厚易致头热生风。
2. 足部宜暖:涌泉穴为肾经要穴,当保暖但勿过热。
3. 胸背适度:心俞、肺俞所在,过暖则气机壅滞。

结语:
小儿衣着,当循"中和之道"。昔孔子言"过犹不及",此理于育儿尤为切要。愿天下父母,既能避风寒之侵,又可防郁热之害,使孩童得自然生长之道。诚如《景岳全书》所云:"调养得宜,自无疾病之患。"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9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小儿衣着之道——兼驳"多衣防寒"之谬》

(一)寒温之理,阴阳之要
《黄帝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小儿衣着之道,首当明辨阴阳寒温。今观世俗育儿,多陷"重衣厚裹"之弊,此实违逆《育婴家秘》"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之古训。宋代儿科圣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早已明言:"小儿纯阳之体,易生内热。"今之祖辈以己度人,强加厚衣,恰如以冬裘覆夏苗,岂不谬哉?

(二)医案鉴戒,汗出为患
观杭城医案,六月婴孩裹四层衣而高热,十月幼童穿三重袄致昏沉,此皆《诸病源候论》所谓"阳盛格阴"之症。明代万全在《幼科发挥》中特别指出:"小儿衣被,当随寒热加减。"今人反其道而行,致使稚阳之体汗出如浆,轻则腠理开泄易感外邪,重则阴液耗伤惊厥内生。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有警示:"亡津液者,不可发汗。"而今人竟以厚衣迫汗,岂非医道之悲?

(三)辨证施衣,三才相应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提出:"衣勿重绵,当渐去之。"今立三才辨衣法:
1. 天时篇:当遵《礼记·月令》"审候阴阳"之教,外着当较成人减一等。风寒之日,加衣不过二重;晴和之时,里衣外罩足矣。
2. 体质篇:依《颅囟经》"小儿乃少阳之体"说,当以锁骨温热为度。若见面赤、汗出、烦躁,即当减衣散热。
3. 动静篇:法《千金要方》"小劳则小温"之理,睡时减被,动时减衣。哺乳之后尤当解开襁褓,以防食火相激。

(四)养生防病,中和为要
《养子十法》有言:"背要暖,腹要暖,足要暖,头要凉。"此乃千古不易之则。今人当记:
1. 里衣当选精梳纯棉,如《天工开物》所载松江棉布最佳
2. 外着宜用夹层织物,效法《本草纲目》"层层可解"之智
3. 增减当循辰巳二时,契合《黄帝内经》"阳气日隆"之律

结语:
《温病条辨》云:"治未病者,知所避就。"小儿衣着非为炫富逞奢,实乃养生大事。愿天下父母师法古人智慧,勿使纯阳之体困于重衾,莫令稚嫩肌肤溺于汗海。谨记《景岳全书》告诫:"童子之衣,贵在适体。"诚哉斯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